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5-2 08:33:30

请多花些“心思”去“批评”你的学生

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方轶君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是常有的事。但当众不留情面的数落,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劝说,往往收效甚微。尤其是粗暴的训斥,还可导致压而不服、口服心不服以及师生情感上的对立。那么,怎么才能使批评奏效呢?

一、如果批评不奏效时,请耐心等待

批评,有时也会遇到各种办法用尽也不奏效的情况,此时老师往往心急火燎,认为学生难以理喻,只有采用纪律处分。殊不知纪律处分只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学生在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处分也只能压服而不能使之心服,搞不好还会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可用此下策。

那怎么办呢?我的经验是:耐心等待,观察一段再说。

我班有个皮大王屡次违纪,多次谈心、批评不但不见效,反倒招来他和他家长的怨愤情绪,认为我是在找他的“碴”。一次,他又和同学打架,伤的别人不轻,我气极了,想请学校给予纪律处分。但材料写好后我又犹豫了,决定过一段时间再说。这件事我没急于批评他,而他却一直在等待我“暴风雨”。可我改变以往的做法,他这次却比以前收敛多了。一段时间后,他生病了,我主动买东西去看望他,他非常内疚,终于主动说:“你一直不批评我,是不是对我失去信心了?我现在才知道老师的批评对我多么重要…….希望还能听到您的批评。”他已经不拒绝我的批评了。如果学生对批评产生了逆反心理,等待一段时间,给学生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间,或者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让学生自己试试看

学生多是根据自己的阅历,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考虑问题,因此,常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不理解,总是采取某种办法加以抵制。对此,适当的调换角色,让学生自己试试,常常可以有较好的教育效果。

班上总有此类学生,总爱夸夸其谈,学习不刻苦,纪律不严谨,我多次批评教育、讲道理,也收效甚微。怎么办呢?

前一段时间,我结合四川汶川地震的事情,组织学生们谈谈体会感想,会议有学生干部自己组织,我在旁边静听。他们的讨论深入不下去,除了说“我很同情他们,我们要帮助他们”外,并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总结时,我对他们的热情做了肯定后指出:要真正做到有真情实感的流露,必须有大量的材料并对材料有进一步的了解。而这一点,恰恰是你们所缺少的,不怪你们。如果你们对大量的资料以及当前的报纸、网上的信息仔细地研读之后再来谈体会,那么这个主题班会就会别开生面了。

从那时起,班级的同学果然很注重汶川地震的各种报道,这方面的信息就一天天的积累起来了,学校要求出一期黑板报,我们班级的板报评比分数名列前茅。这是同学们对此事倾注了许多的关心和关注的结果。班上的一个同学告诉我,那次讨论会以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知识贫乏”,“浅薄是知识贫乏的后果”,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刻苦学习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自己去试试,抓准时机,帮助他们分析得失,用启发式教育,让他们自己领悟一些道理,远比老师要求他们“要这样,不要那样” 的效果要好。

三、把命令改为建议

严厉的批评和命令往往会招致对立情绪的产生,特别是对独立欲望强烈而自尊心又极强的学生更是如此。因此,班主任在纠正学生错误时,尽量不用命令的语气要求他们怎样做,而是用商量的口气建议他们怎么做。

一位家长找我诉苦,他的孩子晚饭后沉迷于看电视。家长不准他看,可他就是不听,家长生气关掉电视,他一句话不说就扬长而去——到别人家看。我找这个学生谈心,他对我说:“我就是烦他什么事情都要管我,我偏不听。”可以想象,他对父母的严厉管束尚且如此,对老师的命令又会是怎样的心态呢?

我把上述的情况转告了那位家长,当然也和那位学生一起分析了任性的后果,等他释然后,我建议他回家找机会向家长做个检查,他接受了。在这以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家长改变了教育的方法,虽然没少批评他,可他却虚心地接受了。

四、将问号变为句号

有些班主任习惯以各种各样的问号来批评学生,诸如“你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你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吗?”等等。这种带问号的批评常使学生窘迫不堪,只有咬嘴唇像接受审讯那样对待批评。这种批评是老师镇住学生的最好武器,但不大为学生所接受。

我曾经处理一起任课老师与学生的冲突:两个同学在上课时发出声音来。老师点了一个同学的名问:“你为什么不听还捣乱?”学生不服说: “他骂我。”老师质问到:“他为什么只骂你?”学生无话可说,只好反驳说:“你为什么只是批评我呢?”结果,批评教育形成了僵局。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很了解你,不是故意捣乱,可是如果你能克制自己,不与任课老师顶撞,也不会有如此结果了。你看,现在老师认为你强词夺理,同学们抱怨你搞得大家学习不成,你看怎么收场好呢?”

对于学生这么严重的错误,我对他的批评似乎轻描淡写了,但却使那个学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行为,并积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因为在我和他的谈话中,他感觉到了老师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于是他是自觉自愿地找那位老师认错了,在班级里也公开检讨了自己的错误。

总之,批评的方式方法以及尺度,是很深的一门学问,有待我们每个教师仔细揣摩、慎重斟酌。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5-2 09:08:14

每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花开 发表于 2009-5-2 14:01:44

有所启发。

勿忘勿念 发表于 2009-5-2 20:53:45

请多花些“心思”去“批评”你的学生

飞翔的鹰 发表于 2009-5-2 21:16:43

教育教学的艺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请多花些“心思”去“批评”你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