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崖关随想(散文)
黄崖关随想(散文)作者:刘北星
在天津蓟县北部林木茂密、景色宜人的广袤山区中,蜿蜒着一段古老的长城,它似一条巨龙飞山越岭,随青峰起伏腾跃,随山势##云霄,翻崇山、越峻岭,越绝壁,起伏盘旋,奔腾飞舞,直入苍苍茫茫的渤海。这条巨龙拱身拧体、横亘泃河之地,就是华夏长城著名的雄关险隘———黄崖关。黄崖关因山崖岩石多为黄褐色,夕阳映照,金碧辉煌而得名。黄崖关长城地势险要,视野开阔,东可望雾朦积雪,西可望卧虎盘龙,南看水库明镜,北观塞外风光,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我因工作关系,十多年间先后来黄崖关数十次,时至今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在黄崖关宾馆倾听长城粗重的呼吸,记不清多少次在八卦街借着北斗星寻找自己的方位,记不清多少次踏着朝露,采摘黄崖关十月的硕果,记不清多少次看见海外游子深情的抚摸长城,仿佛与母亲相拥而泣般的动人场景。岁月如歌,虽然十几年过去了,但我在亲历黄崖关长城中形成的黄崖关情结,黄崖关泃河水的幽静之美,景观景点的文化之美,抗倭名将的忠臣之美,蓟北雄关的古朴、雄浑之美,依然令我不知疲倦地拼凑记忆的碎片,在遐想中感受它的恢弘。
一
雨过天晴,风和日丽,黄崖关下,残阳斜照,余霞彩生。夺道南流的泃河水,就像是一流的写生画家,把环抱它的青山美景屈曲地摇曳出来,整个黄崖关长城似乎都在水中漂动,像一幅美妙无比的丹青尽收眼底。请原谅我笔拙,这画面我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只能用心的语言,始于词语穷尽之处的语言来替代它。画面的格调是人与自然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和谐。清泉出谷的空旷、舒缓晶莹,让人细细品味期间幽深淡远的意境,联想到柳溪归牧、寒江独钓、秋江瞑泊、春江帆饱。仿佛耳边响起杀伐之音的琵琶柔美闲淡、深邃辽远。左侧崖上悬垂瀑布,不是一股,而是散成的数道,贴紧苍润的山壁长发似的披拂下来,在河面激起一片轻烟般的白雾。远处,水上游乐场的热闹景象自不必说。眼前,满目的泃河水用灵性,用韵律,静静的倾听黄鹂清脆的鸣叫,看她轻盈、小巧、妩媚地围绕着你,并且调皮地双翅一收,动情地落脚在水面。这水,纤尘不染,透明无碍。你看,几条小鱼,一群蝌蚪结伴嬉戏,它们相亲相爱在颜色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间串行,几片落叶从河上漂过,叶影映到鱼儿的身上,映到蝌蚪的身上,再映到水底,仿佛为一块块五颜六色的鹅卵石披上一层婚嫁的锦帛。
泃河水是辽阔的,然而它的性格却是多变的。我看过它春天淡如笑,夏天翠如滴,秋天明如镜,冬天淡如睡。也看过它干旱断流,杂草丛生,变成一块无人问津的撂荒地;看过它在狂风暴雨中,像一条咆哮狂舞的青龙让人震惊;但很难想象此时它会变成这种晶莹澄澈的模样,显露柔顺,舒展,娴静的风韵。它在沉静中那么自如,那么多情地把黄崖、把松风都无声的揽在怀里,在身心安然中,享受一种难得的快乐。亲近山水,激发诗情,可以说是古代每个文人名垂千古、大显身手的良方。中国古代的诗人、画家,凡是有名的,没有写过、画过水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历代书画家,总是以一种飘然物外的潇洒胸怀和一种“托怀玄胜”、“萧条高寄”、“虚夷远志”的人生情结,在高山流水中“澄怀观道”,寄托“神飞扬”、“思浩荡”的精神享受。时至今日,山山水水诞生出岭南、关东等各路山水画派的画家们仍在传统与现代的艺术道路上苦苦求索,艰难爬涉。试想,“清明上河图”里少了水的韵律,又该是怎样的一番“胜景”呢?千山锦秀,泉水汩汩,平添了历代诗圣、画仙的文思泉涌,诗意盎然。古诗人,一接触水,就诗兴勃发,不可遏止。魏源沉溺于名山大川之中,发出了“应笑十诗九山水的”感叹。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浩浩乎千里渺渺,于是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浩志。王勃二十七岁时作《滕王阁序》,面对碧水蓝天,诗思汪洋,气吞长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时代,诗人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先秦诸子都喜欢以山水来比附人间哲理。“智者乐水”,就是孔子在山水间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这是怎样一种境界,都是一湖春水荡涤灵魂的结果,由水引出的无穷遐想。
水是天生丽质的甘露,上苍赋予它本能的洁净,世界上没有一滴水是本能的自污,而大多是被外界百般蹂躏后失去本色。即使如此,也从未失去坚冰般的品格。外界可以改变它的形状、颜色,但永远改变不了他抗污防变的天性,坚毅、执着、净化自身的美德,即使有一滴能量也要“自居谦下”流向低层,撞裂山石,辟出生路,呼啸前行的风骨。倨傲的山纵不知止,何能高出云端呢?悠悠流云,从容自闲,那是飘在天上的水呀!
清风佛过,忽然,我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滴像玉一样纯洁、剔透的浪花儿,以一重无可拂逆的力量为身边的一棵绿草,为山谷里的虫儿、鸟儿多一丝柔情,为空气多些清新,为浓荫蔽日中的一缕阳光……哪怕在深谷溪流中绝世,也要唱罢最后的欢歌。同样是一滴浪花,壮美倏忽而至,它用泣血的生命告诉我,人生真是赏景吗?春蚕未老,蜡炬犹红。落叶知冷暖,霜叶红满天。它在可望可行,忘我无我之境,把生命揉进如血的残阳,表达心意,传达兴味,潇潇洒洒、无怨无悔地朗润黄崖,朗润关城,朗润大地。浪花儿先是在崖石上显现一滴湿痕,随后便在空气中消失。此时,大地无语,关城无泪,黄崖仿佛为浪花立下一块无字丰碑———旁若无人,翘首天外,峥嵘璀巍,浩气淋漓。
二
文化的传承需要足够的空间,在这一点上,黄崖关的文化非常出色。文化,对于这座关城是载体,是媒介,是活力和灵魂,更是文化情感充分表达的时空舞台。她不但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涂遍每一个角落,使其精彩无限,而且使中国历史独有的文化奇葩在黄崖关城争相怒放。
黄崖关正关广场镶嵌着一幅人类所能描绘的最神妙的图画:《周易》太极图。太极图黑白两极判然有别而又浑然一体。这是三千年前周文王为中国文化竖起的最古老的一面旗帜。
清晨,淡淡雾气中的黄崖关广场,如诗如画。经过一夜的洗礼,更加明丽绰约、风情万种。披着雨露的花草树果,此时红的更红、青的更青、绿的更绿、黄的更黄。沐浴着朝阳的太极图以其优美的特性给人以完美的享受,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给人以激情与力量。享受生活的人们张张笑脸,溢满“幸福”两个字,如痴如醉般地在太极图上,呼着新鲜空气,合着优美旋律,舞跳得欢,拳打得酣,操做得美……太极图在人们轻移舞步的瞬间,记载着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幸福,演绎着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历史,让地球上的人与人、人与故事,似曾相识,更能相知。
黄崖关城内的八卦街是依据《周易》中用以象征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的“八卦”,即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图形修建的。这样的关城布局,在华夏长城关城中,是十分罕见的。八卦城占地4万平方米,中心为太极台,周围按伏羲八卦方位和符号设置街道。城内三十六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和各卦区建造的古式排房,给人以前方是路又无路的模糊感觉。八卦街迂回曲折,纵横迷离,空间有畅通,有阻隔,街巷似通而实不通,变化无常,出人意料。走进乾院生出一个疑问,到了艮院多了一丝联想,总之,你会被中国文化俘虏进一个迷宫似的怪阵,越是七拐八拐的向里走,八卦与军事、与长城防御、与古代建筑关系的问号越把你捆绑的喘不过气来,越让你找不出一个终结的答案。八卦街就是这样保存着高贵的光彩,带给你的是精神定位、文化路向和永久的想像。面对这种以整体布局为特点,汇集了古代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睿智的古代军事工程杰作,我理不清中国传统文化恢宏的旗帜是红色、绿色,还是黄色。也许就是太极图上的黑白两色,也许是天边彩虹的颜色,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两难的选择让我心里多了铅一般的沉重,多了永远抹不掉的美景———八卦街。
黄崖关脚下,泃河对面有一座建筑古朴的小院。院门上悬挂一匾,告诉人们这里是《黄崖关名联堂》。穿庭进堂,105幅竹刻名联,厚重畅丽,古色古香。真草隶篆,或阴文,或阳刻,神秘复杂,变换多端地把先贤们对国家、民族、人生及真、善、美的理念定格在风格迥异的作品中,艺术家们用无声的语言勾勒出凝结美学与永久魅力的艺术珍品,展示着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
漫步其中,感悟郑成功、林则徐、李大钊、吉鸿昌、方志敏等一大批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前赴后继,生死不渝的人生追求。真可谓碧血丹心,浩气长存。置身于此,想人生,思荣辱,灵魂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礼,生命在延续,在累加。不仅如此,它仿佛还是一席思想文化的盛宴,不但可视可亲可感,而且还有味觉,能令你饱食传统思想文化的大餐,满足灵魂的饥渴,平衡失调的心态。你看,棉花团般的一块白云,去留无意,在陈氏腕底潇潇遥遥一派斯文,一咏三叹,九曲回肠。让人脑际里不时掠过生活的鞭影,思古之情,感今之慨扑面而来。他用一只纤细的笔管,把人生心灵深处的朵朵乌云剥散开去,眼前一亮,天边仿佛就多出了彩虹,枯萎的花儿仿佛变得含苞待放,姹紫嫣红。世间的劳苦愁烦,恩恩怨怨,如有不能淡化的,不能化解的,不就过这短短的几十年就烟消云散了吗?若是如此,又有哪一块云会在天上长聚不散呢?因此,面对乌云你不必躲闪,面对残花你不必哀怜。境由心造,人生苦乐在己不在天。一副对联显示了文人的胸襟和斗士的睿智,道出了人生对事物、对名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境平和,淡泊自然。一个看庭前三字,大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则又显示了放大眼光,不与他人一般见识的博大情怀。一句云卷云舒更有大丈夫能伸能屈的崇高境界。夹杂着博爱及友善的配方,是缓和痛苦的一剂精神良药。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异曲同工。
在名联堂里流连每一幅名联,有一种听君一习话,胜读十年书的丰硕。细想,名联堂多样化、个性化地反映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变革,表现多彩的生活与清纯的人性,彰显高尚的道德与丰赡的情愫,展现远大的理想与绮丽的憧憬。浸润了游人包括价值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政治信仰等深层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一种在功能上有着内在统一性和整体一致性的文化模式,具有升华思想、激扬精神、醇化道德、陶冶灵魂的特殊功能。深长思之,“一生明月今宵多”,眼底世界,胸中云烟,正宜好生把握。
1986年9月落成的黄崖关长城博物馆,坐落在“八卦街”的中央提督公署旧址,是我国第一家长城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但涵盖的文化容量是巨大的。338件珍贵文物及史料文献倾心向游人诉说着黄崖关长城的故事。博物馆用历史文化的信息符号,为盲人打开了一道天窗,为聋人凭添了一道耳脉,为游客开辟了一片思想的乐园,使黄崖关长城突显历史文化之灵。
关城内百家百将墨迹碑林、名人篆刻碑林、毛主席诗词墨迹碑林和长寿园、百松园等景观如此这般一点一点的累加、积淀和凝聚了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就了一座文化艺术的宝库,一件伟大的艺术佳品。黄崖关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三
历史将黄崖关长城与戚继光连在了一起。黄崖关长城几乎与戚继光这位明末戍边名将密不可分。太平寨位于黄崖关东南10公里小平安村,是黄崖关长城上的一个重要通口,控扼黄崖关城东侧的崇山沟谷。当年戚继光在这里安营扎寨,任蓟州总兵前后达16年,等于他前任10人任期的总和。而今,太平寨广场上耸立着一身戎装、手按宝剑,目视前方,气宇轩昂,威武刚毅的戚继光雕像。太平寨拥有一座长城和英雄的雕像傲然屹立,鲜花怒放敬仰戚继光,百鸟争鸣向戚继光致敬。
戚继光是山东东年县人,17岁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在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的竭力推荐下,明政府下令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戚继光一上任,就和谭纶一起上疏朝政建议重修长城。朝廷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黄崖关长城也在这一修筑工程之中。从公元1569年到1571年,整整用了3年多时间,蓟州镇守范围内的长城修筑工程全部完工。在八达岭长城发现了一通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的石碑,上面详细地记述了修建这段长城的官员分工情况和经过,提供了这方面的具体材料。从此,戚继光与长城,与蓟州,与黄崖关结下不解之缘。戚继光坐镇蓟州16年,成就了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蓟镇长城“兵精城雄,两千里声势联结”。使长城的防备力量大大加强。1569年1月,蒙古大封建主朵颜部入侵蓟北。戚继光得到消息后,亲自带兵直驰黄崖关东侧的青山口,将敌军击退。这是戚继光镇守蓟州后的第一次战斗。从此,蓟州一线边防固若金汤,终使鞑靼勒马,望长城兴叹,百姓得以安宁数十载。
然而,戚继光功高盖世却阻挡不了奸党嫉恨。万历皇帝听信谗言,把蓟州视为威胁京师的隐患,将戚继光调离蓟州南回广东。处境维艰的他登上深秋万木萧瑟的盘山,把一腔报国忧世之情携刻在盘山绝顶:“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但使雕弓销杀气,末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1584年,戚继光满怀惆怅地离开了他16年为之呕心沥血的蓟镇长城。临行那天,蓟门百姓倾城相送,“辕门遗爱满汇燕,不见胡尘十六年。谁将旌靡移岭表,黄童白叟哭无边。”戚继光南调广东后不久,辞官回家。辞官后家道贫寒,贫病交加,3年后,公元1587年12月28日,鸡叫三遍,天色将明,一代名将戚继光最后闭上了眼睛,在孤独寂寞中病逝于蓬莱城,时年60岁。
就是这位“多是横戈马上行”的名将,被史学家称为明代最有天才的军事家,留给我们的遗憾也是巨大的:为什么岛国的倭寇可以渡过海洋来打中国,而中国人只能守在海边,竟然连想也没想过去那个岛国看看这倭寇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们当时的欧洲已经拥有火器装备的海军四处侵略,而中国还只知道修筑万里长城?并且竟然把长城修到了海边呢?在16世纪中叶,中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央指挥地方如身之使臂,极少发生抗命的事情。同时我们这个帝国在名义上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常备军,人数多达200万。
将军是无辜的,历史也往往带有局限性。我们似乎忘记了,由此及彼还有一段脚踏实地才能走完的漫长路程。而这路程对于急功近利的长城时代的亡灵们,似乎又是过于艰难了。长城时代的中国社会,只有维持之功,没有发展之力。臣民们只能空怀理想,困守现实。
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英雄不知道敬仰的民族更是可悲的。多少年过去了,太平寨峰与峰都识得将军的眉眼,云与云都懂得将军的情怀,始终如一的在历史的进程中凭吊这位将军。凭吊,不是简单地追思将军的细梢末节,而是追思、提出和求解于我们昨天、今天与未来紧密相关的话题。
太平寨像一棵年迈苍老的古松,在寂静的山林中沉思。
四
黄崖关的建筑是精美的,但很少中国传统园林的韵味、江南水乡的雅致,更很少禅房花木深的色彩。它所呈现出的是振憾人心的历史悲壮之美、沧桑之美和雄奇、阳刚、振奋之美。
自古以来,黄崖关关城作为边城要塞,故宿劲兵。刀光剑影,兵戎相见,战事频繁,数不胜数。周显王十四年,齐师及燕师交战于此。
西汉名将李广,受汉武帝之命,在此抵御匈奴。此后,这里是宋辽金争夺对峙的重要战场,明代北方的重要防线,清朝的《畿东锁钥》。可以想象,当年黄崖关城给人的感觉是恐惧而非美感,是威慑而非慈祥,是战乱而非和平,是权力的象征而非民众的福祉。因为他本身就是暗藏杀机、充满血腥的战场,来犯入侵者的葬身之地。曾几何时,建造者们想到过此地对后人有可行、可望、可居、可游,可赏,可思之功效。相反,倒是后人可以翻来覆去的设想,这里埋下了多少忠骨,葬送了多少冤魂。孕育出多少孟姜女,平添出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因为黄崖关的历史毕竟与我们相隔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又有什么事件不可以发生呢?一千多年的岁月风霜掺进多少鲜血,把墙面涂成了青灰色,青灰色的夹缝中,深藏着历史的情感,记载着昨日的战乱、人世的沧桑和时间的流变。似乎还在控诉着“以战立国”的残酷岁月,见证长城内外,几度桑田,几度牧场。几番征战,几多白骨。忽而是汉妾辞宫,公主和亲,忽而是番王来朝,纳供称臣。见证一幕幕历史悲喜剧,在长城的巨大背景下轮番演出。墙面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更没有答案。始终是沉静无比的从容,从容的让你欲哭无泪。
如果说秦皇汉武修长城,表现了华夏文明的气魄和力量的话,那么,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明朝重修长城,比起秦汉长城来,自然是牢固多了。然而,它也使明朝耗尽力量,元气大伤。等到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一代雄杰努尔哈赤的骑兵潮水般涌来的时候,别说长城,就连黄河长江这样的天堑,也抵挡不住。长城只能记录一次巨大的失败了。400多年后,长城再次点燃了抗日的烽火,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万万同胞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在中华民族处于最危险的时刻,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道胜过长城十倍、百倍的长城,同仇敌忾,浴血抗战打垮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其一切来犯入侵之敌。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和雄伟的长城共同屹立在高山之颠,成就了华夏大地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中,在战与和的不断更替中,完成了它从辉煌到沉寂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再一次筑起了强国富民的钢铁长城,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托起了霞光万道的太阳。
历史的硝烟散尽,锋鸣的鼓角远去,面对黄崖关城我们今天的遗憾和惭愧是否更加沉重?长城能给予我们的,祖先早就给了我们。而今我们又能回报给祖先什么?我们的祖先已经创造了辉煌。我们需要创造的,难道不是超越古人的辉煌吗?回顾历史,我们曾有过汉唐盛世,而没有衰落的借口;剖析民族的躯体,我们有睿智的天赋而没有弱智的基因。所以,中国没有理由不复兴和富强。
如今,烽火台上的狼烟早已熄灭,点将台上的官兵早已成为故人。历史把千般战乱,演变为万般祥和。山巅上,战台敌楼,古寨营盘,跳跃起伏。绝壁处,边城掩体,将台烟墩,雄奇险秀。控扼地,水口关隘,上置雉堞,风景如画。关城内,城池、碑廊、园亭、楼阁,情幽景美。天边的流云,身边的彩蝶,都可以透过建筑的景深进入视野。黄崖关脱去了当年的战袍,把建筑与自然山水衔接一体,把人文理念与历史积淀融于一身,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人的感官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深刻美感都浓缩在阴阳之间,浓缩在有无之境,浓缩在关城之内。于是,这里浪漫的风味更浓了,墙角处的野花开得更美了,就连远方的蜜蜂也闻着花香飞舞而来。鲜花与蜂蝶共舞,娇艳与芬芳同在。 没去过黄崖关,没上过八达岭,不好发表评论
但登过野长城
长城之状美的确值得后人歌颂,思考,追忆 引用第1楼七叶果于03-20-2009 12:02发表的:
没去过黄崖关,没上过八达岭,不好发表评论
但登过野长城
长城之状美的确值得后人歌颂,思考,追忆
黄崖关我去过一次。八达岭没去过。
七叶果若想去,搭伴好吧。我很想再去一次长城。 黄崖关我去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