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杂谈
端午杂谈端午节,本名端午。为农历五月初五的民间节日。《太平预览》卷三十一引《风土记》:“仲夏端五,端,初也。”亦称“端阳”、“重午”、“重五”。相传这一天是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公元前278)投汨罗江自尽的日子。屈原是我国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楚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连齐国,西抗强秦,在同反动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斗争中,遭谗去职。项囊王时被放逐,长期流放源湘流域,接近人们生活,对黑暗现实不满。后因楚国的政治每况愈下,首都郢(ying音影)亦被秦兵攻破,他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百姓为了纪念他,往汨罗江里投掷糯米,以慰亡魂。但糯米却被鱼鳖吞食,人们就用苇叶把糯米包扎起来投江。煮熟苇叶包的糯米很是清香可口,于是演变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这就是粽子的来源。
旧俗端午节时,家家门楣上挂一把艾蒿,用意是驱除各种蚊虫。农村还有人把艾蒿拧成绳子,晾干后点燃,做驱蚊之用。还有人用雄黄和酒“画虎”,就是用雄黄酒在孩子们头上画一“王”字,并在耳、眼、嘴、鼻、肛门等处画圈圈,据说可以免去各种虫子的侵入。还有人用红纸剪出五毒(指蝎子、蜈蚣、蚰蜒、蛇、壁虎等)形象,贴在窗户、墙壁等处。虽然家中不一定有五毒,也贴五毒的剪纸,意在提醒人们讲究卫生。
留在我记忆中美好印象的还有端午节时由老年妇女或姐姐们用各种五彩线做成的小粽子、纸葫芦小圆钱儿、小人儿、小老虎儿、篦子扫帚等小饰物,挂在胸前。说扫帚可以去诸灾、篦子可以除去百病等等。如果家长无暇及此,邻里的嫂子大娘或小朋友可以互相赠送、交换,这也是手工艺品的比赛,但现在已不流行了。 端午的来历有几种说法,去年端午时我转载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