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4-9 19:09:56

转载一篇文章,值得借鉴!

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孙定辉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里活动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善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法灵活,激活兴趣

根据小学生爱新奇,好胜的心里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虽然他们不一定都能正确的理解,会出现几种不同的解法,有着种种的疑惑,此时笔者适当地引导、点拨,啟发他们讨论,鼓励他们大胆发表不同的看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亲自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体检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成功感,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动手实践,激趣乐学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啟动大脑思维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手量、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践,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激趣乐学。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笔者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数法。而是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直径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板,独立做实验,让每位同学自己手中的三个大小不等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通过亲自测量,同学们都明白,从前面的三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中发现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圆的周长都是这个圆直径的3倍多一些。最后,教师稍快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率的计算公式。

三、巧设情境,以“奇”激学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我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而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

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形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分别相等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开展游戏,寓教于乐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开火车”、“抢答”、“夺红旗”“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游戏,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班级学生实际,巧妙创设情景,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便能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便能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快乐的事、高兴的事,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花开 发表于 2009-4-9 19:15:58

钻研教学艺术,其乐无穷!

海纳百川 发表于 2009-4-9 20:51:30

理论就用于实践,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4-10 08:45:13

希望我们所有的教师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xilin1121 发表于 2009-4-10 17:29:50

少谈些主义
多研究些问题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4-11 09:30:07

回楼上:没有理论,甚至没有什么主义,你又怎能实践呢?理论结合实践才能解决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一篇文章,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