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雨 发表于 2006-3-11 10:58:00

永远的罗大佑 

在流行歌坛,很少有人象罗大佑这样的有着众多的不同年龄层的歌迷和崇拜者。我就是其中之一。
  罗大佑的歌影响了将近两代人,从50年代出生到70年代出生的都有。当然,80年代出生的他的歌迷也可能会有,但肯定少吧。我曾试着寻找这种跨越的时空的美,是如何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并且一直住了下来。我找不到特别的理由,所分析和想象的,是那么的零碎和肤浅。
  我一直认为,罗大佑是用“真”来打动我们的。从《童年》开始,我关注并喜欢他几乎所的歌。那时,稚气未脱的我被《童年》征服,肯定的认为歌曲中表演的是我的内心渴望或经历。当然,我那时听的是成方圆唱的《童年》,少了歌词的第2段。后来,从一个同学那里得到了一个歌片,象香烟盒那么大,上面影印着《童年》的歌谱和一个成方圆的头像。从这个歌片上,我知道了一个叫罗大佑的写歌的。这个歌片是有第2段歌词的,但那时却不理解,为什么“隔壁班的哪个女孩”会在童年时光出现,因为在那个年代,许多的少男少女到高中了还没开窍呢。后来听人说,罗大佑是台湾的,这才想明白。
  再后来,罗大佑的歌象初春的清风,一阵阵吹来。先是《恋曲1980》、《是否》、《一样的月光》和《光阴的故事》,后来是《滚滚红尘》、《追梦人》、《明天会更好》和《东方之珠》,似乎他的每一首歌都是那样的真情和动听,似乎是他在拉动着我们的欣赏趣味和思绪。记得那时的我专门买了一个精致的笔记本,抄满了他的歌词和曲谱。
  但是,真正听到罗大佑演唱的声音的,是90年代初的《你的样子》。在此之前,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他会用那样的一种沧桑得近乎于嘶哑的声音演绎音乐的美,从他的歌声里,我看到了他的执著和信念,也感应了他的永不衰竭的激情。听他的歌,你会不由自主的随他感觉而感觉,随他的动情而动情,你会在他的歌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你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再的发现他歌里的闪光的亮点,你会发现他的歌象穿越了时空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涌出。
  罗大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用自己的独特的眼看世界,用自己的热烈的心感知世界,然后再用唯美的歌表达世界。他的歌里,不仅有鲜活的爱,更有人文的关怀,善良的祝愿,梗直的思考和热血的冲动。歌是他的心,我一直能感觉到,他的心是热的。作为一个艺人,也许不如政治家纯熟和世故,但他敢于在公众面前撕毁美国护照的做法,领所有热血青年激动不已。
  罗大佑2000年到2001年的那一连串的演唱会,本来有机会看一次的,但那段时间让家庭和网络搞得狼狈不堪,最终没有成行。9月份深圳的那次,我在深山沟的老家,晚上9点多,已经没有一丝人声,我一个人走了好远,来到一条小河边的时候,手机才有了微弱的信号。那时,深圳有我一个聊了3年的网友,我知道她在晚会现场,就拨通了手机,我听到的,是她近乎疯狂的叫喊——全场都在唱,你听到了吗?我听着那吵杂的声音,心里莫名的悲哀,没有说一句话,挂了电话。后来,我对网络淡漠了,她也和一个网友结了婚。过了很久,我才在电视上看到了他在北京的演唱会的,在激动之余,我竟象不通一个瘦小的毫不潇洒的中年男人何以赢得成千上万人的欢呼。小崔在《实话实说》节目中曾问一个参加了罗大佑北京演唱会的朋友,问道:罗大佑现场唱得好吗?答:没听到,也没注意,大家只顾自己唱了。
  这些年,音乐界称罗大佑为“音乐教父”,这可以说是一个至高的荣誉。我对这个称呼有点不满,教父是个外来词,想到这个词就应该想象到那种宗教的古板和等级,我宁愿称做兄长,我感觉他是一个愿意和所有年龄的人做朋友的大孩子,真诚得可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永远的罗大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