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诗歌的大众性特征
说说诗歌的大众性特征http://book.17xie.com/s/2008-10-20/b737356ed9
现在的诗歌有自己的尴尬,很难想象现在的读者群有多少,本来能踏下心来看书的人就不多,在读书人的群体里又有多少人会喜欢诗歌?诗歌走到今天的境地,有多种原因,但我觉得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就是现在的一些诗歌作者总喜欢堆砌一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用迷乱的意象彰示自己的水平,所以造成现在的诗歌曲高和寡,离平民越来越远。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口传文学、劳动号子和民歌。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所以说诗歌是从平民中来的,不是贵族阶层的附庸风雅。它应该是写给平民大众看的,所以诗歌要尽量贴近大众,让大众能够读懂,能够喜欢,这才是诗歌的本质。
诗歌的语言要尽量做到清新自然,明白晓畅,有时候口语化的句词更容易被记住,许多千古流传的佳作都没有繁杂抽象的表述,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就非常富于口语化,很容易理解,但是留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她写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在唐诗中,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些诗歌没有多少“惊人”的语句,但是平实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让人很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
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对诗歌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新体诗大量涌现,打破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在意象的表述上更加丰富,涌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但是在这场文化繁荣的背后,也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就是有些诗歌作品过分追求意象的描述,非常晦涩,读者很难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而一些评论家却在后面鼓吹呐喊,认为这才是文学的高度,这才是精品。不敢说那些作品对近现代诗人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当今晦涩的作品大量充斥报刊杂志,让许多读者一提到诗歌就胆战心惊,一说到诗人就敬而远之,认为诗歌就是阳春白雪,诗人个个都像孔圣人,是大思想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群众读得懂古诗,却看不明白现代诗。
细细回顾,能得到平民大众喜欢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亲近大众的,席慕容、汪国真等等,都是以细腻平实的笔触抒发对生活的思考,并受到大众欢迎的。一提到徐志摩,首先会想到他的《再别康桥》,一提到戴望舒,马上会想到他写的《雨巷》,想起诗人笔下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两首诗的共同点就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自然流畅,哪怕是个小学生也都能看懂。
对平民化诗歌作品,一些评论家并不赞同,认为写的东西缺乏思想深度,相反他们推崇那些晦涩难懂,让大众摸不到头脑的“贵族”式诗歌,致使当代一些诗歌终于达到了曲高和寡的“高度”。
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来探讨诗歌的发展。由此让我想到了为什么在各类剧种陷入尴尬的时候,二人转却能风靡,为什么许多“艺术家”感叹相声难说的时候,郭德刚却能一火再火,道理很简单,只有贴近大众的艺术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http://book.17xie.com/s/2008-11-25/8d0d434ebfhttp://book.17xie.com/s/2008-11-25/8d0d434ebfhttp://book.17xie.com/s/2008-11-25/8d0d434ebfhttp://book.17xie.com/s/2008-11-25/8d0d434ebf 沙发!顶起! 诗歌很好 支持一下 不懂诗歌 我就看看
回 4楼(山清水秀) 的帖子
其实我也不懂 有道理,但是不全对,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一个人的风格 都不懂还是想看看 学习了谢谢一路风 学习了。觉得很有道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