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舞台背后的童年 走近杂技团的孩子们
安徽省杂技团成立于1956年,是一支活跃在国内外杂技舞台上的大型杂技艺术表演团体。《女子排椅》、《高台定车》、《大跳板》等节目曾经在在法国巴黎首届“未来”杂技大赛、第二届全国“新苗杯”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荣获金奖、银奖等。自1979年以来,杂技团曾先后50余次代表祖国出访德国、瑞士、奥地利、英国、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和商业性演出。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荣誉的背后无不倾注了演员的汗水。
每天清晨5点多,当大多数孩子还在清凉的清晨熟睡的时候,11岁的徐思佳却会被闹钟准时叫醒。随后,她和同宿舍的陈秋艳、陈绍楠等同伴们来到练功房,开始了一天的紧张训练。
热身、压腿、拉韧带,这些早已成了她\\他们每天的必修课。而汗水、泪水也常常伴随着这些尚还年幼的孩子。因为,对于一个杂技演员来说,舞台上的每一个动作,无不经过幕后千锤百炼。
别看徐思佳只有11岁,却已经在安徽省杂技团里“混”了近7年。她来自我省的淮南,爸爸妈妈都在做生意。她说,自己4岁时就被招进杂技团练习柔功。开始觉得好玩,后来感觉很苦、很累,流泪、挨打对她来说已经不奇怪了。“没有严格的训练,难以成大器!”教练就是这样严格地对待他\\她们,好在她终于坚持了下来。
13岁的陈绍楠是合肥人,每个星期天可以回家,这令杂技团很多孩子十分羡慕。陈绍楠是6岁开始进杂技团的,每次训练都默默地进行着,一声不吭。进入夏天这高温季节,室内温度经常超过33℃,常人不活动也满身大汗,而她一练单手倒立就是几十分钟,汗水沿着鼻尖向下滴着,地板已经湿了一片。随后还有压腿、滚杯……
在省杂技团里,像徐思佳这样的孩子有几十个,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七八岁。他们大多来自我省的合肥、淮南等地。
杂技团的生活是枯燥而严格的。他\\她们每天早晨训练一个多小时,上午训练两个半小时,下午三个小时,晚上还有两个多小时。每次都重复着同样的技术动作,数十次,数百次,数千次……每次失败,每次流泪后,都在坚持,从头开始。一天训练下来,个个累得筋疲力尽,一年都要练破无数双练功鞋。晚上,除了看书外,大多几个孩子在一起聊天。
当然,这些孩子也有高兴的时候,那就是演出。此时她们会全身心的投入,每次雷鸣般的掌声都会给他\\她们以巨大的鼓舞,而出国演出则是她\\他们最兴奋的事情。尽管杂技大多吃的是青春饭,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她们目前考虑的并不多。她他们有的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杂技教练,有的则希望出国,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杂技发扬广大。 梅花香自苦寒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