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晓生 发表于 2009-9-20 11:25:17

故乡的变迁(柴耕余)

                
(一)
在昔日波涛滚滚的潮白河畔,座落着一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条弯曲狭长的街道两旁,排列着两排破旧危陋、参差不齐的农舍,在晚霞的照耀下,村内炊烟缕缕,颇具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这就是我的故乡——天津市宝坻区王卜庄镇三十家村。
这是养育我的一片热土,我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更热爱那里的父老乡亲们,他们为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丰厚的精神食粮,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地成长,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家乡的巨变,我的家庭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我年轻时的记忆里,村西是一片长满庄稼的绿色田野;村南、村北有两个坑塘,是幼时捕鱼、戏水的好去处,也为蔬菜、田园提供着充足的水源;村东供奉菩萨的佛堂前,一株参天古榆昂然挺立,高耸的枯枝上朦胧可见几个喜鹊的巢穴。一条绵延的大道自南向北伸向远方,一条长满茂密芦苇的小河与曲曲弯弯的沟渠汇流而过,相传是辽代肖太后的运粮河,跨过简陋的小桥便是经常传来朗朗读书声的古寺学堂。
  向远眺望,在树丛的交相辉映中显露出一片碑亭林立的墓地,翠绿的田野里,繁忙劳作的人群,依稀可见的村庄,林荫道上奔走的车马和探亲访友的行人,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
  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冰河解冻,潺潺流水;村内鸡鸣犬吠,商贩沿街叫卖;在翠绿的田野里,人欢马叫,忙于春耕生产的村民们不失时机地播下希望的种子;当干旱的土地开出裂缝时,人们期待已久的绵绵细雨洒在了如饥似渴的土地上。久旱逢甘雨,宝贵的春雨为农业生产解决了燃眉之急。
夏日炎炎,站在村南潮白河的大堤上,奔腾的河水汹涌澎湃、急流而下,在一望无际的黄庄洼库区里,天水相连,白帆林立,鹰飞鸭鸣;捕鱼和捕雁的船队逆流而上,无数的泊网筑成了密集相连的“水上长城”,机警的渔民全神贯注地等待猎物的到来;满载而归的渔船整齐地停靠在岸边,购鱼的商贩在大堤上徘徊游动,渔民、商贩和行人串流不息,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秋高气爽,在潮白河南部一望无际的芦苇荡里,花草争艳,喳嘻小鸟筑巢下蛋,吵叫不停;沟渠流水,鱼虾奔跃;茂密的芦苇高昂挺立;收获时节,这里一派繁忙的景象,金黄色的苇场里迎来了收获的人群,农人们全都汇集到这里或是忙于“苇秋”,或是在农家小院和宽阔的打谷上投苇、捆苇,垛苇的场地,成了苇业的海洋,繁忙的“苇秋”使千家万户增添了一点微薄的经济收入。
  冬季到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家乡或是冰天雪地、银装素裹;尽管天寒地冻,寒风刺骨,但人们还是顶风冒雪,在浩瀚的冰面上拉网捕鱼。装满各类鱼虾的大网拉出冰面,那些憋足勇气的较大鱼种争先恐后地跳跃出来,哪知早已成了瓮中之鳖;孩童们三五成群地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有的则在冰面上狂奔飞舞,原来是在做滑冰的游戏;只有那些年迈的老人双手搭在火盆上,围坐在热炕头上说古道今、谈笑风生;妇女们除了做饭、料理家务,更多的时间还是坐在一起纺线、纳鞋底,边做活、边谈论家长理短。
   家乡春夏秋冬的景色都与水相伴,水不仅给繁衍生息的村民们带来了无穷的财富,而且也为乡亲们增添了美的享受。
  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勤劳朴实,憨厚正直;男人们不畏严寒酷暑,风吹雨打,常年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岁月的风霜在他们紫红色的脸庞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我年幼时有很多时间是跟随母亲去对门的大妈家串门,那里的炕头上坐满了与母亲同龄的中年妇女,这些人几乎朝夕相伴,形影不离,推心置腹,亲如一家。时至今日,当年看着我长大的长辈们大都作古。每当见到在世的倍感亲切,好象回到了其乐无穷的童年时代。
在过去的年代里,故乡的生活既充满了欢乐与生机,也伴随着无尽的忧愁与贫困,农民们常年从事繁重的劳动,一年到头却只能吃粗粮粗菜,饱尝饥苦的农民创做了多种粗粮细做的花样食品,到了春节、中秋节等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节日,才能适当改善一下生活。农民大多居住在低矮、阴暗、潮湿的茅屋土舍,有的几代同居一室,有的一宅多户,在同一个院内居住几户人家,有的房屋相连、前后通行,有的对面屋居住,生活起居十分不便。县、乡、村之间多为土路,交通工具十分落后,农民赶集上店、走亲访友只能骑车或步行。
  历史真实地记录着每一个时刻,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既有苦难心酸,又有悲欢离合,多少往事不堪回首;故乡纯朴的乡情,独特的水乡景色,浓厚的乡土气息,流传久远的趣闻轶事,愚昧落后的习俗和贫困简朴的生活条件,几十年来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二)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走上工作岗位,已有三十多年,而在家乡生活不过十几年,但思乡之情却一直难以割舍。自从举家迁入城里,我每年都要回去几趟,踏上养育我成长的热土,看到勤劳朴实的乡亲,顿时感到无比的亲切。家乡的变化是大的,那一排排新建的房舍拔地而起,那错落有致的园田里长满了丰收的果实,耕作的农机在不停地轰鸣,村前村后到处都是鸡鸭成群、肥猪满圈、人欢马叫的壮观景象。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大力兴修水利,疏导渠道,修建排灌设施,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变水患为水利,家乡低洼盐碱的土地得到彻底的改变,昔日的不茅之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园田;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成包责任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科学种田水平和生产力空前提高,已经连续二十多年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
  现如今那弯弯曲曲的街道,那破旧不堪的房舍,那棵为人们遮日纳凉的的老槐树早已荡然无存;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一排排拔地而起的高大砖瓦房,洁白的瓷砖镶嵌在墙面上显得格外美观大方,露出红色椽子的走廊给现代化的建筑披上了古朴典雅的外装,日光照耀下的铝合金门窗时而闪闪发光;庭院里绿树成荫,花草芳香,五颜六色成熟的果实挂在树枝上、挂在搭起的棚架上;走进屋里,五光十色的装修融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各种家用电器和时尚的陈设应有尽有;我当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这里与城里人的生活还有什么两样吗?
  1981年冬季,上级无偿为村里打了一口深水机井,甘甜的地下水让村民们告别了世世代代喝苦水的历史;几年后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家乡人又安装了自来水,地下管道通到家家户户,浇灌庭院里的蔬菜,饮水、做饭、洗衣服,拧开龙头,就会“水到渠成”;绝大多数农户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每天洗两个热水澡都没问题;村民们兴奋地说:“这才叫‘点灯不用油,吃水自然流’哇!”
  大渠的对面是一片长满野草的废墟,废墟上依旧瓦砾遍地。哦!这里不正是我幼年时接受启蒙教育的古寺学堂吗?在这里辛勤耕耘的园丁大都已经作古,半个多世纪了,不知有多少乡间学子从这里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如今,昔日书声朗朗的环境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前人的足迹和不尽的思念。
  时过境迁,在村东那幢漂亮的三层楼房就是刚刚建起的联村小学,粉刷洁白的教室里,整齐有序地摆放着一排排崭新的课桌;每个教室里都吊装着几组亮如白昼的日光灯;尽管早已进入炎夏季节,但两台快速旋转的电风扇把室内的温度调节得舒适宜人;供水、供热系统都已安装完毕,风寒冷暖都能保证良好的学习环境,我深深感到这样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似有天壤之别。
  在村里的街道上我见到了走路蹒跚、满脸皱纹的大婶,她比我的母亲年轻几岁,当我问起那个年轻时风韵俱佳的大妈时,大婶痛惜地说:“她身体不好,去年就‘歇息’去了,现在就剩下我们两三个人了”。
  大婶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穿着打扮仍很时尚,脚下穿一双圆口皮鞋,下身穿一条质地较高的青色裤子,蓝色碎花的衬衣外面罩一件紫红色的羊毛衫;虽说没有珠光宝器,但戴在身上的两只耳环和两只手镯,金光闪闪,老人这一身装束打扮,显得格外高雅大方。大婶耳不聋,眼不花,身子骨满硬朗;当谈到现在的生活时,老人脸上顿时浮现出非常满意的笑容:“现在的社会真好哇!吃、穿、花、用样样满足,鸡鸭鱼肉,净米白面都吃够了,总想吃点粗粮、野菜解解谗,我每天除了来牌啥事都没有,这才叫享福呢!”
  此时我又想起还有几位留着长长胡须、说话幽默可亲的老大爷,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说古论今,讲述一些风趣含蓄的故事,时常逗得众人捧腹大笑;聪明的后辈给他们起了绰号叫“八大仙”,和他们在一起就会感到无比乐观,一切烦恼之事都会抛到九霄云外,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大婶说:“‘八大仙’早已离世,倘若活到现在,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也该是一百多岁了,那几个人哪,前半辈子尽受苦了,他们可没赶上现在这样的好社会呀!”。
  小时候和我一起长大的同伴们,有的依然整日里在田间劳作,有的干起了家庭副业,有的看孙子、或从事各种家务劳动;生活条件好了,人也显得年轻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脸色蜡黄、破衣褴衫的同伴们,今日里则是红光满面、西服革履,与昔日相比判若两人。他们的身体还都很强壮,过起儿孙满堂,家庭和睦,丰衣足食的生活,安度幸福晚年。
  有几个爱好评剧的伙伴们,虽然已经年逾花甲,但每天晚上都在一起吹拉弹唱,有的还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开心双休日》的比赛呢!影视、广播已经走进家家户户,故乡的文化生活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到处都充满欢声笑语。
  看到他们更使我情不自禁地回顾起幼年时的峥嵘岁月;我们曾在一起拾柴打草,在一起开荒、挖野菜,在一起度过最艰难的岁月;是谁站在人家的院墙上戏耍?是谁在街西头唱起皮影戏?是谁把人家的蔬菜踩坏?那一幕幕的画面不时地在眼前出现,斗转星移,日月如梭。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昨天的顽童今天已是年愈花甲的老翁了。我们这把年纪的人,既经历了解放前后两重社会两重天的伟大变革,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深深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使国富民强,中国人民才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三)
  
  虽说六月里骄阳似火,但早晨仍带有一点凉意;当我再一次驱车来到故乡时,看到满洼的麦田都已金光灿烂,在和风的吹拂下,好似大海里的波涛,此起彼伏,滚滚向前;此时晨曦的霞光已经洒满金色的大地,远处不时传来“布谷鸟”的欢叫声,紧张而又艰巨的麦收时期即将到来了。
  车子在宽阔而又平坦的柏油路上急速地行驶着,一路上数不尽的机动车辆穿梭而过,过去连接城乡之间绵延曲折的羊肠小道早已不见了,人推肩扛、牲畜拉车的场景不见了;不仅村村通了公路,而且就连村里过去尘土飞扬、积水泥泞的街道也都铺上了柏油路面;街道两侧全部用砖硬化,整洁干净,美观大方。
  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普及科学知识,讲究卫生,改造厕所,所有农户都彻底改变了千百年的传统观念,街道和宅院里的臭水沟、大粪坑、柴草垛早就已成为过去的历史;几年的时间,故乡的生活习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这花园式的乡间农舍里,我又一次闻到了别具一格的乡土气息,深情地吸允着芳香清新的空气。
  很多农户购置了汽车、农用三轮车、拖拉机、摩托车、电动车等各种机动车辆,农民外出办事、走亲访友、农田耕作、经销运输,全部实现了机械化,不仅使千家万户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
  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的年代里,麦田的种、管、收等各个环节都要付出大量艰辛的劳动,特别是麦收劳动,从收割运输、打轧晾晒,到装仓入库,完全都要靠笨拙的人工劳动;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很多时候都要披星戴月,昼夜奋战;拔麦、割麦一干就是十几天,很多人累得腰酸腿疼,难以直腰站立,所有人的手掌都要打起层层血泡;麦子运到打麦场里,人们还要夜以继日地铡麦、晾晒、打轧;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长龙似的高大麦垛,已经脱粒装仓的麦粒,因得不到及时的晾晒,就要面临发牙、霉烂的风险。
  一般的麦收时节往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完成任务,繁重的劳动强度,漫长的劳动时间,不知拖垮了多少年轻力壮的劳力,也不知有多少人提起“麦秋”就会感到望而生畏,每一年过麦秋,犹如进入生死拼搏的战场,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如此年复一年,上了年纪的人不知度过了多少个难熬的麦秋,也不知流淌了多少艰辛的血汗。虽然如此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麦田的种、管、收,但每亩麦田的产量仍不能“过黄河(500斤)”。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多次颁布实施兴农富民政策,挖渠打井办电,修建闸涵桥洞,种粮给予补贴,免交农业税,大力宣传、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必然要结出丰硕成果,今年家乡的麦田又不仅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村前庄后成方连片,而且由于村民们的细心管理,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回乡第二天一大早,机械的轰鸣声就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原来人们期待已久的麦收已经拉开序幕;我从睡梦的朦胧中爬起来,不顾得洗漱、用餐,便兴致勃勃地跑到村南的大堤上,举目望去,在麦浪滚滚的田野里,十几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紧张地作业,只见收割机车边走边把麦穗“吞”进车厢,接着又将麦桔、麦芒、麦粒整齐有序地“吐”洒到田边地头;从前过麦秋,田野里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而今空旷的田野里再也见不到繁忙的劳动场面和穿梭来往的人群。
  这是我第一次观看机械化麦收的场景,但依然沉醉于好奇的观摩、联想时,几百亩“昂首挺立”、颗粒饱满的麦田,很快就被收割完毕,而那被“淘汰”的麦桔已经堆积如山,那装满麦粒的粮袋早就垛在了农户宅院的阳台上;过去一个月才能完成任务的麦秋,如今只用两个小时就颗粒归仓了,一位老农感叹地说:“这真是不敢想象的人间奇观呀!”
  麦子收割完毕,农民们经过简单核算,今年的夏粮亩产量至少也可以达到800斤;紧接着就要进行夏播复种,数十台大小拖拉机奔波在广阔的田野里,从开沟、播种,到复盖,一气呵成。麦根、麦桔过去都被用来做燃料,而今广大农户都用上了电饭锅、煤气灶、节煤炉,麦根、麦桔全部都旋耕在农田里,秸杆还田,化做肥料。
  夜里,乌云密布的天空骤然下起了绵绵细雨;几天后,昔日波涛滚滚的麦海里又长出一层翠绿幼嫩的禾苗,一位年愈花甲的老农兴奋不已,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泛起喜悦的笑容:“政策利好,风调雨顺,今年秋季一定又是个好收成,晚田玉米亩产一千三百斤没问题!”如此算来,一亩地麦田加晚田的产量就是两千多斤,多年来亩产吨粮一直是天方夜潭的神话,如今已经成为活生生的现实。
  在农业获得连年丰收的同时,乡亲们有的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养殖场,牛、羊、猪、鸡等各种禽畜的养殖业都发展起来了,已经取得可喜的收益;有的从事各种加工业,有的从事各种劳务活动,去年全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八千元,跨入小康村的先进行列。
  在回城的路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放眼家乡大地,今非昔比,不禁使我无限感慨,触景生情,当即填词一阕《江城子·故乡情》,以此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依恋之情:
  花甲之年恋故土。常相忆,静思量。鱼水之乡,盐碱沙洼荒 。往事烟云飘然过,昔日地,米粮仓。
  改革开放三十栽。天地变,故乡强。繁花绿柳,美景普街巷。衣食住行新时尚,机械化,奔小康。
  党的利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机械化把广大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科学种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劳动效率,故乡的变化是广大农村的一个缩影,我深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故乡一定会变得更加富足、更加美丽。

民以食为天 发表于 2010-2-4 09:30:09

写的很真实,现在年底特想回家,和楼主一样小时候在宝坻老家潮白河依水而居,生活了十几年就去了市里,家乡的变化真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生活水平更是节节高,尘封的往事更让人记忆犹新,不能忘怀,每次想起都很感慨。随着宝坻的不断发展,我相信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好,祝大家新年快乐.

星空望月 发表于 2011-11-13 22:21:19

作者描述的不错!老家真是好啊!
但如今都是高楼大厦,尘嚣飞扬,哪里还有作者写的这些美景啊!

飘柔 发表于 2012-3-13 08:47:18

慢慢阅读完了....好像这些经历我都曾经有过,不过,楼主的年龄好像比我要大,我到87年才参加工作的。

不可否认,我们的家乡、国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儿时那些简单快乐的记忆一直萦绕在我们心底。如今的小孩子有多少人长大后会有快乐的童年回忆呢?大书包装的满满的,累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故乡的变迁(柴耕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