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晓生 发表于 2009-9-18 12:56:37

改变,总让我激动(乔岸)

  有人说,人到依靠回忆过日子的时候,就真的老了。我还没工夫回忆什么,教书的日子,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的,再说了,四十多岁的年纪,还真不敢言老。可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回忆性的信息铺天盖地,使你不得不回头儿想想。特别是一些访谈节目中,那些年纪远轻于我的人,也在大模大样地把30年前拿来与现在进行比较,我终于膨胀起来,觉得自己有了追忆的资本,于是掸去记忆的尘封,那令人咀嚼不尽的日子就到眼前来了。
  三十年前,我在干什么?上高中,在考海冲浪,跌跌撞撞稀里糊涂地就冲出了围城。现在想来,当时不谙世事,根本就不了解改革开放这码事儿。教了二十多年书,我的眼界还是很窄,世事变迁并没有在我身边激起多大的波澜,我就谈谈对语文老师的认识的改革和开放吧。
  怎样才能做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新学期初,有个上岗不久的教师带着一肚子烦恼和一脸的困惑来问我。这个问题太大了,我也还在对优秀的尽力追求途中,怎好意思“指点”别人呢?当年,是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我,我并没有选择这个职业。我祖上几代农民,并非书香门第,好在我自小就对由文字编织成的美妙境界心向往之,于是几年语文老师当下来,我逐渐地把“语文”当成了自己的专业、职业,终至事业,现在,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词语来表达我对当初那“选择”的“感谢”!感谢语文,给了我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
  因为喜欢,所以我投入,在离家50多里远的农村中学,我白天上课,晚上在并不很亮的灯光里批改作业。“有家难回”的日子充实而又平静,那时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持续永远。写作课上,我教学生以“蜡烛”比喻老师,很有些飘飘然,随着舌耕岁月的飞逝,这种“蜡烛”理论让我不以为然了,燃烧自己毕竟太悲壮。老师,如果认为自己是在“牺牲”“奉献”,那他一定不能做好工作,当然谈不上“热爱”,从事这项工作也就无所谓“幸福”。我也不赞同“灵魂工程师”的说法,不做“蜡烛”,不做“一桶水”,我只做学生的朋友。很多年前,有“师生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的提法,我觉得其理念并不过时。从人文角度考虑,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有革命性的改变,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也应运而起,我们尝到了改革给社会各个层面带来的甜头。语文老师也应当是拓荒者,应该像那些让人敬佩的思想家,在漫漫长夜中高擎火炬,撕破黑暗。
  我并不喜欢标新立异,但有些教师为眼前的利益而媚俗,很令人惋惜。教师教学要有个性,有独立精神,能体现学养,他走上讲台时必须站在“人文制高点”上,那样,语文教学才有“大气”。目前,语文教育界流派众多,语文老师应该冷静对待,切不可让这些野马在头脑中肆意奔驰,要立足自我,实行“拿来主义”。
  我经常一个人徜徉于校园僻静的角角落落,有时迎着微风,有时沐着微雨,让风雨带着沉静,梳理我纷乱的思绪:四十多岁,对语文教师来说,正是成熟的季节,开放,给你创造了多好的机会啊!我不要无所适从,我也不要老气横秋。

漠然 发表于 2009-9-18 14:22:34

读了。很能净化心灵的文章。在现实这个社会,多一些这样默默无闻的老师就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变,总让我激动(乔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