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晓生 发表于 2010-5-14 13:51:10

甜蜜杆(外一篇)(孟兆勋)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那时是生产队时代,父母和村里的叔叔婶婶们每天早出晚归,下地生产劳动,可是一年到头,只背回一小口袋粗粮,还要欠队里许多的粮点。在儿时关于美食的记忆中,除却神圣的大年夜饭桌上的粳米干饭熬大肉外,就是春冬季的糖堆,夏秋季的甜蜜杆了!
  我们农村孩子所津津乐道的甜蜜杆,其实就是成熟后的玉米茎秆(也可能叫甜米杆,我没有确切地考证过)。当时我们村大队种了几千亩玉米,在那个贫穷的年代,玉米高粱是老百姓心中的救命粮。面积虽广,产量却很低,可是成熟后的茎秆却出奇的甜,成为孩子们向往的美食。
  每到夏天傍晚,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样,准保在天快黑的时候溜回家,在自家的门口一遍遍地张望父母收工回来的身影。远远地看到父母回来了,便高兴得欢呼雀跃,围着父母急切地搜寻着甜蜜杆。疲倦的母亲总是满脸笑容,抚摸着我的小脑瓜,然后变戏法似的从打好捆的喂猪草里抽出几根碧绿的甜蜜杆(甜蜜杆毕竟不是随便砍的,被生产队长发现会遭到训斥的。然而,面对着面黄肌瘦的猴子似的孩子们,做妈妈的总是忍不住偷偷砍上几根,带回家给孩子们解馋)。在记忆中,父亲是生产队的小组长,秉公无私,他从未给自己的孩子们砍过一根甜蜜杆。我最大的快乐就是从母亲手中接过甜蜜杆的激动和幸福时刻,那是一种急迫期待的满足,是一种甜蜜和温馨;有时候母亲忙得忘记了砍甜蜜杆或者在劳作的农田里没有玉米地,我就会很难过地撅起嘴、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母亲为了哄我高兴,总会从别的婶婶家借来一根甜蜜杆给我。啊!苍白的童年,因为有了母亲的慈爱而幸福着……
  拿到了甜蜜杆,我们先舍不得吃,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比一比谁的更粗、谁的更甜。一般来说,秸秆上的玉米叶子带紫红色的斑纹的,口感较甜,剥开皮,便露出玉一般青翠欲滴的芯,咬上一口,满嘴生津,甘甜的汁水蜜一般滑向喉咙的深处,岂一个“爽”字了得!?……比赛之后的胜利者是最令人羡慕的对象,他会把得意和胜利毫不隐讳的挂在脸上,骄傲地接受其他小朋友衷心的夸赞,大方地拿出甜蜜杆请小朋友们品尝,觉得自己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爹娘……
   夏季黄昏,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在街心的老槐树下,早就吃罢饭的老奶奶们会干干净净地在地上铺一片苇席,旁边点起一堆湿柴,摇扇纳凉。拿着长烟袋的白胡子老爷爷端正地坐在小板凳上,悠然地吸着旱烟,讲述着陈年的故事。这时候,我们这群小孩子常常或趴或坐,在苇席上忙着编织自己的作品:用剥下来的玉米茎表皮,编小块的席子、编草鞋、编蝈蝈笼子……但大多数时候早被老爷爷的故事所吸引,停下手中的活儿,沉浸在故事中的神仙鬼怪的奇异中、家长里短的趣闻里、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里……漫长的童年,在几千个这样的日子中度过,甜蜜杆皮编织的作品并没有多大起色,而童年的梦总是在无邪的欢声笑语中沉浮飘荡……
  而今,人到中年,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多高楼大厦、宽坦大道改写了家乡的贫穷面貌。琳琅奇巧的小食品充斥眼球,见过的、没见过的、吃过的、没吃过的,多得数也数不过来,每每从食品超市里回来,我总是对自己苍白的童年嘘唏不已,而嫉妒现在孩子们的奢华和富有。如今连甜美的大甘蔗都萎缩地被冷落在柜台的角落里,谁又会记得三十几年前的玉米甜杆呢?
  十月是农村的秋收季节,每年收玉米的时候,我都会主动的帮助哥哥姐姐家收玉米。我挥舞着银镰,随心所欲地砍倒一根根玉米秆,尝了一棵又一颗,一点也不甜。哥哥笑着对我说:“现在的玉米都是优良品种,又有化肥的滋养,生长快,产量高,不会再有儿时的甜蜜杆啦!如果还是遍地的甜蜜杆,你让我们喝西北风呀?……嗬嗬!要想吃,家里有的是优质大甘蔗,管你够!”可是我的心里老是觉得失落落的。
  偶然一次在市里和朋友小聚,店家端上来一盘特色小吃,洁白精致的小瓷盘里紧挨挨的并排着三根晶莹可爱的小圆棍,周围是淡绿色的汤汁,点缀着几颗猩红的小樱桃,看上去煞是漂亮!小圆棍被削成了许多小薄片,其形如制钱,色白如暖玉,小心翼翼地夹起一片,放入口中,清香脆爽,甘美如饴。急问是什么菜,店家笑呵呵地说:“这叫玉羹片!取材甜玉米的嫩茎,营养丰富,养在暖棚里,专人伺弄,老了太柴,嫩了无味,加工起来需要十多道工序,是专门招待贵宾用的。”我不禁受宠若惊,为自己,也为相伴自己是多年的儿时伙伴——甜蜜杆!再吃的时候,便不敢放肆,满怀恭敬谦谨之心,而在脑海里,却早已盘旋出儿时大嚼特嚼的豪情、欢欣惬意的喜悦、飞奔跑闹的自由和你一口我一口分吃甜蜜杆的的幸福了……
  啊!难以忘怀的甜蜜杆!更年忘怀的是那浓得化不开的纯真质朴的亲情和乡情……
  
  
菊花茶
袁罗中学   孟兆勋
    事业受挫,心绪愤懑,跑到朋友处诉苦。
    好友微笑着,引我到一茶馆小坐,要了一壶菊花茶,好友特意叮嘱服务员:“我们自己放糖。”
    静坐窗前,外面是喧嚣的大街,太阳执著地在高高矮矮的建筑物头上游走,无私地照耀着这个杂乱、纷扰的世界。
    茶馆里却很安静。这是一个很讲究的茶馆,面积不大,却古香古色;几、扇、桌、屏,雅致洁净。空气中氤氲着淡淡的茶香,角落里散坐着几对呢喃的男女……
    当我迫不及待地将满肚子的委屈向朋友倾泻时,友人淡淡一笑,轻轻摆摆手:“先喝茶吧。这可是我特意为你点的呢。”
    在期待中,笑靥如花的女服务员捧上来一壶菊花茶。
    极普通的玻璃茶壶,黄底、灰色的把手,如寂寞的儒生,静静地蹲在几上,壶中稀疏漂浮着几朵红白相间的菊花,一点也不起眼,淡金色的茶汤晕染着洁净的水面……
    我有点儿失落,心中暗暗后悔此行。
  朋友似乎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还记得陶渊明的那首诗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人在世间,挣名挣利,挣这挣那,奔波劳碌,弄得自己身心憔悴,有几个人又能悟得陶潜先生的真意呢?饮酒以避世,饮茶以明志。为什么渊明先生独独喜欢菊花,不独在它的傲霜风骨和耐寒的品性,更在它身处逆境寂寞坚忍的执著精神和本色如归的胸怀。一株小小的菊花,不管是养在富贵人家的阳台上也好,还是扎根在深山野谷之中;不管是摆在长寿翁的堂皇寿筵之中,还是啜饮在村夫野老的稚子之口,它始终耐得住寂寞,忘得掉荣辱,生死如是,默默地将生命的本色和芳香留在人间……”
  我愕然了,开始注意起这不起眼的菊花茶。
  在滚烫的开水中,那几朵寂寞的菊花此刻竞相“绽放”。没有绿叶的衬托,没有春光的照耀,却仍然开得那么热烈、奔放!如针的花瓣饱吸水份,片片开张,红与白交相辉映,颜色是那么鲜,那么艳……在淡金色的茶汤的烘托下,每一朵花都昂起脸,骄傲的迎接你的目光,既不张扬,也不猥琐,让人眼前一亮,不觉得想起春光烂漫的百草园……
   将茶汤倒在洁白的小瓷杯里,未及入唇,淡淡的茶香便将你包围,使人想起了碧绿的旷野,满山的菊花……轻呷一小口,微微有草药的苦涩,再品一口,齿缝间却隐隐有甘甜的滋味。先苦后甜?先甜后苦?苦中有甜?甜中有苦?抑或难辨……
  “加一点冰糖吧?”朋友劝说道。
   我加了几块冰糖放入茶中。不一会儿,甜味冲淡了苦味,但茶香似乎也清淡了许多。虽然喝着甘甜,却失去了好多的情趣。还是原汁原味的好!
  “生命似茶,人淡如菊。不需要加入太多的佐料,真真实实地做一回自己,将人生尽量演绎的完美,不张狂,不自卑,临近黄昏,像这菊花茶,也就对得起自己这一生了!”
  我品味着朋友的这番话,一边品味着菊花茶,如醉如痴,如梦如醒……
  哦,朋友茶!菊花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甜蜜杆(外一篇)(孟兆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