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4-9 19:27:05

如何把握酸、碱、盐的教学要求?

(一)困惑分解:
1.有些教师认为,进行酸碱盐的教学时,要帮助学生整理归纳出酸碱盐的通性及其相互关系,同时需要补充一些离子反应规律,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有些教师认为,与大纲相比,酸碱盐的教学做了较大调整,在知识点上缩小了范围,我们不应超出课标要求去补充知识,而应在现有的知识要求范围内,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在能力上下功夫。
3.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调整,使教师难以把握酸碱盐教学的要求和范围,有个干脆按旧的方法和要求去教。
(二)原因剖析:
1.对课标中酸碱盐的教学要求与大纲相比,究竟有哪些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不甚清楚,因而产生教学上的困惑和不适应,有的还习惯于用大纲的要求教学。
2.课标和教材变化了,知识点的范围小了,可是能力培养的要求没有降低,教学的方法应做如何调整?
3.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还是觉得给学生多一点知识更加保险,那么究竟要不要增加知识点?
(三)课标与大纲:
1.对于酸和碱的性质,不要求掌握“通性”,只要求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强化了对酸碱盐性质的探究过程的知识和应用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
2.对于酸碱盐的概念,不要求从电离的角度去定义,而只要求能区分具体的酸碱盐即可;增加了酸碱指示剂的使用和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果汁、食醋、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3.对于盐,只限于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4.课标删除了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和了解硝酸、胆矾两种物质的要求,新增了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的要求。
5.对于“复分解反应”,只要求从常见的反应实例(盐酸跟石灰石反应)认识某些酸和盐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就可以了,不要求讨论所有的酸和盐是否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四)案例分享:酸的性质
在“碳和碳的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了解了碳酸、醋酸会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性质,对酸有了大概的认识。在生活中学生对酸从味觉的角度也有一定的经验,因此从这里切人。
由于是学生熟悉的物质,门槛低,学生容易进人学习状态,通过实验加强了对酸和酸碱指示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人学生知道但不熟悉的盐酸和硫酸(在“金属”的学习中使用过),将前面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景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归纳了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后,通过演示盐酸和硫酸导电的实验,再推测盐酸和硫酸导电的原因——引出自由离子的概念。通过盐酸和硫酸化学式的对比,学生不难得出酸的溶液中存在H+的结论,使学生建立酸的概念的难度大大降低,教师最后点出“在酸中,阳离子只能是H+一种,如果还有其他阳离子就不是酸了”、“酸溶液一
定呈酸性,呈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的溶液;碱溶液一定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这是为使学生准确理解酸的概念,但只是一带而过,不做要求,而今后在“盐”的学习中自然会出现对比,那时再强化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
学生的学习,经历了由熟悉——陌生——探究——归纳的过程,在层层深人的探究活动中,运用迁移、对比、归纳的方法逐步理立了酸的概念。和传统教法相比,降低了对酸的概念从语词分析的角度理解的难度,摒弃了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概念的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课外拓展的作业既有讨论又有实验制作,改变了作业的形式,既可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寻找制作指示剂原料的过程中还会关心自然环境,起到作业的多元效果。
(五)解决方法:
1.1.课程标准更加关注学生对酸、碱、盐性质的探究体验过程;把酸、碱、盐概念的学习重点放在了体验和归纳上了从结构和组成判断酸、碱、盐;酸、碱、盐性质的教学重点放在探究的过程和性质的应用上,因此我们要从这一层面进行教学。
2. 和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不要求归纳酸、碱、盐的通性,对酸、碱、盐也只限于教材中的几种,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相互关系也不做要求;从内容上看,知识的范围大大减少,其用意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不要扩大教学内容。在复习课中,不需要给学生归纳酸、碱、盐的通性和相互关系,也不要扩大离子鉴别的范围。例如鉴别盐酸和硫酸及其盐的要求将在高中教材中出现,初中不要求。
3. 对酸、碱、盐的教学,课程标准从内容上看,知识的范围缩小了,但并不意味着要求降低。从“活动与探究建议”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酸、碱、盐性质和应用的要求并没有降低而是要求教师在规定的内容范围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近年各地的中考题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酸、碱、盐部分对教学的要求并不低。
4. 弱化概念,强化探究。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是建立在生活中对酸、碱、盐的体验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酸、碱、盐的概念上。因此,要根据学生生活中对酸、碱、盐的体验,精心设计实验,探究酸、碱、盐的主要性质。
5. 弱化通性,强化应用。
与大纲对比,课程标准已不要求归纳酸、碱、盐的通性,不做推广的要求.而强化了对酸、碱、盐性质探究的过程,要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用STS教育来提高学生在酸、碱、盐性质方面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望各位老师,对酸碱盐的教学发表自己的看法!)

海纳百川 发表于 2009-4-9 20:48:08

感谢楼主提供这么有价值的资源,希望能对相关科目教师有帮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把握酸、碱、盐的教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