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酷的帝王(周铁钧)
一
中华的历史是以博爱发源的,尧、舜、禹、周等上古时代的帝王都提倡以仁爱治天下、视无私为圣君。孔丘、孟轲则以仁义、善美为教育、处世宗旨,并发挥成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积极倡导将其溶入治国的大政方针中去。
樊迟问“仁”,孔子答复他:“仁者爱人。” 凡有仁心者,表现于外的必然是爱心行动,仁和爱是一体两面,分不开的。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只要自己的仁爱之心合乎礼(理)法,便会天下归仁、四海归心。纵不是“君王宦臣”级别的领导,只要能“克己复礼”,也会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那时的中国人,个个都活得有声有色,他们思维活跃、情感奔放、智者辈出、学说林立,头脑中充满创造的冲动和诉说的欲望,在早期文明史天空喷发出一道道斑斓的彩虹。在后人看来,也许有些幼稚、单纯,却让人倍感生命的挺拔亮丽、思想的清澈透明……
可惜好景不长,一个叫嬴政的男人过早地结束了中国博爱的青春期。他在实施一统天下,修筑长城的“雄才大略”过程中,始终用冷酷的目光将人视为猎物、奴隶,他坚信“执长鞭以御宇内”的统治信条,何况背后还有个“博识渊知”的老师韩非时不时告诫他:“人是本性卑劣的动物,渴望利益而惧怕暴力,所以,不值得尊重也不能相信。”
他焚书坑儒,以愚黔首,遏制民众的自尊和思想,甚至“弑父诛母”达到“偶语者弃,腹诽者诛”的专权,中国的群体人格受到粗暴的摧残,尊严大打折扣,不择手段爬上高宦宠臣的赵高,李斯等势力小人在严酷的社会中如鱼得水。博大的疆域被安置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人民在一脉相承的大统一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时值今天,诸多学者对秦始皇的认定仍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并不那么残暴。有些事情的确另有隐情,“弑父诛母”并非出自他的本意,当时吕不韦权势非常大。他母亲赵姬又是个情人,身边有两个这样威胁他政权的人,就不得不除掉。再如“焚书坑儒”,他成就霸业后,必然要有统一全国的文化,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难以平息的矛盾,一些儒生骂他,文士骗他,才不得不做出过激的行为……
但他对人民无限制地搜刮和剥夺却是不容置疑的,田租、徭赋和兵役,给劳苦大众造成深重的灾难。他自己却穷奢豪侈,大兴土木,挖河修城、建宫造殿,沉溺声色犬马。咸阳粮草不够用,便逼迫各郡县征送,运输粮草的人,要自带干粮,不许吃咸阳三百里内的粮食,将民众推入了死亡的绝境。
如果说秦始皇把冷酷、专横、残暴言于表、行于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却与他截然相反。“高祖不称博学,能听好谋。监门戍卒,见之如旧。”这个以极富亲和力面貌出现的皇帝,连看门的大兵和他都能一见如故,总给人谦虚慈善、仁人博爱的印象,但他的为人处事却时时暴露出内心的卑劣无情。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败,带着一对儿女和谋士滕公坐一辆马车逃跑,为让车子跑得快点,刘邦几次把两个亲生孩子推下车,都被滕公又拉上来,气得刘邦“欲十余次斩滕”。项羽威胁刘邦,将他父亲杀了煮熟,刘邦却嬉皮笑脸地告诉项羽:“咱俩以前是哥们儿,我父亲就是你父亲,煮熟了别忘了给我弄碗汤尝尝啊。”
他的后裔汉武帝刘彻不但继接了冷酷凶残的传承,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刚刚坐定天下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果他将儒学的“仁义博爱”作为治国方略倒也是大好事,而他的“博爱”却是要所有人都来“爱”他,他却对任何有悖己愿的观点毫不留情地打击,杀戮了一百多名为自己卖过命的战友,这个满嘴粗话的卑劣之徒,利用思想专制使统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地步,让社会融成铁板一块,民众的智力被禁锢,活力被扼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变成了带着思想镣铐的囚徒……
越往后翻检帝王的“履历”,仁爱、宽容、尊重这些美好字眼越来越稀少:唐太宗推行科举制度,把全社会人材资源集中到“功名利禄”同一指向,阻断了智力多元发展;元朝皇帝控制反抗,强化“里甲连坐”,不许百姓有兵器,甚至不许用菜刀;朱元璋则取消了丞相制,凭借小农本能,把中国蜕变成一个大村子,他自己充当事事都要管的村长;清代干脆取消内阁,让天下彻底一个人说了算,为控制人们乱说乱动,号称“盛世”帝王的康熙、雍正、乾隆把文字狱推向顶峰,使朝廷大臣之间不敢相互通信,不敢轻易写文字,生怕被抓住把柄……
从秦王朝开始,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问题:怎样才能确保权位巩固稳定,永远不被他人染指?皇亲国戚、贵族大夫、文臣武将的朗言直谏、阿谀奉承、拼死效忠都值得相信吗?他们举止行为、言谈话语有没有拉帮结党、谋权篡位的征兆?同样的焦虑让皇帝们夜不安枕,辗转难眠……终于,他们从比照上一代再上一代帝王中找到了答案:必须扼杀有悖己愿的声音,不惜一切代价巩固地位,消灭任何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让社会向自己的指向发展,不管指向多么荒谬,多么不合理……
于是,封建王朝的专制越来越密集,社会越来越僵化,一代接一代的帝王越来越自私、专横、冷酷……
二
中国历史上,不乏大智慧思索、大手笔运作、大气魄护卫皇权的帝王,他们将“得民心”、“失民心”摆在“江山社稷”稳定与否的等同位置上,做出一些“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这些“好事”与当时社会整体状况、民众生活质量横向比较,却显得微不足道,换个角度说,办“好事”不过是为提升维护权势的私欲,假惺惺地故装仁慈,作比成样,点到为止,根本起不到实质、整体效果。
我们看看乾隆做的一些事情:浙江沿海每遇大潮,海水就会冲毁柴坝、土坝涌入内陆,淹没房宅耕田,一时间怨声四起、民心骚动……乾隆看完奏折,立即御批白银20万两修建石坝抗御海潮。而当时饱尝海潮之苦的不仅仅是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都深受其害,这些地方官员见朝廷为浙江修石坝,也纷纷要求拨款。
乾隆满面和善地解释说:“目前国家财政还很困难,先修浙江,等经济宽松了,再拿钱给你们修。”乾隆此举此言在南方沿海地区深得民心,虽然这年的海啸又吞噬了数万人的生命,百姓们还是说:“皇上已经答应给钱啦,人家浙江都修上石坝了,这里还会远吗?咱就别闹事啦!”
情况真得像乾隆说的那样吗?不是的!此时乾隆正调拨白银2000万两策动“平定金川”的战争。金川是大渡河上游藏族聚集区,人口不超3万,险山环绕,道路崎岖,气候寒冷,终年积雪,几乎与外界隔绝,虽常有部落、土司内部纷争,但对清朝政权跟本不能构成威胁。但乾隆为什么执意要攻打它呢?目的是要整出个不是事儿的“事儿”,检验自己说话会不会出现杂音,有没有人和自己抗衡……
果然,他刚提出开战的主张,以讷亲为首的一批重臣就表示反对,他一气之下将其全部流放宁古塔。过了段时间,他又一次提出时,以张广泗为首的几位大臣又苦苦劝谏,乾隆龙颜大怒:我决定的事怎么总有人反对呢!来呀,给我满门抄斩、祸灭九族!
于是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打响了,清军分十路进攻,每座山峰、官寨、石卡、碉房都反复厮杀,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用了五年时间,兴师四十余万,阵亡十余万将士,耗银七千余万两,才算拿下了金川这个弹丸之地。
自诩为“十全武功”的乾隆几乎一生都在策动战争:平准噶尔、定回部、扫金川、靖台湾、侵缅甸、安西南……使数千万人亡命沙场,无数家庭只剩下了孤儿寡母……而乾隆为掩饰他的冷酷、好战,动不动就用“蠲免天下钱粮、税赋”收买民心,还假惺惺地宣布:“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又施于何处!”正是因此,这个疑心重、私欲大,面似善良,内心冷酷的皇帝至今还很得一些历史学者的喜欢。
另外,乾隆执政60年中,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做着与他职责不相干系的事情:纂修、编辑、阅批了《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等七万余卷,还写了四万多首诗,数量竟超过了留传下来的全唐诗……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出自其他任何人之手,都是杰出贡献,都会名扬百世,但由皇帝来做,就让人感觉他有点“不务正业”了。
就在乾隆挑灯撰稿编书,吟咏风花雪月时,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大事:英国工业革命;美利坚合众国成立;法国大革命。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军事、科技、经济格局。当俄国、美国相继建立了莫斯科大学,波士顿科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等,乾隆却搞了个“百岁会试”,全国有116位8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了毫无实质的意义科考,乾隆借兴教尊老之名,粉饰他所号称的太平盛世。
他在1793年8月接见英国使臣马格尔尼时,声称“天朝统驭万国,抚有四海,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勿需藉外货物以通有无”,可见他冷漠自骄,思想僵化,喜谀恶谏,懒于进取,根本看不到西方的进步和世界发展潮流,依然陶醉在 “天朝上国”、“千古全人”的帝王梦中。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吏治腐败,人口膨胀,财政紧缺,两极分化加剧,南方的白莲教,京师的天理教在京城内外,大江南北闹得烽烟四起,盛世的危机已充分暴露出来……
后来乾隆只得退位,留下个烂摊子让他的儿孙们去承受和收拾了……
三
费尔巴哈曾说:“过于同情、善良,帝王就不能称之为帝王,也做不得帝王。”
是的,李隆基之所以成了唐明皇,不是仅仅因为他打败了政敌,还因他心狠手辣地杀姑诛子的“大义灭亲”,帝王杀人不犯法,法律也归他领导。不论是爱江山爱美人,还是毁江山杀美人,帝王都可以理直气壮。李隆基晚年生活骄奢淫逸,政治腐败,官吏贪黩,武备空虚,安禄山起兵造反,为了显示自己帝王的权威,就灭子杀妃,普天之下恐怕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了,洋人们多半是为爱情自杀或决斗,没有人为事业去杀宠爱的情人,中国的帝王就不同,他首先是皇帝,然后才是人,于是,为了保住皇权就可以不做人。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皇帝,没有登基之前有的打着“除恶暴、均贫富”的大旗,有的则以“诛昏君、救黎民”为名,就是世袭接班,稳稳当当做了皇帝,也要“减税免赋、大赦天下”来表现仁慈善良。
可一旦遇到阻力,碰上对手,他们就凶相毕露。为争夺、保住皇位,曹丕杀了几个兄弟,当上了帝王;杨广杀其父文帝,其兄杨勇,登上了皇位,连被后人公认为最仁慈的皇帝李世民,在玄武门杀了自己的兄弟后,还毫不手软地把他们的儿子全部杀光。如此冷酷无情,惊得大臣们跪地俯叩,不敢仰视:“妈呀,连他亲爹都敢杀,何况咱们哪!”
有了做帝王的能力和条件,又有善良仁爱之心,结果会怎样呢?我们来看看项羽:从历史角度讲,项羽一直不被人喜欢,说他敌友不分,有勇无谋,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纯是傻瓜一个!而对刘邦则大为赞赏,说他头脑灵活,办事有方,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但事实并非如此,且不说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韬略,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视死如归的从容,仅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感佩万分。当时,除掉刘邦只需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项羽却没这样做,还对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私自称王给予了原谅,他说:“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一番话道出了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大度宽容、仁义友善。
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他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窥见他从心底对百姓的深深歉疚,出于自尊宁死不回江东,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
分封诸侯,他不当皇帝,只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争功绩、抢地盘,他却打马还乡,与百姓们欢聚一堂……
他爱得轰轰烈烈,在软弱无助、孤寂难奈时,需要爱情的滋润、女人纤手的抚慰,一幕“霸王别姬”,展露出凛天立地男子汉的衷情爱意,铁骨柔肠……
项羽的人格,无不闪射着善良纯朴的本性,但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致命弱点,这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社会黑暗无序、百姓愚昧无知、道德取向低劣的结果,如同职业拳击手面对不守规则的市井泼皮,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
皇帝也有用宽容、善良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比如唐贞观十二年,吐蕃王松赞干布统兵20余万进攻松州(现四川松潘),虎视中原。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唐太宗却没有起兵征讨,而是用文成公主和亲作为降服松赞干布的手段。
公元641年正月,长安城残雪消融、柳丝摇绿,头戴凤冠、身着蟒服的文成公主在灞桥拜别李世民夫妇,带到粮种、农具、药物、书籍和五千多名掌握盛唐先进技术、生产方式的工匠,浩浩荡荡向吐番进发:一路金风树叶黄,马蹄踏碎灞桥霜。皇儿远嫁吐番去,万人空巷送行忙。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开创了汉、藏两族人民团结合作和友好往来的新局面,唐太宗还宽厚地容许西域各少数民族在边疆拥有自治权利,此举不但让吐蕃正式纳入中华版图,也免除了战争灾难。但是,这样和平慈善解决问题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必然是太少了……
四
面对皇帝们的冷酷无情、昏庸暴虐,先人们进行过无数次揭竿而起的壮烈抗争,掀翻过一个又一个专制王朝。然而,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代价换来的胜利,最终却没能逃脱被征服的命运,民众权利也没有得到持续性伸张,反而使专制越来越残酷、严密。
唐朝灭亡后,历经五代、两宋、元、明、清,仅唐、宋之间短短的54年,中国北方就换了梁、唐、晋、汉、周五个王朝,最短的后汉只存在了四年。政权的频繁更迭,让中国的王位皇权像一个巨大的帆船,每隔一两个世纪或更短的时间就要有一次沉浮,经过明争暗斗、你死我活的较量将船“打捞出水、修损补漏”后,再载上整个民族去风雨飘摇。而每一次“沉浮”还会有无数人“溺水身亡”,屈辱活下来的也经受着人格受挫、自我否定的煎熬,对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刚烈的血性一次次被僵凝;挚诚的情操一次次被嘲讽……再质朴磊落的秉性、气冲霄瀚的豪情、自尊自信的志向都会在这样弄不清深浅、找不准航向的折腾中变得茫然无着、失去信心。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坚持、相信,开始习惯将灵魂和身体游离,把道理与行动分开,整体的刚烈在一次次弯折中渐渐消退,维系社会的道德纲常日趋被架空,不管从哪个方向来了“新天朝”的队伍,都会有人熟练地打起顺民的旗子,在城门两边迎接。但让跪迎的子民惊诧的是,骑在马上的征服者竟是曾服从于自己国家的“异族”,他们又忍耐不住了:公元926年2月,契丹王耶律阿保机率领铁骑兵分两路,翻越长白山,急驰六天六夜到达“海东盛地”渤海国首都上京龙泉府,上京城被围三天,解困无策,渤海王被迫走出皇城,向阿保机的特使递交了降书。3月5日,阿保机率兵入城,渤海国民发现征服自己的原来是年年向他们进贡的契丹人,便开始反抗。阿保机大怒,命全军将士屠城,并一把大火点燃皇都,渤海人的千秋家国梦焚于烈焰之中……
或许是接受了这个教训,当努尔哈赤率满洲人南下,汉人便没有反抗所遭遇的难堪:将“受之父母”的头发剃成“半拉瓢”式,梳一根男不男、女不女的辫子,称之为“金钱鼠尾”。大概从那时起,中国式的“智慧语言”开始实用起来:好死不如赖活着、退一步海阔天空、个人自扫门前雪……
诚然,有无数热血沸腾的仁人志士、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面对社会的重重弊端,饥寒交迫的生存状态,挺身而出呼吁改革,操枪挥戟顽强抗争,从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到康有为维新;从陈胜、吴广反秦,杨家将、岳家军抗金到邓世昌、关天培御寇,无不弘扬了大众泣血的呼声,闪射着民族气节的光芒。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虽然动摇了皇帝的专权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但也不能否认强化了帝王们的暴虐、残忍和冷酷,让他们更加相信、重用那些心术不正但唯唯喏喏的小人,甚至勾结域外势力扼杀动摇皇权的力量,使本来就畸形运作的朝廷变得更加混混噩噩,忠奸不分。明朝后期,太监魏忠贤居然掌握了“护国御贼”的大权,成了主宰大明命运的人,这个除赌博、喝酒之外一无所能的文盲加地痞,把大明天下搅得天昏地暗。
中国历史上,皇位实在太诱人了,为做皇帝、稳皇位、保皇权,历代帝王们绞尽了脑汁,耍尽了手段和诡计,但他们实现了目的后却没有为民造福的愿望,没有关爱的仁者之心,更没有以德服人的磊落气概,而是总怀疑有人要夺取皇位,必须杀了他们才放心,就把中国古代社会变成了劣性竞争的大舞台,越是心狠手辣、冷酷无情越有可能取得成功,越是仁义慈善越容易遭到惨败,于是封建社会大家庭中,充满了小肚鸡肠、勾心斗角、你死我活……
历史上中国人没有过当家做主的感觉,国家只是皇帝的私产,自己不过是朝廷的奴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种时代,一种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另一种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以,漫长的中国历史对国民产生的负面影响和现实表现,都可以在一代接一代帝王的冷酷、专制、残暴中找到原因…… 我不冷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