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老审花案(丁连举)
??传说在蓟县曾有个县官姓姚,为人正派,做官清廉,口碑很好,人们都敬称他为“姚大老”。姚大老聪明好学,头脑灵活,在审理疑案时总有出奇制胜的招数和把握。??话说在县城东南十几里远的翠屏山的山脚下有个百十户人家的潘各庄。村里有一户人家就有两人过日子,是四十多岁的婆婆潘巧凤和二十来岁的儿媳李桂娟,潘巧凤的丈夫冯老富和儿子冯小富都因逃避兵灾远走他乡,己三年没有回家。婆婆除了爱吸烟外也没有别的嗜好,平时这婆婆儿媳之间小敬老老爱小,互相关心照顾,婆媳俩过日子勤劳节俭,小日子虽说贫寒倒也和睦美满。
??这一天的后晌,婆婆潘巧凤一人在家里正在纺线,忽听到大街上传来敲木鱼的响声。她一人在家里纺线寂寞,就走出家门来到了大街门口。见到一位化缘的小和尚正从她家门口走过。那小和尚见见她刚走出家门,就甜甜地说:“阿弥陀佛,施主可怜见,施舍些饭食给小僧充一时之饥,来日必有厚报。善哉善哉。”那潘巧凤本是个过日子很节俭的人,除了吸旱烟外平时从不乱花钱更舍不得白白给人东西,可是这次她被这小和尚短短的话语打动了,连声说:“有!有!”说着就颠着小脚跑到了屋里,端出了中午剩下的一碗米粥,小和尚正在饥不择食之际,接过这碗粥就一喝而光,还用舌头舔了舔碗底。然后把饭碗毕恭毕敬地送还给潘巧凤的手中,双手合什表示感谢说:“谢谢活菩萨,这一碗米粥救了我一命,我是远地而来的游僧,要去盘山少林寺拜师求教,今后有机会定到菩萨家来拜访谢恩。”说完欢天喜地的走了。
??小和尚走了好远,潘巧凤还在家门口抬头张望。这时正赶上串门回家的儿媳李桂娟走到了家门口喊她:“娘您在这里在看望什么呢?”潘巧凤才猛然醒悟过来,没说一语悻悻地进了家门。
??从此后,这位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就像丢了魂的一般,有事没事地就到家门口外张望。到该吃饭时还要等儿媳去叫。这天又到了该吃午饭的时候了,儿媳妇做好了饭,准备到大街门口去叫婆婆,还未动身,只见婆婆满面春风地进了屋门,后面还跟着那个二十来岁的小和尚,婆婆边往里走边兴高采烈地喊:“快,快,多做一点饭,有远道而来的僧人做客来了。”婆婆的话语把儿媳李桂娟吓了一跳,但儿媳不问内情,只管做饭就是。
??小和尚吃过了饭,坐了好一会才恋恋不舍地走了。潘巧凤告诉他,往后有空常来这里坐坐,给她们婆婆儿媳朗颂朗颂经文,在她家传传为佛之道,也是一大善事。小和尚点点头笑着走了,李桂娟看在眼里不发一言。
??从此后,这小僧人就有事没事的常来潘各庄的大街上敲木鱼化缘,生着法地绕到潘巧凤家门口,潘巧凤一听大街上有敲木鱼的声音,就满面春风地走出家门,把小尚迎进家来。潘巧凤先告诉儿媳生火做饭,然后她就一边抽烟一边与小和尚眉来眼去地聊天,李桂娟只当没有看见。待中午吃过了饭,潘巧凤还让儿媳做好了干粮让小和尚带走,以防万一在路上化缘不方便时挨饿。儿媳李桂娟看在眼里火在心上,不知婆母究竟想干什么。
??有一天天刚亮李桂娟就起床了,出门外去抱柴准备烧火做饭,当她正把柴抱回来走进堂屋的时候,忽然看到那个小和尚从婆母住的东屋里钻了出来。他低着头用袖子遮住了脸,慌忙地从后门跑了,弄得李桂娟脸红红的,气得鼓鼓的,好不是滋味,可是家丑不可外扬,就暗忍了。
??这个小和尚自从与潘巧凤有了风流韵事,就暗暗地常来常往。每天晚上,只要后街一响起敲打木鱼的声音,婆母潘巧凤就悄悄地溜出后院给小和尚去开门。小和尚默默地随着她走进东屋,这两人就到屋子里鬼混。
??常言说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一长这见不得人的事就闹得一街两巷。可是这一传两两传仨地,传来传去的传走了样,人们传说是儿媳李桂娟与小和尚有事。李桂娟从人们背地里指指点点中看出了事来。她越想想冤,感到没了活路,这天一大早,她找到了条绳子,在村外找了一棵歪脖子树就要上吊。正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候,有一位村里的老大爷在路边上捡粪,见到了她要寻短见,就劝她想开点,再说要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劝她到官府里去告状。说不定能讨出一个说法来。李桂娟一想也对,县里离这里也不远,第二天一大早,李桂娟带着一把雨伞,来到了县官的衙门,进去就喊 冤,边喊边击打堂上的大鼓。县官姚大老听了当即升堂,衙役将李桂娟带上大堂。李桂娟把家里发生的事情从头至尾诉说了一遍。姚大老一听,当即令衙役把小和尚和潘巧凤带到大堂上来。姚大老当堂审问。那老婆婆开始时还否认,后来抵挡不过县令的追问,就只好丢了小和尚保护自己,说小和尚与儿媳妇李桂娟时常在家里鬼混,儿媳是恶人先告状,要把婆婆送进去好给她们清除障碍。县官问李桂娟她婆婆说的可是真事,李桂娟一口咬定是婆婆与小和尚私通,请县官大老爷做主。
??姚大老见婆媳两人各执一词,一时也难分真伪,就扭转了话题说:“要说这一家过日子,就婆婆儿媳两人,也怪不容易的。听说你们娘俩过去一直都不错,你们现在要多想想对方的好处,不要只计较皮毛小事。常言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一家过日子榛子黑栗子黄的哪有个完,只能得过且过算了。”说完,看了看这娘俩,只见那儿媳李桂娟脸上老大不高兴,而她的婆婆潘巧凤面上带着喜气,以为这事要有转机。那小和尚也是面有喜色。姚大老心中就又有了几份把握。此时李桂娟似要说话的样子,姚大老却又用话岔开不让她说:“你们娘俩谁会抽烟?”李桂娟说不会抽,心说这是哪家子县官,有了冤案不尽快审理还说些与案子没关的话?可是她的婆婆就是另外一个样子,说:“我会抽烟。”姚大老一听就说:“好!”令衙役:“快拿上一副烟袋来。”不一会,衙役把一个大大的旱烟袋拿上大堂,递给姚大老。姚大老亲自把自己旱袋合包里的旱烟末往这个大烟袋锅子里装得满满的,然后递给潘巧凤,潘巧凤面带微笑地接过来,姚大老亲自为她点上了火。潘巧凤见事己过去,就胆子也大着起来,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地吸起烟来。姚大老还说这样就对了。吸了一阵子,烟火还没有透,姚大老开玩笑似地说:“你们娘俩的误会全由小和尚一人造成,今天逞罚他一下,以后你们娘俩回去一心过日子好了。”令潘巧凤:“你去把这旱烟袋锅里的烟灰往这小和尚头顶上去扣。”那潘巧凤感动有点意外和为难,姚大老看了她一眼,潘巧凤怕县官心疑,就手拿烟袋朝小和尚的头顶上轻轻地扣了几下,就这样把小和尚的头还烫得呀呀叫痛。
??姚大老说:“扣几下也就算了,把烟袋给李桂娟,来,桂娟你也抽几口,散散心,以后就回家过日子去了。”李桂娟本不会抽烟,见县官这样说,心想借抽烟之机我也会往小和尚头上扣烟灰,解解恨也好。于是,她憋着一肚子气,接过烟袋来装上烟末就点着火大口抽起来,当烟末正着成一个火团的时候,不等县官发令,自己就站起身来举起烟袋就往小和尚的光头上扣起烟灰来,起初是扣,越扣心里越长火,反正也这样了,扣了几下就抡起了烟袋杆,那烟袋锅像冰雹般落在小和尚的头上。一边扣口里还叨咕着:“我让你这秃驴拈花惹草,引得我一家婆媳不和。”她这话引得正心疼的她婆婆潘巧凤不服气,对着县官姚大老说:“县官大老爷,她又在说没用的呢!”此时姚大老呵呵一笑,“当!”的一声一拍惊堂木,喝:“衙役!”“有!”“把这一对狗男女全部拿下入狱待审!”好言安抚李桂娟令其回家一心过日子,小和尚和潘巧凤连声喊 冤,姚大老高声斥责说:“畜生!” 老丁真能聊啊。 哈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