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发表于 2010-3-9 21:08:07

漫步的在陌生的地方,去感受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会感觉我们生活的空间真的很大,哪怕走过再多的地方,也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

锋行2009 发表于 2010-3-9 21:16:27

三轮车,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20:53

从塔楼俯瞰~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23:31

这是不是就是开封的迷人之处呢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27:05

这才是真的打坐在开封大堂上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30:14

也试试小游戏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33:59

龙亭公园,据说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地方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46:19

天波府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48:40

最初引导我走进开封的,是因为余秋雨的这一段文字~

  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器宇非凡。
  省会在郑州,它不是。这是它的幸运。曾经沧海难为水,老态龙钟的旧国都,把忙忙颠颠的现代差事,洒脱地交付给邻居。
  陪同我的人说,宋史上记载的旧地名,都在今天开封地底下好几公尺。黄河经常决水,层层淤泥堆积,把宋代繁密的脚印深深潜藏。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开封古都,用灾难的刷把,一次次刷新。人们逃了又来了,重新垦殖,重新营建,重新唤醒古都气韵,重新召来街市繁荣。开封最骄傲的繁荣,见之于《清明上河图》。
  开封就像我们整个民族,一再地在灾难的大漠上重新站立,立誓恢复淤泥下的昔日繁华。但是,淤泥下的一切属于记忆,记忆像银灰色的梦,不会有其他色彩。于是,开封成了一个褪色的遗址。
  只有最高大、最坚牢的构建未曾掩埋。台阶湮没了,殿身犹在;高塔被淤没底层,仍然巍然不摧。那天我与友人同去开封,不知爬了多少台阶,古塔、古塔、古塔,宫殿、宫殿、宫殿。我累了,上下环顾,对友人说:“我真想把荒草间的石阶拍下来,题名时间。”友人说:“别拍了,一端相机便成了现代。”
  倒也是。时间的力量只能靠着体力慢慢去爬、去体会,不能拿着一张照片轻松地去看。一轻松,全都变味。
  国内许多古塔已经禁止人们攀援,而开封古塔却听便。不必过于担心有无数的人在塔中拥挤,爬塔是一种体力和意志的考验。塔阶很窄、很陡、也很暗,不拼力爬到每层的窗洞口你不可能停下,到了窗洞口又立即产生更上一层观看的渴念。爬塔心理可以构成一种强烈的悬念线,塔顶塔尖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召唤。要么不进塔。进了它,爬了它,很少有人半途而返。让体力心力不济的人们静静仰望吧,塔身中天天地进行着青春和生命的接力赛。千年前建塔的祖先们,不经意地留下了物理上和心理上的两个制高点,来俯瞰一代代的子孙是否有点出息、有点能耐。当我爬到最后一层,我真想气喘吁吁地叫一声:“我报到,我的祖先!”
  是的,只有远远高于现实的构建,才有能力召唤后代。

寻兰人 发表于 2010-3-9 21:58:28

从开封街道仍能看出,古朴与现代的结合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记住了,2010年正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