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寒梅暖酒 发表于 2009-3-6 21:22:10

70后的游戏(连载之一、二、三)

任何年代,无论是物质生活多么地匮乏,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都会因地制宜的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游戏快乐的。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说,我属于70后,那个时代中国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不用我说地球人也都知道。但这难不倒本就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的,孩子们自有孩子们追求快乐的办法。
如今,无情的岁月之刃已经在70后们的脸上烙印上了浓浓的风霜之色,但每当你回忆起幼时玩过的那些充满了天真与童趣的游戏时,脸上一定会重新荡漾出那似乎隔世了的纯真。现在,就让我用笨拙的笔把时光拉回那个只属于70后的独特年代吧,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那已暌别很久了的童年时光。
(一)摔破锅
摔破锅是70后农村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晚春时节,河水是真的暖了,万千柳的丝绦倒垂,似母亲暖暖的手轻轻抚摸着碧绿如翠玉的水面,鸭儿们的红掌也在水中拨动的更加欢快了。此时,水边湿湿的泥土散发出腥腥的诱人气息,勾引着孩子们前去亲近。
那时节,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会成群结队地跑到池塘边,捋起衣袖使劲地挖起大团的泥巴抱回去玩耍。
摔破锅的游戏其实挺简单,就是把泥巴抠下来一小团,之后用双手反反复复的使劲揉搓,直到泥巴的软硬程度适中了就可以做“锅”了。泥“锅“的形状和做饭用的那种大锅差不多,不过其奥妙之处在于泥“锅”的锅底部分。泥“锅”的其它部分只要做的厚度差不多就可以了,不必在那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但锅底一定要做的越薄越好,但以不透为限度,透了,那泥“锅”也就摔不响了。这种游戏是回合制,衡量游戏的胜负标尺是当大家将泥“锅”的锅口朝地上奋力摔去的时候,谁做的“锅”锅底摔开的窟窿越大,声音越响,那么他自然就是这一回合的胜利者了。玩输了的“倒霉蛋”们要从自己的泥团上挖下泥巴将胜利者摔破的那个窟窿修补好。之后再继续做,继续摔,直到有一方的泥巴全部修补光为止。认真说来,玩摔破锅的游戏是没有“彩头”的,同伴们惊诧的表情就是最好的奖赏。此时,泥花在一群脏兮兮的孩子们脸上绽放,也绽放出了童年纯真无邪的璀璨。 (二)弹球儿
弹球儿也叫弹弹珠,是70后孩子们那时经常玩的一种简单的游戏。这种游戏颇受男孩子们的青睐,很少有女孩子们乐于参与。
弹球儿所要用到的唯一的道具就是一种麻雀蛋大小的玻璃珠子,起先这种玻璃珠子一般都是玻璃的本色,后来才又出现了一种更小一些,内里绘有彩色月牙儿形条纹的玻璃珠子,孩子们给这种东西取了个非常形象的名称——“桔子瓣”。
玻璃珠子虽小,但却有很多种玩法,常见的有钉方城、卧窑儿等。“钉方城”的玩法就是先在地上画出一个四四方方的框子,这也就是所谓的“城池”了。之后所有玩家用“石头剪子布”或其它形式先决出一个输家把自己手中的球弹进“城”中,其后玩家依次把自己手中的球也弹射进“城”。这种游戏决定胜负的办法是玩家们以其他人的球为目标,想方设法将之弹射出“城”,而最后一个把球留在“城”里的玩家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卧窑儿”的玩法要比钉方城复杂一些。玩这种游戏,玩家要先在地上用尖锐物挖出竖排成一行的几个小土窝儿,玩家要把手中的球按着一定的顺序弹射进小土窝儿中,当弹射进一个小土窝儿后,就取得了连续弹射下一个小土窝儿的权利,中途如果失败,就要换其他的玩家开始弹射。当玩家手中的球把所有小土窝儿都依次弹射进后,就拥有了一击必杀的机会。这时,拥有这种权利的玩家被称之为“皇上”。“皇上”可以任意弹射其他玩家的球,被弹射中了的球的主人就要退出游戏了。如果有没有弹射进所有小土窝儿的玩家手中的球不小心碰到了“皇上”的球,那么这个玩家也要退出游戏,这被称为“自杀”。“皇上”按照游戏的进度出现若干个,但唯有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大赢家。限于篇幅,其它的玩法就不一一介绍了。
弹球儿的手法和姿势有很多种,看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弹球的手法一般是用右手食指弯曲了将球勾住,之后将大拇指顶在球后依靠大拇指将球弹射而出。弹球的姿势很多,有的孩子喜欢趴在地上弹,有的孩子喜欢用一只手支在地上做“炮架”,之后把另一只握球的手放在上面弹,也有人喜欢站着弹,站着弹球难度最大,一般不是高手是不会用这种弹射姿势的。
玩弹球儿这种游戏一般都会带点儿“彩头”,无论何种玩法,一般是输家要把自己的球送给胜利者。
岁月催白发,但如今儿时玩弹球时那一双双专注的眼睛,一张张被泥土和汗水涂花了的小脸总会时不时地闪现在脑海中。那一声声清脆的玻璃珠子撞击声,响彻了一段又一段童稚时快乐无邪的美好时光。
(三)搧毛片儿
相信大多数70后的人都玩过搧毛片儿的游戏,尤其是男孩子。
那时,全国城乡一片穷,很多家庭都在为了一日三餐能有米下锅而劳碌,愁苦的是大人们,孩子们是有着苦中作乐的天性的。那时国内市场上没什么太高级的好玩具,有也不是大多数人家可以买得起的。贫苦人家的孩子就就地取材,总是在发现、发明着新的玩具和游戏。搧毛片儿就是其中的一种。
所谓的毛片儿,其实就是那种火柴盒子大小的小画片。起先,用来搧的毛片儿就是从空火柴盒子撕下来的。那时候火花还不很时兴,火柴盒子上面印刷的大多没有图案,只是“某某火柴”的字样,毫无一丝的艺术美感,但这并不妨碍孩子们玩得兴致。后来,随着经济情况的日渐好转,就有一些印刷厂开始印制专门供孩子们玩耍的毛片儿。这些毛片儿大多取材于当时颇为流行的广播评书中的人物,如《岳飞传》、《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等等。有的厂家经济头脑比较高,为了增强这种毛片的可玩性,还把毛片印刷成扑克牌式样,这样既可以用来搧,也可以剪开当扑克牌来玩。专门印制的毛片儿绘画和所用纸张着实不敢令人恭维,但总比火柴盒子上撕下来的要美观的多了。这种毛片儿售价一般在一、两毛钱一大张,当时的孩子还是能够承受得起的。但搧毛片儿的高手是不屑于去自己掏腰包购买的,把别人手中的毛片儿通过游戏赢过来才是他们最大的乐趣。
毛片儿的玩法不是很多,最常见的是搧。就是把对手的毛片儿向上的那面搧翻转过来,这样对手的毛片儿换了主人了。搧毛片儿这种游戏不是谁的力气大就一定可以赢,是特别讲究用巧劲的。一般来说,搧毛片儿的时候,谁穿的衣服袖子肥大就自然会占到一定的便宜。因为在搧的过程中,随着手臂的挥动,衣袖带起的风也就相应大些,那样赢的机会会增加很多。为此,很多孩子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都要穿上衣袖比较肥大的衣服,即便是炎炎夏日也是这样。于是就有孩子们在玩游戏之前做出规定:光着膀子搧,不许穿上衣!现在想想,着实是有些可笑。
任何一种事物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了。毛片儿也自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现在回想起那时玩毛片儿的乐趣,仿佛那一张张似蝴蝶起舞的毛片儿还一如当年额头上晶莹的汗水般点点滴落在心海之中呢。
(那时还有一种用纸或香烟盒子折叠成的“方宝”,也叫“方pia【不好意思,那字拼不出来,只能用拼音来表达了】,玩法和搧毛片儿大致相同。)

清静无为 发表于 2009-3-6 21:39:16

呵呵,玩过

flcool 发表于 2009-3-6 21:40:41

不对 是带彩头的
谁摔的锅底的口子是要对方给补得
摔得越大对方补得越多
直到一方补的没有泥为胜利

落雪寒梅暖酒 发表于 2009-3-6 21:50:29

引用第2楼flcool于2009-03-06 21:40发表的:
不对 是带彩头的
谁摔的锅底的口子是要对方给补得
摔得越大对方补得越多
直到一方补的没有泥为胜利

想起来了。确实是那样。年头过去得多了。有些细节记不清楚了。我修改下。谢谢提醒!

一笑 发表于 2009-3-6 21:57:15

读楼主的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对儿时美好时光的回忆。很多游戏,很多男孩儿的游戏都玩过。

管儿 发表于 2009-3-6 22:07:57

我没玩过 ,不过写得真好

落雪寒梅暖酒 发表于 2009-3-6 22:14:01

有善于绘画的朋友把这文字配上图片效果会更好的。刚认真回忆了一下,2楼的说法似乎不对。给胜利者修补泥“锅”那不是“彩头”,因为那游戏应该算是回合制的。那只是一个比赛的过程。最后泥巴修补光了才是结束。这文章要写几篇的,可以说算是个系列文章吧。以后会陆续上传的。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朋友们多指正。

落雪寒梅暖酒 发表于 2009-3-7 19:56:02

70后的朋友,你们玩过什么游戏?都说下。

活出个性 发表于 2009-3-7 21:05:48

有用泥球堵的,还有的用泥片(把泥压扁)堵,想想真开心啊,现在还真想再玩一次,可是啊,只能是回忆了

落雪寒梅暖酒 发表于 2009-3-7 21:24:13

引用第8楼丑鬼于2009-03-07 21:05发表的:
有用泥球堵的,还有的用泥片(把泥压扁)堵,想想真开心啊,现在还真想再玩一次,可是啊,只能是回忆了

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偶尔在做番童稚之举也未尝不可啊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70后的游戏(连载之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