碧草连天 发表于 2007-12-14 16:10:12

有多少教育行为经得起追问?

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是经不起追问的。但我们一些教育者却浑然不觉,或虽有所察觉,却基于功利,不愿改正。在一些看似天经地义的教育行为背后,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质被我们以合理的名义扼杀、泯灭。
培养人上人还是人中人?
【案例】:在重点高中(又叫示范高中),经常听到教师这样教育学生:你们的目标就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名牌大学。甚至还有老师这样“激励”学生:你们不能和那些一般高中、民办高中的学生比,你们是未来社会的“精英”。更令人担心的是,如今一些教育部门用名牌大学的录取率来衡量重点高中办学质量的好坏。
【辩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许多教师最大的愿望。但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本着对学生一生负责的态度,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道德、人格、知识、能力、心理、体魄等各个方面给每个学生以深刻的尊重和关怀,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习有所得,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升学或升入名牌大学和全面育人,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本不矛盾,升学也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如果只瞄准北大、清华等名牌高校,以培养“社会精英”为己任,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会影响资质聪颖的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会伤害为数更多的资质普通的学生。毕竟,无论多么“重点”的高中,都不可能让所有的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无论多么“重点”的高中,资质普通的学生依然占据多数。
尤为重要的是,只有首先培养学生的“人中人”思想观念和思维意识,他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上人”。只有树立培养“人中人”的教育观念,教师才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资质普通的学生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能,成为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人才。社会的发展固然需要所谓的“精英”,但支撑祖国未来和中华民族脊梁的却是大多数的“人中人”。
教育究竟该以谁为本?
【案例】:一个学生由于匆忙赶回教室,不小心碰碎了教学楼里的花瓶。恰好被德育主任看见,立刻叫住了这个学生。令人遗憾的是,德育主任没有询问学生是否被碰疼,而是严厉斥责学生并要他赔偿。在一节获得专家好评的公开课上,当学生在黑板演示,黑板上挂的教具突然掉下来,砸在学生的身上,学生被吓了一跳。富有教学经验的老师没有慌乱,她镇静地将教具捡起,挂在黑板上,继续开始了教学。砸没砸伤孩子?吓没吓着孩子?自始自终没有过问。
【辩析】:教育究竟该以什么为本?值得每个教师好好反思。须知,教学不仅仅是展示教学技巧、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要对学生倾注浓厚的人文关怀。好课的标准不只是充分体现了“对话、交流和合作”,让学生学会了知识,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念,而应该是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成长、共同体验生命的过程,把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注入生命价值。
学生碰碎花瓶,教具砸着学生,教师首先想到的是物而不是人,难道物“贵”而人“贱”吗?我们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而我们却在思维习惯里缺少情感的概念,在教育教学实践的细节里缺少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的学生又怎能让情感常驻心头?又怎能学会感激,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让教育和课堂闪耀出情感教育的光芒,才是教育和课堂的价值所在。
批评“差生”就一定要和“好学生”比较?
【案例】:放学路上,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被班里的一群“差生”拦住打了一顿。事后学校调查得知,原来这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经常被班主任“拿来”作为教育那些“差生”的“参照物”,以至于被“差生”嫉恨。其中的一个“差生”说,班主任在批评他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看XX学生,同样的教室,同样的教师,他怎么就能够学好,你们怎么就学不好?”
【辩析】:因为嫉妒恼恨,就殴打别人无疑是“差生”的过错,但是这位班主任的教育方法也值得反思。动不动就拿“差生”和“好学生”比,比来比去,不但伤了“差生”的自尊,也使那些“差生”失去自我发展的动力。教育学生,横向比较是必要的,但对中小学生而言,更多地要教育他们和自己作纵向的、发展性的比较,立足于自我发展基础的比较才会更具有价值。这样的比较往往可以把学生的自我特征转化为进一步发展的资源,使其不断超越自我。
应该承认,人的智力是有差别的,人的进步也有快有慢。科学的评价应该是对学生的一种发展性评价,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白怎么做才能够在自己现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整天拿一个学生和另一个学生去比较。和“好学生”比,对那些心理素质本来就比较脆弱的“差生”来说,只能给其带来更多的挫败感。

haihaihai 发表于 2007-12-14 19:10:30

这样的现象,在我的班里基本没有。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只有淘气的孩子。对孩子我会严格管理,同样也会真心爱他们

感觉不对劲了 发表于 2007-12-14 21:58:33

旅游圣人 发表于 2007-12-20 11:21:19

说到底是教育方向的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有多少教育行为经得起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