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个性 发表于 2009-3-7 20:00:17

温总理的2009年设想中对教育提出的五个方面,有什么看法

一是促进教育公平。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把小学、初中学生人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逐步解决农民工子女在输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增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争取三年内基本解决农村“普九”债务问题。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掌声)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继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提高1200万中小学教师待遇,中央财政为此将投入12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全面加强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培训,鼓励大学生、师范生到基层、农村任教。

四是推进素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都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课程、教材、教育方法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

五是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把学校建成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掌声)

wang_wenlu 发表于 2009-3-7 20:10:12

梦想 发表于 2009-3-7 20:53:01

年年会有几句。

笑剑 发表于 2009-3-8 07:03:09

桃之妖妖 发表于 2009-3-8 11:50:35

说的挺好

火力战士 发表于 2009-3-12 20:30:30

教师的名与公务员的实

2009年03月12日 10:28:52 浙江在线



  师圣孔子在被问及为政之道时说,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正名”者,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人各自明确各自的身份、职责。

  当今社会,“正名”也有其可以吸取的合理成分,就是明确责权利,人人各明其责,各守其道,各取其利,社会才能良性运转。

  但是,由于社会存在三六九等、高低贵贱,所以正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人都想往地位高、利益大的名分靠,可职位总是有限。于是有人想出了以虚代实的招——改名,没名的挂一个虚名,名小的则往高里拔。如今,与政府机关人员打交道,不论对方职位高低都要称之为“×长”、“ ×主任”、“ ×书记”,似乎惟其如此,才能令被称呼者高兴和满意。

  俗话说,名利相随。在财富没有达到一定层次时,人们求名,追根究底是为了得利。有时候求虚名也可以获得实惠,一听是“×长”、“ ×主任”、“ ×书记”,旁人就会肃然起敬,给出的应对招待也随之提高级别。正因如此,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为了提高教师待遇,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议把老师“改名”,一概并入公务员系列。似乎“教师”一旦改称“公务员”,社会地位就提高了,工资福利也有了保障。

  实际上,《教师法》早已明确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有了法律的白纸黑字不能算数,还有那么多人要呼吁把“教师”干脆改为“公务员”,以期确保教师待遇落实到位,可见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名”对于“利”的保障意义有多大。

  按理说,从事“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教师的名已经非常响亮。为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国家已出台专门的法律保障教育工作者的权利,还设立教师节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和风尚。奇怪的是,这些还当不了一个“公务员”的虚名。

  其中原因,是官本位体制在作怪。公务员有权力,所以权利能够得到保障;老师无权力,所以有些权利仅仅写在纸上。

  既然如此,把教师列入公务员系列,老师依然只是“当老师的公务员”,而不是“掌管权力的公务员”。如果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教育经费拨付能否到位还是由“掌管权力的公务员”说了算,如果地方政府在教师待遇的落实上违规却不被问责,给教师“改名”,将其拔高为“公务员”也未必能提高教师待遇。

  所以,一些地方教师待遇低,关键是为政者没有把教师当“教师”。提高教师待遇,与其改名、拔高,不如踏踏实实地为他们“正名”。给教师以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教师待遇,又何需借“公务员”之名来衬托。

转瞬红颜 发表于 2009-3-12 20:59:04

说得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温总理的2009年设想中对教育提出的五个方面,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