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之怪现状
教师被称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事的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学生被称做“初升的太阳”,“未来的希望”,听起来温暖,想起来惭愧。本人做为一名省、市、区重点小学的城区小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展示给大家,以飨各位读者。备课:
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抄写着相同内容而又从来不用的教案,以应付各种名目的检查,教学参考书、教案书、旧教案成了教师制造表面假象的法宝,成了培养教师惰性的重要工具,抄的越多领导越欣赏,成了这一怪圈的顽疾。注:备课很重要,是挖掘教材实质内容的最佳方法,是上好每节课的关键步骤。
上课:
平时上课很少有人过问,就是教教材内容。说起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教师很难认同了。上课前进行试教、排练,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会与不会是举左手还是右手,是全体举手还是部分举手,问题应该怎样回答,这些都交代的一清二楚。上课时环环相扣,井井有条,滴水不漏,成了领导、专家交口称赞的好课,成了皆大欢喜的表演课,成了让演艺圈大师级人物汗颜的作秀课。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从小养成说谎,搞假动作,做假表现的不正风气,长大成人后很难成为诚实守信、文明守纪的社会公民。同时为了投其领导、专家喜欢,让他们听得舒服,看得热闹,嚼得滋润,走过场,摆花架子成为上课的桎梏,这样的闹剧也浪费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产生厌教心理。除非不得已才上那样的课成了教师的共识。注:上课应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素质,教材驾驭能力,知识应变能力和学识水平。课表上副课成了摆设,做人的第一要务被考试题目取代,体育课怕出问题(学校尽量地坼除体育设施),电脑课每学期交四十元上机费,却只上二次机(恐怕是世界上最贵的上机费了)。事实上没有人去关注国家教育纲要,没有人去领会《教育法》《教师法》,没有人去研究和付诸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为了展示自己的口才,写作的文笔,或许会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
作业:
根据国家教育纲要要求,学生除了会做教材上的习题之外,地方教育局会为各位学生统一征订配发相应的练习册,规定各年级的作业量,留或者不留家庭作业。每学期开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都三令五申严禁教师私下征定教辅读物,但事实是不能满足花样百出的考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强迫学生或变相暗示学生、学生家长购买不少于四本的教辅,让学生做不少于四小时的课外作业量,以换取更高的学习成绩。上级检查工作,询问教辅征定、上副课等情况,教师则教给学生怎么说,怎样做,孩子们的谎言绝不会出现任何差错(领导已经给教师下达了死命令,要维护学校尊严、荣誉。如果出了问题,将会扣考核分,罚工资)。检查的领导也心知肚明,心照不宣,谁也不愿意捅破这层纸。
分数:
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分数论英雄,教育部规定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二次,升学不得组织统一考试,但谁会去执行。变着法子考试已经深入人心,中小学模仿高中学校,周测、月考、抽考名目繁多。每学期学生做过的作业在六斤以上,教师用过的红墨水在三瓶以上。教师在题海中寻觅,学生在试题中遨游,学生成了考试机器,教师成了古纸堆里的文物,健康成长,强身键体,提高素质仅仅是一句空话。难怪殡仪馆的朋友说,四十岁左右进火葬场的人群中,教师机率最高。注:领导、专家、学者一波又一波地为教育注入新鲜血液,造就各种纲领性文件,推出各种名目的教学方法,给课堂教学起各种雅号,但千万不要忽略教师仅剩分数这一块遮羞布,什么人格尊严,敬业爱岗,依法执教统统抛在了脑后。侮辱学生人格,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报刊上也有很多报道),其原则是不能出问题,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分数。校长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一位老师知识水平不高,课讲得不清楚,常常犯知识性错误,但她能把学生碾住,成绩自然在同年级名列前矛,年级组长非她莫属,晋升职称比别人也领先。这个例子折射出学校教育的焦点:唯分数为最高境界!
考核:
年底的考核可谓有人欢喜有人忧。看着学生卷面上的成绩,教师的心情难以言表。本班学生成绩幸运考到全年级第一名,自然不露声色,怕别人嫉妒,说闲话,倒弄是非。学生成绩差的老师,脸难看,话难说,把委屈转嫁到本班差生身上,应该给予学生的爱变成了恨,什么傻子、驴日的、爸妈喝醉酒交配下的等恶毒言语不以而足,甚至个别老师逼其转学(家长只得请客送礼,形成社会上吃拿卡要的教师形象),为了那平均一、二分的差距,教师变的疯狂,丧失做人的尊严,实在让人寒心。不过,话又说过来,领导拿着考试成绩单,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言语中对成绩差的教师极为不满,。在总结会上大念特念分数、名次,当场指名道姓训斥教师,确实让教师心跳加快,身心疲惫。校内不足校外补,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补课,以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形成乱补课乱办班的社会风气。
怪圈:
学生成绩上不去,教师抢着要副课上主课的精力又不够,职称弄不上,工资上不去,那怎么办?只有挖掘社会关系,托亲朋好友,消耗财力,跑着要职称、当领导。跟上面的头头脑脑有各种关系,要职称水到渠成。没什么社会背景,花万把票子也能搞定。领导岗位的特殊性,火爆了领导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校长十万,副校长、总务主任、教导主任二、三万也能搞到手,那样也很值:第一,只上副课,不上主课(副课让语、数、外老师要走了),可以养尊处优,多吃多占,保养身体,迟进殡仪馆。第二,年龄到了五十岁以上,可颐养天年,成为在职不在岗的闲人,可以周游列国。第三,晋升职称,可以比同学早5---10年,甚至可以晋升到普通教师够不着的职称位置,花掉的钱可以捞回来。第四,可以颐气指使,八面威风于普通教师,社会形象也变得光亮。第五,各种形式的荣誉自然会落到头上,各色美言献媚巴结纷至沓来,甚至情色服务也会登门拜访。第六,领导可以将办公经费的80%以上用于吃喝送礼,中饱私囊(举例:学生一学期没摸过篮球,可帐上却有十个篮球的数目)。第七,说不定弄个国家特殊津贴,或者捞个教育特殊贡献奖,象上海一样延长退休年龄(闲人是不怕迟退休的)。这就是基层教育现实!
反思:
回首教过的学生,小学成绩特别突出,初中会落伍,高中竟变成差生,而学习一般的学生反而能考上名牌大学,这里是否包含着掩苗助长的味道?高中教师在感叹,农村中小学条件虽然艰苦,进校时学生成绩不怎么好,但上了高中后学习很刻苦,有后劲。城市中小学学生成绩好,但家庭条件优越,贪玩,学习不专心,成绩自然会落下来。本人倒觉得城市中小学学生课业压力大,学习资料是农村的好几倍,从小养成听老师讲,家长或课外辅导班进行辅导,投入到大量的题海中,形成负压过高的心理压力,透支了未来学习的潜力,养成了让老师“喂”知识的习惯。上了高中,课业难度加大,知识面变宽,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逐渐产生厌学心理。一旦产生抵触学习的心理动机,就会表现出出格的举动:学习时做小动作,捣乱课堂,打架斗殴,言语稀少,谈情说爱,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得到心理满足和精神喧泄,甚至摆出玩世不恭的样子,叛逆者的心态,让家长、老师无所是从,奈何不得,而他们却成为同病相怜者的学习榜样,社会的“差孩子”。分数教育严重扭曲着孩子们的灵魂,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灵气的孩子边得呆滞,乐于交往的孩子变的自私,童趣的孩子变得沉稳。孩子们从小背着沉重的包袱,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对社会的偏见和对未来的疑惑。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中小学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受师生歧视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有出息,见了老师也有礼貌。听话的、学习成绩高的孩子,未必能上大学,也很少在成人后干大事,这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虑和反省。
建议:
教育界的精英、专家们,撇开高考跟踪中小学教育吧(高考乃接近成人的博弈,是选拔人才的竟技场)。少谈空话,套话,少写无用的理论文章,也别鼓励教师写连自己也不认同的垃圾论文,教研课题(实际教学中没有一点意义),来点实际的内容,为孩子健康发展而着想,为孩子的整体素质而着想,为育人而不是育分数着想,为劳动能力而不是考试奴隶而着想,跟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分数对一个人的影响,人格变化,成人后的职业道德水准,社会责任感等等方面,也许会发现一个深层次的教育问题(不要举证个案),获得一个惊喜的收获!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全面定格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地位,让他们在有利于自身素质、能力、健康的环境中快乐学习,茁壮成长,成为真正的“初升的太阳”、“未来的希望”,成为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理想的社会新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