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发表于 2008-12-9 19:55:21

盲乱与躁动:政府部门误诊国内经济危机的隐忧(转载)

12月8日下午,我和中国企业竞争力促进会副会长江东臻、广东民营企业进出口商会会长张新颖等人做客搜孤网,接受有关“美国金融危机背景下珠江三角洲中小企业如何转危为机”的专题访谈。其间,主持人问企业界朋友对广东省政府提出的“2009年用22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举措有何种期望时,大出我意料,得到的回答是“不抱任何期望,真正困难的企业很难得到政府支持,政府一般是锦上添花”。其间,几位嘉宾也多次谈到,无论中央政府提出的4万亿投资,还是地方政府提出的18万亿投资,企业界的反映普遍比较冷淡。问其由,答案是:那是政府的事,与我们企业无关。

严格地说,政府主导的投资计划,普通民营企业没有多少机会,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些投资大多是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一般民营企业所能得到的真金白银自然少之又少,几乎很难粘边。但问题的另一面是:从情理上说,政府如此高调地宣布多少亿投资计划,本是起到鼓励人心,刺激企业和民众的经济激情,进而起到“一石百鸟”的效应,可现实情况却与想像的“效应”如此悬殊,企业普遍没有为此“激动起来”,这是否值得大家反思、静思和深思呢?

中国政府部门尤其是大多数地方政府部门,几乎全部没有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经验,是否面对这“从天而降”的中国五千年来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之后带来的“买方市场”危机而有些不知所措呢?是否由于长期习惯于“生产决定一切”的思维方式所主导而对这种工业化中后期必然会出现的经济转型认识不清呢?是否会由于这些旧思维、旧认识、旧习惯,再加上一直没有改过来的旧的投资体制和政府绩效评价机制,而使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决策与行为出现“看错了病,开错了药”或“用力用错了地方”现象?

综合这几个月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在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并由此诱发全球的经济危机来临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反映以及所作出的相关决策或言行,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在目前背景下不是大力推动社会经济转型,而是将兴趣和注意力转向“促投资,保增长”的老路上来,有一种“病急乱投医”或慌不择路、盲目冲动、急躁的嫌疑,不少举措甚至让人疑惑不解。对此,我认为,其所以如此,在于政府部门对当前经济危机的认识存在着一系列误区,包括:

看轻了民众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多政府部门官员以为目前的民众还是只能听“祖国形势一片大好”的话,而常常有意无意地“顾左右而言它”,明明已经实实在在地在发生经济危机(与美国相比,当然是轻微的),但却“打死都不承认”,好象承认了,就会出现“天要塌下来”以及人们陷入心理恐慌的恶果。

过高地估计了现行政府部门应对危机处理的能力:不少地方政府,面对目前这种几千年历史都没有遇到的市场性生产过剩危机,以为象“非典”或“雪灾”那样,可以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去处理。从目前的诸多言论来看,可以说有些领导人对企业倒闭或目前中小企业困难的解释简直缺少基本的常识,同时出台的措施多是十多来屡屡不见效的“老掉牙的那几招”。例如,在如此市场困难的时候,却不出台鼓励开拓市场的举措,却继续出台实际成效一直不明显的“撒胡椒面式的”给某些重点企业或龙头企业几十万几百万元搞“技术创新”,其实不少人清楚,这些钱常常来得不明不白,花得不清不楚,又有多少变成了“技术创新”?世界上哪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是如此扶持出来的?实际上,在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面对的困难或问题是不一样的。新兴产业与衰退产业、幼稚型企业与成熟型企业,绝对不能“服用同一付药方”。然而,某些地方政府部门却常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基本的稍微准确些的统计数据都缺少的情况下盲目决策,过度自信。其结果常常是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损害了政府的权威性。

颠倒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哲学常识告诉我们,内因是决定变化的基本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纵观目前中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例如珠江三角洲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产能过剩和市场危机问题,其实早在二三年前就出现了,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问题。固然,部分主要依靠欧美市场的出口型企业这次确实受到了冲击,有些甚至是致使的打击。但整体而言,大多数企业出现的问题本质上与美国金融危机无关,反过来讲,倒是与政府在推动引导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措施不力有关,与政府盲目投资盲目招商引资有关,当然也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因素相关。可笑的是,面对经济中出现的若干深层次问题,有些政府部门的解释办法就是都往美国金融危机上靠,好象它是“万恶之源”。显然,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认识态度。

不过,对于上述的认识误区,我认为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应该是:政府部门普遍认识不到当前的经济危机是工业化进程和经济成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我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提到,目前中国的经济状态就是相当于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时代的那种经济危机,是第一次工业化浪潮后的一次必然调整和转型。然而,从目前的舆论导向来看,几乎很少有政府部门出面向民众说明,这种经济的危机和波动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主流的舆论似乎更多地倾向于将中国目前的经济危机或经济增长下降解释为美国金融危机冲击所致,地方政府似乎更愿意听从这个解释,甚至有些政府部门几乎将所有的难题和问题的出现都归结于美国金融危机。如果从宣传策略上这样处理,我不反对,然而“谎言说一遍也就成了真理了”。目前的情形就好象是如此。如果我们的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真是这样认识的话,那不仅无助于化解当前的危机,而且有一种将认识误区扩大化的危险。

商品品价格的涨升跌降是市场经济的真谛,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发挥其配置资源功能的内在机制。经济波动是经济周期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有“涨”就有“落”,有“高涨”就一定有“低潮”。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哪一个时期一直繁荣的。叶航曾经写了一篇博文,题目就是:房价能“大涨”为什么就不能“大跌”?套用这句话:经济能“大涨”为什么就不能“大跌”?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一种产业或产品,一直处于上涨状态,那么一定是“病态”,而非正常状态。因为经济周期、产业周期、市场周期、产品周期、企业周期等多衙周期性规律的共同作用必然使经济系统出现“涨落”,唯一的区别是“巨涨落”和“微涨落”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纵观目前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措施及文件,似乎都一致认为:目前这种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不好”的,也是“不应该”的,因此,无论如何、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要保住经济增长不下滑。中央政府急急出台4万亿投资拉动内需,各地地方政府紧急响应先后出台了总额达18万亿元的投资方案。这些看上去“惊天动地”、“激动人心”的投资计划有多少是口号的成份?有多少是科学合理的成份?有多少实际的效应?且不说这里有多少科学论证、公众的听证或民众的意见,单就一点就让人郁闷:本来中国经济应该有一次大的调整或转型,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刚好从天而降,进而中国进行这次大转型、大调整的“天赐良机”。就如同再好的高级轿车,开了三五年或一定里程后,就必须要进行一次大修或全面的保养。可为何政府部门却偏偏“不珍惜”这样千载难逢的的大机遇,不静下心来好好观察和思考调整转型的途径与办法,好好地成功实现一次“大转折”,进而为下一次经济高涨创造更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

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写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增长低于8%,天塌不下来”,我看了这个标题就拍案叫绝,因为正好说出了我的心声。文章说:“中国必须保持8%增长速度”这样一个观念,其实是我们自己发展出来的一种迷信。既无理论依据、也无实证基础。资本市场对8%的增长速度视而不见,这一事实反映出的,其实是对微观层面问题的担忧。政府可以保住宏观增长格局,但保不住微观层面的走势。更何况,这样的高速增长越久,增长的质量就越令人担心。中国政府在过去六年致力于改造经济增长模式,4万亿元投下去以后,不是又一夜回到六年前吗?况且,政府主导又仓促上马的项目必定或多或少地存在低效率的问题,搞不好,又会触发新的腐败,倒下一批官员。 令人难以释怀的问题是,既然中国经济的问题是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那为什么政府不趁此机会把4万亿元投到消费上去呢?比如说,减税或者直接发消费券。

这篇文章说到了问题的最要害之处。经济增长应该有所下降了,“长跑这么久了,累了,该歇歇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到底是经济成长的本质重要?还是这么数字重要?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了近三十年,大部分区域工业化进程也进入到中后期,无论从产业扩张周期,还是市场周期的角度看,都必须进行经济大转型了。其实,中央政府已经指出了方向,即“扩大内需,启动国内市场,刺激居民消费”,真正地从买方市场的角度来进行经济转型。而这就类似于日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样,必须发动消费革命、流通革命。这项转型和改革,显然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工作,对于习惯于“重生产,轻流通”的政府部门来说,转型的困难首先来自于自身的决策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正因为如此,面对当前空前好的大好时机,政府部门却“反其道而行之”,盲目套用美国的所谓“救市计划”,开出一张张大大的投资清单。这实际上,是对经济规律的轻视和不尊重——经济增长速度本来应该慢下来,政府部门却固执地不让它慢下来,其结果就是继续“带病”快跑。

总之,政府部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应该有一个科学冷静的决策:在当前背景下,“经济转型”高于一切,机遇“千载难逢”,至于“保增长”,始终是第二位的。如果政府部门不能科学地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盲目出台一些投资政策或推出一些投资项目,其结果不可避免地遭到企业界的“冷遇”,因为今天的中国企业和市场,都不是十年前或二十年前了,他们大多会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判断。

jason 发表于 2008-12-9 19:55:45

很一针见血的观点

地王 发表于 2008-12-9 20:10:22

引用第1楼jason于12-09-2008 19:55发表的:
很一针见血的观点
支持

认识你高兴 发表于 2008-12-9 20:44:17

实质的,政府在忽悠,可是市场不买单。促消费是关键,盘子太大,不好扭转。
........也是心力交瘁,他也明白,他也难。

本拉登 发表于 2008-12-9 22:28:36

燕雀岂知雕鹗之志

蓝精灵 发表于 2008-12-10 20:44:44

自己给自己制造紧张情绪

jason 发表于 2008-12-21 14:29:47

flcool 发表于 2008-12-21 14:48:15

什么世道啊

快乐晓生 发表于 2008-12-21 14:51:08

哪里转来的?

杨云青 发表于 2008-12-21 15:14:37

是有钱人跟没钱人开的一个玩笑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盲乱与躁动:政府部门误诊国内经济危机的隐忧(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