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 发表于 2008-4-29 14:52:56

【母亲节征文】+母爱无痕

                                 
    我的相册里一直保存着母亲年轻时的一张一寸黑白半身照片,这张照片是我上小学时从姥姥家的相片镜子里拿出来的,一直保存到现在。虽然现在母亲有很多照片,但却都是近些年照的,这张有些发黄的小照,是母亲唯一留下来的一张年轻时候的[照片,照片上的母亲刚二十出头的年纪,清秀端庄的脸庞,黢黑的短发,穿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很流行的那种小一字领白色的上衣。每次翻看相册,每次端详母亲定格在照片中的青春美丽,都会勾起了我对母亲年轻时的一些琐碎的记忆
   母亲小学毕业,没上过中学,她是二十岁那年嫁给我父亲的,生育了我和我的三个妹妹一个弟弟。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母亲脾气随和,不急不躁不高声说话,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在六十年代民众难得温饱,商品匮乏的岁月里,父母亲养育我们五个儿女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母亲,她吃的是粗茶淡饭,哺育我们的却是营养充足的奶水。她每天急急慌慌干活,精心细致地养育呵护我们,为了我们她简直不分白天黒\夜。父亲只要一提起往事,就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刚出生的那些年,我不管夜里什麽时候醒来,几乎总看见你妈妈怀里不是抱着你们喂奶,就是擦屎把尿。”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默默不停地干活,父亲在生产队里劳动很累,她就总是每天把家里的水缸早早地就挑满了水,水井离我家往返有一里地,母亲担着两只大水桶一路小跑,颤颤悠悠走出的节奏非常优美。那时村里没有米面加工厂,家里每天一日三餐吃的玉米面、高粱渣,都是母亲用我们后院的石碾子轧。母亲一个人能不歇脚地推着石碾子,转了一圈又一圈,轧一回碾子的玉米面和高粱渣,可以够我们一家子,做几天饭用的。
    我们一家七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挣工分,没有工分生产队不分给粮食,母亲就在家里养了一头猪,那时人都没粮食吃哪有多余的粮食喂猪,母亲就在早晨或中午我们睡觉时去菜园子或野地里挖野菜,拿回家来再掺上一些糠来喂猪。等猪养大了卖了钱,去生产队里买工分。那年冬天生产队里下来了任务,妇女也可以在家里加工纺线挣工分,每纺二斤线就能挣一个劳动日的工分。纺线的棉花是碎布回收以后,弹棉机再弹的很次的原料,生产队定的是一斤棉给二两的损耗,所以纺棉技术好的,一斤棉花能纺出八两线来就很不错了。母亲从小出身在一个大家族,二三十个兄弟姐妹,受过女红的训练,所以手很巧,纺线技术也很高,母亲一斤棉能纺出差不多九两线,而且纺的线又匀又结实,每次交线给的都是等级最高的评定。记得那年整个冬天,母亲在没有炉火的屋子里,每天纺线都到大半夜。
    母亲总是把苦留给自己,每次家里做点好吃的或买点新鲜的食物,她总是留给我们,自己很少尝尝。她从没主动地为自己买件新衣服,而每年过年她总给我们这几个儿女,每人添置一身新衣服新鞋子。把我们姐弟五个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那麽忙很少休息,白天忙了一天的活计,晚上还要给我们缝衣服、纺线绳、做鞋子,一年四季几乎天天如此。那时的母亲牙齿又白又整齐非常漂亮,而且还特别结实,我常看见她纳鞋底的线绳,用牙一咬就断了。那时我们的脚就象雨后春笋似的长得特别快,并且不知深浅地到处疯跑,不是踢就是蹬的,鞋子就得不断换新的。所以母亲就得不停地给我们做鞋,冬天夜长灯下的母亲有时哼着动听的小曲,手里拉扯着长长的白线绳,哧、哧、哧地纳鞋底,寒冷的冬夜,风在窗外呼呼地刮着,我们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睁着眼睛看着母亲,渐渐地上眼皮和下眼皮开始打架,这一声接一声地哧哧声,也渐渐变得很轻柔,很遥远,再敌不住困意的我们,在这美妙的催眠乐曲中一个个沉沉地入睡了。那时的母亲刚二十几岁,正是青春的大好年华,可她却全部无私地给了我们,让我们享受到无限的温暖与关爱。
    母爱无痕!母亲很平凡,她生活的全部几乎就是家庭和孩子。也正是这种平凡才让我读懂了母爱的博大。正是对母爱的感恩才让我更加热爱生活,用微笑面对人生!

恐惧╋色诱 发表于 2008-4-29 15:00:02

字太多,没看..


不过是为了母亲的顶.....

花开 发表于 2008-4-29 18:02:59

母爱能使家更温暖。

白雪皑皑 发表于 2008-4-29 20:56:00

朴实无华
真情流露
字里行间洋溢着母爱和爱母的气息

清静无为 发表于 2008-4-30 07:06:25

母爱无痕!母亲很平凡,她生活的全部几乎就是家庭和孩子。

黄华华 发表于 2008-5-6 08:18:24

深深的无私母爱造就子女优秀的品格以及热爱生活的性情,除了感恩,我们无言。

又见黄昏 发表于 2008-5-6 11:55:11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节征文】+母爱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