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救市、假救市与真救市
时寒冰限售股规范为何没有产生明显效果?
昨天下午,在接受凤凰卫视电话采访时,我大致谈了四点:一是限售股规范本身存在的漏洞。这个问题我在《限售股规范遗漏了最重要的一条》一文中已经分析过了。二是时机的选择。最佳的时机已经错过去了,导致了如今市场信心近乎崩溃的边缘,而有关方面拿出的漏洞百出的规范,说明他们忽略了这一点。三是有关部门特意选择在晚上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显得非常微妙,实际上是提醒,在去年的5月29日,是谁半夜鸡叫,把印花税率提高两倍导致了股市的大跌。这实际上是在把皮球踢给财政部,希望财政部在降低印花税率方面有所作为。四是,稳定市场,重塑投资者信心,不能孤立地靠一个规范,也不能单靠一个部门,应该是部门联手,拿出系统的措施。
当然,有些分析是不便在电视上讲的。比如,今年2月3月是解禁高峰,而四月之后的这几个月相对宽松,对限售股减持的规范偏偏在4月下旬开始执行,本身就不是好的时机——已经漏掉了很多鱼。
这里面存在着不救市、假救市与真救市的问题。
不救市阶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如果说不救市还说不上错,那么,毫不作为就是错了。
然后就是假救市阶段。在救市的当下,新股发行不仅恢复了,而且说得上是紧锣密鼓。仅本周就将有7家公司网上发行:奥特迅、合兴包装、江南化工、鸿博股份、奥维通信、启明信息、科大讯飞。在此之前还有鱼跃医疗、金钼股份、三力士、濮耐股份。一边加快新股发行步伐,一边救市,这看起来很矛盾。
从这些细节上可以有个大致的分析,有关部门在救市问题上,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担心股市自由落体,垂直下跌,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又担心救市火候掌握不当,用力过大,导致股市反转,与ZF控制通胀压力的大局相背离(有关ZF对通胀的担心与股市之间的关系,我在此前的文章中已经有过非常详细的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因此,才在新股发行最密集的一周对大小非减持行为进行规范,以让两种力量保持一种平衡。既防止股市反转,把锁住的数万亿资金放出,影响抑制通胀的全局。同时,又能防止股市就此直接跌下去。有关部门希望以时间换空间,静等通胀压力减弱。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市场信心之弱已经出乎有关部门的意料,4月21日大盘的走势是一个最好的回应。稳定信心不能掺假。应景的假救市只是时间换空间的工具而已。当然,假救市也非全无意义,它至少证明了一点,有关部门不希望在这个区域自由落体了。问题是,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动真格的啊!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普通投资者信心不足,而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信心的崩溃。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基金疯狂杀跌与自杀何异》一文中已经做过分析。现在再提供一些最新的数据:
58家基金公司346只基金2008年第一季度报告已披露完毕。与相对稳定的基金份额相比,基金的平均股票仓位在一季度下降了4.75%。其中,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仓位降幅为3.68个百分点;混合型开放式基金的仓位降幅为3.5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封闭式基金的平均仓位降幅却高达17.39个百分点,几乎是开放式基金减仓幅度的5倍。封闭式基金仓位剧降与其年度分红直接相关。博时旗下的基金裕泽在一季度内股票仓位由75.53%降低到25.3%,为减仓最猛烈的基金(见《上海证券报》4月22日头版)。 熊市上半场正式开始。 四年前的局面再次出现.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按技术面来说 2970点应该是 极限点位
就怕市场不正常 人祸就没办法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