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有十分成熟的剪纸艺术了。中阳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这里的民间剪纸艺术反映着民俗文化,这里的劳动妇女在劳动生活之中,形成了朴实敦厚的气质和性格,她们用自己手中的剪刀将自己的所想、所盼都倾注在朝夕相伴的剪纸中。中阳剪纸之所以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最主要的就是她的民俗性特征。中阳民间剪纸是人类物质文化遗产中最普遍和多民族生活应用最广泛的民间艺术。我们看到:大量歌颂鱼、蛙、蛇、兔、鸡等的主题纹样,如,“抓髻娃娃”、“坐莲娃娃”、“枣山娃娃”“碗扣娃娃”、“蛇盘兔”、“马驮状元”等,这些剪纸作品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所保留的远古人类童稚古朴的观念和信仰,一些反映不同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俗的剪纸,如“十二月民俗”、“婚俗”、“烤枣山”、“转九曲”等。形象地反映出当地劳动人民生活的习俗。在中阳剪纸中有一部分关于民间传说故事、寓言的剪纸作品,如《张屠夫开仙记》、《猪八戒吃西瓜》、《老鼠嫁女》、《老鼠祝寿》、《狐鸡的故事》等,反映了当地劳动者朴素的道德观念、纯真的生活情趣和幽默感,体现了黄河儿女渴望幸福生活、嫉恶崇善的思想情感。
在中阳,民间剪纸已得到了广泛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一批反映当代社会劳动生活的剪纸应运而生。部分新的剪纸作品如“龙治水”、 “和谐万万年”、“扭秧歌”等代表作品丰富地展现了当代劳动群众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情趣。这类剪纸延续了中阳剪纸特有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使中阳剪纸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 。
透过中阳剪纸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历经千年延续至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遗存,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只能靠古老传说和地下发掘来推测猜想的文化,都在中阳民间艺术的剪刀上丰富地保存了下来,这是历史的活化石,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关于天、地、人、物关系的朴素的哲学观念。这便是中阳剪纸最为重要的文化价值。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于剪纸材料(纸)和所用的工具(剪刀和刻刀)决定了剪纸具有它自己的艺术风格。剪纸艺术是一门“易学”但却“难精”的民间技艺,作者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由于他(她)们以现实生活中的见闻事物作题材,对物象观察,全凭纯朴的感情与直觉的印象为基础,因此形成剪纸艺术浑厚、单纯、简洁,明快的特殊风格,反映了农民那种朴实无华的精神。 长了知识 民间的艺术! 谢谢你们能够欣赏 大多出于乡村妇女和民间艺人之手 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它来自于民,用之于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