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受争议15张照片
“响亮的城市改革第一爆” 这是获得经济与科技类单幅金奖的作品《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1.jpg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12.jpg作者对原图进行拼接的示意图(制图/南方都市报 吴山)。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13.jpg
2006年3月24日刚刚出炉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简称“华赛”)经济与科技类金奖作品,就被网友质疑为软件合成图片。本届“华赛”组委会昨日致电本报,决定取消《中国农村城市化改革第一爆》作者林勤的比赛和金奖获奖资格。
变化1 深圳河对岸多出了部分“不明景物”(A)。
变化2 楼房位移画面右方倾斜的白楼(B)与左方正在倒塌的棕色大楼(C)的距离大约缩短了2/3。
变化3 右下方出现了露出楼顶的不明建筑物(D) 。
“接片不是合成,不是故意,而是对大会规程阅读不仔细。”——被取消金奖的摄影师林勤
“作为新闻工作者,新闻作品的真实性是生命所在。”——“华赛”组委会副秘书长黄文 “20世纪最大骗局”?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2.jpg点图看下一页“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尔德林迈出登月舱 [资料图片]
“嫦娥奔月”再次使载人探月成为了各大媒体的焦点,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10月25日推出了“人类探月”的特别报道,对迄今为止登月过程中的几个有趣问题进行了一次汇总。这些问题中,最能抓人眼球的当属“人类是否曾经登上过月球”。
“20世纪最大骗局”?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在全世界的关注下开始了月球之旅。美国东部时间7月20日下午4点18分,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踏出了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步,他的那句“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随之传遍世界。但几十年来,质疑美国宇航局造假的声音一直也没停息,甚至形成了一个“反阿波罗阵营”。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了俄罗斯研究人员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题为《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阿波罗”登月拍摄的登月照片和录像提出质疑。许多媒体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关于阿波罗登月真伪的讨论顿时热火起来。
戈尔多夫列举了几个“言之凿凿”的造假证据。他认为,所谓美国宇航员在月球上拍摄的所有照片和录像,都是在好莱坞摄影棚中制造的。其理由如下:
1.录像资料中那面插在月球上的星条旗在迎风飘扬,而月球上根本不可能有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
2.照片中宇航员身旁出现形状不规则、只有在多个光源下才可能出现的阴影,这在只有一个单光源——太阳的月球是不可能出现的;
3.从录像片中看到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行走犹如在地面行走一样,实际上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小得多,人在月球上每迈一步就相当于人在地面上跨跃5至6米;
4.登月仪器在“月球表面移动”时,从轮子底下弹出的小石块的落地速度也同地球上的速度一样,而在月球上这种速度应该比在地球上快6倍。
戈尔多夫认为,美国宇航员当时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因技术原因并未踏上月球。由于美国急于在和苏联的太空竞赛中赢得先机,因而伪造了多幅登月照片和一部录像资料片,蒙蔽了世人几十年。戈尔多夫并没有提供新的证据,但这篇文章让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这么大的登月工程竟然也可能造假?许多科学家听到这一说法后立即站出来反对。美国宇航局发言人当即指责戈尔多夫是“试图愚弄大众”,其官方网站也专门在首页推出了“阿波罗登月”的特别版块。美国阿姆斯特朗航天航空博物馆工作人员、教育学专家安德烈娅·沃对戈尔多夫的论据进行了一一反驳,他表示旗子飘起来是因为在插旗时旗杆在宇航员手的触动下产生了弹性运动,而不规则阴影则是由月球上不规则的地势引起的。同时认为登月是真的支持者也与“造假论”展开了争锋: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阿波罗”计划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让参与登月工作的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目前来说,支持论者阵营仍然占据优势,但争论仍将持续下去。 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3.jpg2005年,有一则知名的假新闻《3000年前的木乃伊怀孕》。国内一些小报不仅转发了来自美国《世界新闻周刊》这条奇闻,还配发了这具木乃伊的照片,照片上木乃伊裸露的腹部高高隆起。后此则新闻被证实为假新闻。 周老虎成了火爆的词汇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4.jpg这几天,陕西一位农民的名字:周正龙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原因是他拍到了野生华南虎的照片,但是很多网友大呼,这组照片纯属伪造。
07年10月3日,陕西农民周正龙用相机证实野生华南虎的存在。本月12日,陕西林业厅将华南虎照片进行公布,照片真实性遭到专家、网友等各方面质疑、种种疑惑,引发全国性关注;各种争论四起,“挺虎派”和“打假派”争论不休。有人指出虎照为年画,此言论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华南虎事件”仍未平息 经典的胜利之吻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5.jpg点图看下一页新闻摄影史上流传了数十年的《胜利之吻》20世纪末被证明造假,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其说明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吻”,但据照片主人公披露,拍摄时间在1945年5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本投降日还有3个月(当然这幅照片还有摆拍之嫌)。 藏羚羊照片也造假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6.jpg点图看下一页这是一张大家都很熟悉的照片,当初看到它的时候曾经让我眼前一亮:青藏铁路上的火车和野生动物通道上的藏羚羊在同一个时候出现在作者的镜头之中,多么精准的一个决定性瞬间啊!所以之后照片入选CCTV影响2006年度十大图片,作者也获得无数殊荣……但前日,我突然发现,在图片的最下方,有一道十分明显的线……”2月12日,一个名为《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出现在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摄影网“色影无忌”上。
很快,帖子引来了上万点击率,截至昨晚7时,该帖的点击率已经达到120478次,回帖1524个,甚至有网友以“周老虎”来比喻刘为强。
针对近来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刘为强假照片获奖一事,刘为强供职的《大庆晚报》的编委会18日通过互联网发表了公开道歉声明。(2月19日新华社)刘为强“藏羚羊”图片造假,从被网友质疑,到当事人停职,当事人所在报社道歉,所在报社总编辑引咎辞职,报社并因此全面整顿新闻队伍,一共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 移花接木:“钱塘江潮”=“世纪海啸"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7.jpg加拿大《卡尔加里先驱报》误把钱塘江潮当作海啸照片刊登在头版。照片中数米高的浪潮正向人们席卷而来。该照片引起巨大轰动。但令人惊讶的是,事后证明该照片并非是在12·26“世纪海啸”中拍摄,而是2年前于中国杭州拍摄到的“钱塘江潮”! 南京上空惊现的飞碟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8.jpg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81.jpg2006年8月21日下午,某视频网站媒介部人士向新浪科技报料,称一位昵称为“我爱天天”的江苏网友在其网站的原创视频栏目发布了一段“8.17南京上空惊现飞碟”的视频。江苏省天文学会专家在仔细观看了该视频录像后分析认为,没有证据能证明该录像是发生在南京或周边地区的真情实景,因此“8.17南京上空惊现飞碟”的视频是不可信的。
这位江苏网友拍摄的视频上显示的时间是北京时间8月17日下午17点23分。整段视频只有18秒的时间,但不明飞行物的拍摄非常清晰。通过视频可以注意到该飞行物呈椭圆形状,在天空缓慢移动。大约15秒后,该飞行物突然发生爆炸,瞬间消失在空中。
专家认为,如果该不明飞行物是真实存在的话,由于当时正是下午5点多钟左右,正是人们下班或外出的高峰时间,从视频中可以判断出“飞碟”的仰角至少在70度以上,而且该飞行物突然发生闪光、爆炸。因此,能目睹或拍摄到不明飞行物的人绝对不止视频中的两人,理应有众多人员也看到才对。
另据气象部门介绍,8月17日下午5点至5点半南京地区的天气状况为阴天,偶有多云。而该视频录像中的天气为晴好,蔚蓝的天空,艳阳高照,这与事实明显不符。 恶意夸大中国灾情的美国记者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09.jpg2004年7月,一则“美联社造假新闻照片夸大西安暴雨”的新闻引起众多网民关注。美联社7月15日刊登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的处罚。 震撼心灵的假手印 http://mat1.qq.com/joke/images/quwen/2008/02/28/qiqu01/11.jpg这是2005年一张著名的照片。照片反映的是黑龙江沙兰水灾,大水过后教室墙上,留下四个黑手印,报道称这是遇难小学生在墙上留下的最后手印。这张照片给读者和网民造成了极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但很快,该照片受到了其他媒体和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质疑,有人高喊出“手印”打假的声音。一场有关该照片真实性和记者操作是否恰当的争论也随之掀起。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