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的品格
在家乡,最常见、分布也最多的野草是芦苇。这种野草每年的春夏时节便会遍布田头水畔,郁郁葱葱的一片油绿,是有着坚韧的生命力的。芦苇,就是《诗经》中所指的蒹葭。古往今来,以野草入诗最多的,大概就属芦苇了。其中传诵最广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更是成了千古名句。
这种有着旺盛生命力的野草适应性很强。干旱的地方可以看到它修长的身影,近水的地方它们一丛丛生长的更是蓬勃青葱。不管水清水浊,它们都是那么恣意的把身躯伸展向高远的天空,吟唱着生命的美丽。
初春时节,嫩绿的芦笋顽强地顶破冻土伸展出娇小的身姿。之后便沐浴着阳光雨露,以及风雨茁壮地成长。那生命的暖色,使乍暖还寒时节多了许多的色彩和感动。
苦夏来临,这是芦苇生命中的好季节。这时生长在弯弯碧水畔的芦苇最是惹人陶醉。看那一丛一丛的青葱油绿,我总会赞叹大自然衍生万物的神奇,赞叹一切如芦苇般自在舒展的生命。
秋来,芦花似雪。那白白的芦花随秋风乍起而把脚步印满天涯。每每看到这飞扬的芦花,我总会想起远游的游子。即使漂泊的再远,根,也永远恋着那方生养了自己的热土。
在寒风夹裹着冰雪肆虐的严冬,万物肃杀,而那一杆杆苍黄的芦苇,却把死去的身躯依旧在风雪之中如旗帜般招摇,这是很有一种悲壮的美感的。而此时,它那发达的根状茎仍生机勃勃,在冻土寒天里默默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来临,孕育着生命的美丽。
我喜欢芦苇,喜欢它的柔韧以及坚强的品格。但一直以来,在许多人的认识里,芦苇似乎都是一种柔弱的植物。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曾经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那么,芦苇真的是那般柔弱吗?我认为是恰恰相反的。我们可以说芦苇是柔韧的,但不能斥之为柔弱。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却是相反的。
风霜雪雨中,芦苇不刻意挺直自己的身躯,但也绝不会轻易折断。这点,看似很有一些中庸之道的意思。但实际上,这却是一种坚持的精神。风霜雪雨可以催老芦苇的青青容颜,甚至可以吹弯压低那曾经笔直的躯干。但当风停雨歇,霜雪消融的时候,芦苇仍会挺直那瘦弱修长的身躯昭示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芦苇这种宁弯不折的坚忍品格,比我们一直鼓吹的“宁折不弯”要更有价值,也有意义的多。你可以误解它的折腰,但你不能侮辱它的坚持。其实,坚持的过程往往更艰难,也更痛苦的多。
遇到难以排解的窘境,我们会说:“咬咬牙,忍一忍就过去了”。这其实就像芦苇的这种宁弯不折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生存的智慧。毕竟,有生命在,一切就皆有希望。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肯做这芦苇,所以他只好血洒乌江。生命的钟摆停止了,所有的希望便也灭绝。但这种宁弯不折是有底线的,那就是腰身弯的再低,也不能忘记之所以要如此忍辱负重的目的。这点,才是最重要的。 不做项羽那就做勾践了,也许对于生命更有价值,但是对我个人来讲,却真的做不来。 这种品格是可贵的,支持 我喜欢芦苇,但是从没联想过那么多。
只是简单的喜欢。喜欢春天的芦笋,喜欢夏天芦塘的蛙鸣,喜欢秋天里的芦花。 我记得,小时候,背着竹筐去田间地头,沟边渠畔去为家里的养的牲口割芦草,稚嫩的双肩常常会被勒出两道红红的印。
而现在,多年后,每次重归故里,无论是哪个季节,再看芦草,再赏芦花,都成了一道景!
这也许就是生活吧,还是那个人,还是那道景,却总会因时,因地,因心境而有了不同的感受!
感谢楼主分享美文! 童年记忆中的芦苇,和时过境迁后再看的感觉很不一样了。 妙语高论!
回 5楼(落雪寒梅暖酒) 的帖子
你说的应该是对的。只是在我长大的时候,童年村边的苇塘已无影无踪,那里建起了一座座民宅。它的模样只能在记忆中寻觅。 引用第8楼高度近视于2010-05-29 23:05发表的:好文章总是有看头,勾起好多回忆。 images/back.gif
多谢了!我写文章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写完也不去修改,好与坏就让它保持那种原态,其实过后仔细看看,有很多地方是应该修改一下的。我这个人写东西是萝卜快了不洗泥,文笔快,但所写文字基本上都是粗制滥造的劣品,但却可以保证没有假冒产品。呵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