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与伯乐——转载
人才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大问题,是天下第一的问题。古今中外、各朝各代概莫能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状元就是人才。人才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胸怀天下、雄才大略、经天纬地、治国安帮这是将帅之才;镇国家、安百姓、畅财路、开粮道这是保国中兴之才;开教化、播学问、树正气、布科学这是教育之才;出语不惊、做事不声、人不知鬼不觉水到渠成马到成功这是奇才;帝王将相之前、大庭广众之中、凛然正气、口若悬河、出语惊人、口吐莲花、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天下息兵罢战、媾和结好、天下太平,这是辩才;不合时宜、说今道古、阴阳怪气、目中无人、突出奇招、一举事成这是鬼才!------人才之重要自不待言,其实人才难得!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议也。孔夫子称人才为“ 贤 ”即大贤也。孔夫子有弟子三千、大贤七十二人,即三千弟子当中只有七十二人成才,按比例推算也只有2`4%!这个比例一直到今天也没有被打破,充分说明孔夫子的伟大、英明和远见!世界上最发达的美国也只有3%,欧洲和日本也不到2%,中国则在00%之下!
发现人才不易,使用人才更难。在用人的问题上历来就是两大派,即任人唯亲派和任人唯贤派。当权派大多主张任人唯亲,在野派则大多主张任人唯贤、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旦当权派下台、在野派执政问题就又倒过来了。
都是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在中国,这一点谁也别说谁。然而,在用人问题上还有第三派,那就是唯实派。也就是抛开政党、团体、和个人私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科学出发。唯实派的始祖和代表就是伯乐。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代人,善御马、善相马。一说是秦穆公的相马师,一说是赵简子的相马大臣。秦穆公称其为伯乐;赵简子称其为孙阳,合称孙阳伯乐。伯乐相马不看外表是否好看、体形是否高大、肤色是否漂亮、性别是雌是雄,而是“得其精而去其粗”、“在其内而去其外”、“赏识于牝牧骊黄之外”、“决定于内在气质之中”!有一次赵简子打仗急需一匹快马,找来伯乐相马,在一百多匹战马中,伯乐挑了一匹黑色的雌马,赵简子一看是一匹雌马哈哈大笑说:骒马岂能上阵!伯乐说:打仗不分雌雄、胜者为先!赵简子只好让大臣跨马上阵。只见这匹马在阵中愤蹄驰骋、嘶鸣冲杀、鬃毛竖立、尾巴冒烟,如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一马当先万马奋勇,只杀得敌人丢盔卸甲、屁滚尿流,赵简子大获全胜!自此伯乐名声大震、朝野信服!本事相马、波及相人。
其实,人才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著名道家创始人老子(李耳,一说李聃、字伯阳,今河南鹿邑人)就有了精辟的、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至今仍然令人叹服的论断和标准,老子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不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干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会用人者,要坚决起用和保护国宝,给以名、给以权、给以利,让他们更多的为国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于国干和国用们,要给以充分表演和施展他们才能的各种形式的政治的和经济的大小舞台;而对于国妖则要及时识破、坚决铲除,决不能让他们有机可乘、危害国家、危害社会! 能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这个国家会兴旺发达。还应该及时的铲除国妖,不然祸国殃民。 其实现在的人才不是人才,不是人才的是人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