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的印象(张廖祥)
像更年期的女人,阳光褪了热情,慵懒的挂在有些秃头的树上。虫子的啼已经远去,鸟语也在几分秋寒里瘦了,曲里拐弯的林中溪流,俨然老人拉动的二胡,袭人听觉更多的是一种舒缓长调。踏秋的人来了,老幼相携,亲友相约,微笑着指点江山,欣赏大自然的辉煌手笔。也许是这季节能调动人别一种心情,一对对情侣在山阶俯拾红叶,全然没有冬天将至的感觉。与春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然景致的红肥绿瘦,远近虚实的表现尽可以入诗入画。然而心得感受最深的,还是城市里下来看红叶的人,美好的印象让他们一路兴奋不已。他们留存记忆的,是季节最耐读的部分。其实一切美好的景致都是短暂和脆弱的,当红叶飘若火焰,树木褪去盛妆,漫长的冬天就开始了。
我在林中临水的一块石头上坐着,静静地读秋天的倒影,油画一般。一串雁声掠水而去,并没有惊醒倦意的白云。秋日倒是打扮得有些妖艳,胭脂的色泽格外惹眼,远远看去,似乎有些招摇。人们的穿着却是比春时朴素了许多,灰的、蓝的、黑的,或者是多色的运动服,虽然少了几分花哨,却添了二三分成熟,仿佛一个人进入中年,从前的冲动与浮躁,已被生活的现实所淡化。因为少年心事已老,人的心态由外露的动转入内敛的静。以人的中年对应季节的秋,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只是年龄和季节的比较,人的生命状态,尤其是心理状态,与年龄对应的季节并不成正比。这让我想起近年遇上的一些同学和朋友,混得好的,春风得意马蹄轻,锦衣玉食,注意养颜,虽然年岁临秋,模样却是不减当年;而一些少年时志向远大的,由于命运弄人,现在都下岗了。我见到的几个都是胡子拉茬,容颜憔悴,纵然乡音不改,却叫人不敢相认。其实他们不是弱智群体,有些还是过去时代的骄子,对生活也抱着积极的态度,只是缺乏新的知识,没有一门手艺,人又错过了青春期,生活过得艰难,生命显些老态而已。
秋的远旅是豪华的,以红叶作足下的铺垫,在寒鸦低调的挽歌中,它坦然地走向山外,试图走进第一场雪的序曲。这个季节交错老树间的藤蔓低垂地开着迟到的花朵,金黄的、嫣红的、姹紫的,像谁用来点缀季节寥落的灯盏,那份使人怜惜的暖,逗得一些细腰精灵嘤嘤嗡嗡地叫,一丝惬意就从心底漫了上来。
多么熟悉的鸟,多么熟悉的小河的渔舟,在月光初起的暮色小村,一位赤足水天浣衣的村姑,系红绳的长瓣往背上一甩,仰起头,吐出一串音符,应山应水的,别有一种传统文化的韵味。这些可感的、秋末的印象,我的记忆依然保留着二三幅,眷念故乡时,我就调出来欣赏。
世间,再没有比捧着一颗不肯秋去的心,面对夕阳红叶,流觞碧水,安然坐对欣赏更为诗意的事情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