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意境与思维内涵的张力
——谈郑培亮诗的形式美林建南
郑培亮新诗在《揭阳日报》连续刊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赞誉之间,我们又说郑培亮诗难以读懂。难以读懂,又为什么令人反复吟咏?近来读《新批评文集》,忽然有所开悟。我们在品味现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是否应该适当来个思维转换?就品味郑培亮的诗,我想,放下作者写诗的心路和读者读诗的感动,用新批评的说法,是撇开“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我们可以发现蕴含在作品本身的形式美——现实意境与思维内涵的张力。
最初是意境丰富多彩造成的意象美。郑培亮的诗,意境之间的转换和交错,把反映客观生活的不同意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呈现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官体验:
“握手。一种幻想/周冰倩的歌总是如期而至/思绪是一圈圈的烟雾/进入咫尺的房里/搜索,一无所获/我忽感空气稀薄”(节自《握手楼的生活》)
作者写的是握手楼。握手,既是握手楼的形象,又是一种动作。短短的六行诗里,握手(楼)、烟雾、房呈现为视觉意境,歌为听觉意境,握手、进入、搜索为动作产生的动感意境,幻想、思绪、忽感空气稀薄为变化着的心理意境。几个意境之间的交错与转换,很快地充实了诗的内容,使诗的内容丰富多采,产生了诗的意象美。
进一步是意境之间现实意境与思维内涵形成的张力美。回味郑培亮诗,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意境放在一起,既组合了反映客观生活的意象,双饱含了思想的火花,生活意境和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又从存在形式上保持意象的内在冲突。正是这种内在的结合与冲突,产生了来自现实意境与思维内涵的张力。这种张力,是诗作为反映生活过程的诗内不协调品质的表现,是诗句外延与内涵之间矛盾统一形成的形式美。诗的内涵和外延,不是指形式逻辑中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几十年新诗很大程度上受到英美新诗的影响,而英美新诗的理论影响来自于新批评学派。在新批评学派眼里,诗的外延是诗句表现的生活内容本身,即文词的词典意义。而诗的内涵则是诗句的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词上的感情色彩。诗的形式美,就在于把现实中看似矛盾的不同意境放在一起,使之产生联系和矛盾,扩大了诗句的内涵,产生高于客观生活的美。换句话说,郑培亮的新诗,体现了兼顾外延和内涵的张力,形成了诗的张力美。朱自清散文善用“通感描写”,让我们回味无穷,其中就很有这种诗的张力的应用。
刚才引用的那一段诗,诗题是握手楼的生活,而诗的第一句是:“握手。一种幻想”。从诗题到这一个“握手”,正常的思维是“握手楼”,一种形象的意境。但作者把“一种幻想”这个心理意境与“握手”放在一起,就使之扩大了诗句的内涵(使人在客观存在的楼之个读到了动作和情境)。正是这种现实意境与思维内涵之间的张力,把其以下的“歌”、“思绪”、“烟雾”、“房”、“搜索”、“忽感空气稀薄”串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比较完整的全新的语言意境。换一种说法,是造成了一个诗的意象。你可以联想为一个凄婉的故事,你可以臆测为一种苦苦追求的心愿,你可以构思为一种朦胧的惊奇……诗美,就在不同意境的组合中酿成了。这也体现了诗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地方:在探索中反映生活,保留来自生活的真实的并不追求完整的冲突过程,体现了纯文学反映生活原生态的独特功能。
再进一步是意境递进产生的层次美。读《握手楼的生活》的下一段:
“夜象海洛因/一些幻觉充满诱惑/倩影的晃动构成一幅西画/多少个雨天过去,我才/发现,握手楼的/对面是如此遥远”
在这里,作者依然是把来自感觉的、视觉的、嗅觉的不同的意境放在一起,让我们在看似矛盾的意象中去用自己的体验,整合一种充满张力的诗美。同时,这一段把我们从第一段可以想象到的许多种联想,相对地具象化。从朦胧到清晰,从感性到理性,克服了一些新诗人语言过于艰涩难懂的缺点。虽然不给你说什么道理,也不给你讲什么故事,但那种追求某种目标而不可即得、思念某种目标而不可即见的美妙的感觉,已经相当清楚地表现了出来。这就自然地产生了意境的层次美,并进一步强化了诗句的内涵,使得诗表现生活的内容更加充实。在这里,我们还发现郑培亮诗在朦胧中的亮点--保留了揭示主题的诗眼,这大概是他的诗对传统回归的一种反映。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郑培亮的诗中读到内在的韵律美、诗行设计的形象美等等,由于篇幅,就不再谈论了。我们饱受了“内容决定形式”和“文以传道”的教育,于是在读新诗的时候产生了不少的思维障碍,甚至于以对待实证科学的态度去批评文学。其实,文学本身担负着科学不能担负的任务,以科学为骨架而以文学独特的品质反映生活的过程。所以,文学的美本身来自于形式,我们又为什么顾忌对形式的赞赏呢?包括诗的结构、节奏、词藻、意境变换、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矛盾、诗句内涵与个延之间的张力,我们都要认真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读懂郑培亮的新诗,才会享受到现代文学体呈现给我们的更多的美。 美的意境,美的诗句是我的自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