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有的小学在学生放假前把课本全部收回,不知有何目的。学生想复习一下,或者做作业时查找一些知识,很难!这是上头的命令,还是学校自己的主张?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的? 属于课本的循环使用,是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来的。
那些教材大部分是副科(请原谅我这样说),要查资料就辛苦一点了,但那些课本都没有跟学生收费,所以收回去也是无话可说的。 如果是副科也就罢了,但语数外课本都给收上去了,尤其是外语课本,有的单词想不起来了,想查却没处找书去,烦!
过去总讲“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书本循环使用,有必要吗,在哪省不出那点钱来呀,用一本破破烂烂的书学习,能提高学生成绩?怪! 我刚才也听说小学的外语书也收回去了,但没听说收语文、数学。
书本循环使用主意是出于环保方面的考虑,咱们中国刚开始试行,肯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 转两篇文章大家看看吧。
国外:中小学教材循环使用 公立校与私立校不同
在国外,小学和中学都分成两种,一种是公立学校,在这种学校里面所有的教材都是由政府免费提供的,因此,教材是政府财产,需要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循环使用;一种是私立学校,在这种学校里面,学生需要自己购买教材,并不要求学生循环使用教材,但学校鼓励学生这样做。
一般来说,公立学校师资力量要比私立学校的差,因此在公立学校中教师上课内容的80%-90%都要依赖课本进行,所传授的内容也都基于教材;但是在私立学校中,老师上课反倒少依赖课本,而仅仅将教材当作教学资源之一来用。但是对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己可以通过老师发的材料和购买学习辅导用书来学习,因此教材是否在身边对他们的学习影响不大。
公立学校在教材管理方面采取3至5年全面更新一次的做法,在这期间,所有教材都要循环使用,个别破损情况严重的教材会被新教材替换,不过学校要为此专门向相关部门申请经费购买。中小学生平时不得在教材上涂画,也不可以将教材带回家,但是遇到一些特殊情况他们也可以通过“租”的形式将教材拿回家使用,租金是非常低廉的,相比昂贵的教材定价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如果学生把自己使用的教材损坏了,是需要按照一定比例赔偿的,因此他们在使用的时候都会相当小心和爱护。
国外进行循环使用的教材并不需要进行消毒,这也可能跟他们日常生活卫生条件比较好有关。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每个学期结束以后,老师都需要对所有的教材进行整理,对于小的破损要进行修补。在一个循环期之后,学校就会把旧教材淘汰掉而代之以新购买的教材,旧教材全部被当作废纸回收处理。
英美中小学教材是不可以带出学校的,但是学生又是需要进行课外学习的,教材出版社便要出版学生学习用书,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购买。对于出版社来说,每年学生学习用书的销售是一宗很大的生意,也是对教材出版收益的一个很有力的补充。学校每3至5年更新一次教材,因此出版社对于教材的更新也是以3至5年为期。同时为了保证学校对于破损教材更新的需要,出版社也会按一定的比例保持库存。
《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3日第3版 国外如何循环使用课本
英国:教育部对小学生只简单指定一个大纲,教学内容由任课老师做主,没有统一的教科书;进入中学,每个学校编写不同的教科书备战会考,这一部分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均属自觉自愿。到了大学,任课老师通过讲义,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也不用购买教科书。
英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和名作家,也为课本的循环使用提供方便。例如,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一项名为“教科书回归”比赛,参赛者不分集体个人,优胜者将为所在学校赢得价值万镑的图书。
总的来说,图书循环利用,在英国已经成为学校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科书再利用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美国:课本是属于学校的财产,是随着课桌椅子一起编号的,不属于学生。学生用的课本是从学校借来的,学期结束要把课本归还学校,供下一年级学生使用。如果课本被丢弃,学生要予以赔偿。
德国:以前,德国学校只回收那些用铜板纸印刷的主要教材。2003年起,学校只为少数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课本。许多学校通过在校内设立图书室,和不定期举行旧书交易仪式等方式,鼓励学生把不再使用的课本拿出来与其他学生交换。
澳大利亚:新生拿着老师给的书目,凭借书卡到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期末归还,下一届学生接着借阅。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和德国相似,都不单以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因为教材本身的内容不那么重要,使用频率也低,所以教材可以长期使用。 怕学生们把课本都吃了 也听人说,书本免费是国家政策,但循环使用可能是地方行为,有的省市就不这样。至于说能够环保,更是不可理解,把塑料袋好好治理一下,比什么不强呀!
循环使用,有弊无利呀!
有关当局是不是只会在教育战线做文章呀! 我对现在的教育现状也表示不满,但对于环保这项事业我是这样看的:做一点就比不做强。 低年纪的书收上去也没用了 孩子太小 书保护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