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唠叨
[原创]唠叨唠叨
(原创)心海导航QQ:949771208
唠叨是家庭最失败的教育方式
唠叨是大多数母亲的通病。这种特别的“爱”被孩子们特别的讨厌。许多孩子从认字的那一天起,妈妈便年复一年地唠叨。他们躲藏过、哭闹过,可不知道怎样才能解脱。唠叨,不仅恶化了亲子之间的感情,潜移默化中,很明朗地向孩子展示了“家长”在教育上的无能和失败。孩子由于缺乏自觉性,犯一些错误,于是家长为了督促就不可避免地唠叨,这彷佛是很自然的事。但实际上这样做往往是无法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首先唠叨表明家长要直接干涉孩子的生活,并且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利。这是成长中的孩子最不能忍受的事情。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希望能够与成年人同样平等地相处。但家长的唠叨使孩子感到一种受制于人的烦躁和不被信任的愤怒。
一般形成唠叨的原因有下面几方面:对孩子不放心,每天都把固定内容重复几遍;看到孩子不顺眼,就把孩子以前犯过的错误翻过来倒过去过筛似的“揭短”;由于婆媳或夫妻矛盾或工作不顺心或生活的某种压力,又不好发作,转向孩子借题发挥揪住“撒气筒”痛快个天昏地暗。有一位读六年级的男孩,他的家长找到我,就像夏日泻洪似的倾诉做母亲的烦恼:孩子头脑聪明就是不会用;
学习中本不应该犯的错误每次都少不了;上学的时候不是忘书包就是把作业落在家里;写作业摸摸蹭蹭不知道着急……后来我在与这位学生耐心的沟通中发现,孩子也非常的苦恼:他在家里做事,总是错的多,对的少,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妈妈就开始唠叨,语言风格总是老一套,一点新意都没有。由于这个学生的基础太差,无法跟上班里的课程,我建议家长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案,让孩子自主学习尽快追上学校的课程,在家长多次的要求下,也只好让孩子全托在了我这里,家长临走的时候还信誓旦旦:“这样的孩子,在这儿住一个月不回家我都不想他
”。她走后,孩子独立生活的第三天,这位母亲突然出现在了我的办公室,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晚上爱登被子要注意着凉;脱下的袜子洗后要凉干再穿;在这里吃饭千万不要挑食……似乎一天不对孩子唠叨几句她就受不了。还有一位家长给我来信是这样写的:
王老师您好!我的女儿今年上初二,她挺聪明的,但就是不用功学习,老师总批评她,还经常把我“请”去,四十多岁的我像小学生一样让二十几岁的年轻老师数落,场面十分尴尬。现在我一步不敢离的盯着她写作业,每天都千叮咛万嘱咐,也许唠叨多了一些,每次在我面前他都显得不耐烦,有一次他竟然对我十分轻蔑地说:“老妈!您应该去看医生!烦死了!您还想不想让我回家?!”我听后肺都气炸了,同时我又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彻底失败了,我不知应该如何与他“斗智斗勇”。您说我该怎么办?!
家长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唠叨本身就是一种心理疾患,这种疾患会传染给被唠叨的人,一个孩子的行为如果长期遭受别人的指指点点而不能摆脱,势必会破坏正常的生理功能和行为机能,长期的处在心理疲劳中,这种疲劳,甚至会超过饥饿对人体的摧残。当家长的,有时候觉得教育太“累心”,有一点儿嘱咐不到,孩子就出错;一点儿分析批评不到,孩子的错误就会重犯。所以,家长就会在孩子犯错误之前对他打预防针:“勤嘱咐”、“多提醒……”
总希望孩子对自己的话印象深刻些,少犯错误。但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因为,预防针仅仅替代了孩子一时的心理行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再者,由于家长在终日不停地唠叨,使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面对一些问题不用自己的大脑思考,而在不经意的状态下去做,反正做好做坏自有家长去评断,久而久之养成懒惰的习惯,这种习惯不仅表现在行动上,也反映在思维的发展上,经常受唠叨的孩子往往在学习和成长问题上都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感。
家长的唠叨还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有一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悄悄话:“
王老师,我最烦妈妈唠叨了,虽然很多时候她说的都对,我心理就是不愿意按照她说的做,专意气她!谁让她不信我了,有时我把事情做好了,她会认为是她经常唠叨的结果,那就更麻烦了!我也知道这样对待妈妈不好,可我没有别的办法”。孩子的话固然有他单纯的一面,但却恰恰迎合了心理学中“逆反”的理论。所以,家长的唠叨会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造成他们自我认识不足和麻痺心理,你说的真正有用的孩子也会听不进去,使孩子对什么事儿都不以为然。“唠叨”的核心就是不放心、看不上!总想用自己的语言警示替代孩子的思维,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心态,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具备生存的本能,小鸟之所以学会了飞翔,是因为父母给了它们自由的天空,给了它们遭受“挫折”的机会,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往往用唠叨这种特殊的“呵护”形式扼杀了这种本能,使孩子无法领悟独自飞翔的甘苦与快乐。
好了,就唠叨到这儿吧!省得让大家烦! 我也爱唠叨!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爱唠叨的女人! 原来如此,现在才明白我为什么遇不到成功的男人了
我也唠叨吧。就从现在开始,也不知道晚不晚? 不唠叨还叫女人么? 10个女人九个都唠叨。 再选择上传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原创)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他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小男孩,放学后他拿起我为他买的香蕉就往嘴里放,旁边坐着70多岁的奶奶,可他视而不见,出于本能,我温和地提醒他说:“宝贝儿,给奶奶一个。”小男孩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旁边的奶奶急忙辩解:“奶奶不吃、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奶奶的话刚说完,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并且把嘴里的香蕉也吐在了地上,冲进自己的屋里,闭门哭泣起来,这时的奶奶,爸爸、妈妈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我尴尬地呆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越来越舒适、安逸,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愉快、顺利,能“健康”成长,故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受挫、受委屈。于是,许多孩子在家经常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向家长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达到自己膨胀的私欲,直到爸爸妈妈“投降”为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抚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我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不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和智力开发,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人格教育却不重视。有的家长对孩子是无原则的爱,事事越俎代庖,造成子女只知接受“爱”,而不知“爱人”的心理缺陷。他们讲吃讲穿,不爱劳动;任性固执,爱发脾气;惟我独尊,娇气十足;意志脆弱,怕苦怕累。毋庸置疑,如果不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即使有了知识将来在复杂社会中也难以有所作为,甚至会由于心理、精神上的重负而半途而废。孩子吵闹往往是要挟大人的手段,为了防止这种尴尬的场面,平时家长要学会“委屈”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分享自己的爱心。
我的女儿小时侯特别喜欢吃蛋糕,吃独食惯了,她也表现出不愿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妻子每次给她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吃,刚开始和上面的小男孩一样耍性子,我们不理她,干脆不再让她吃了。后来她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我们一起分享。所以,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学会拒绝,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会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孩子在5岁以前所养成的习惯,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我们让孩子克服困难、经历挫折、是取得成功的自然结果,就象一棵小苗只有在经历风雨中,根才能扎的深,枝叶才能长的壮,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具备生存的本能,小鸟之所以学会飞翔,是因为父母给它的呵护是短暂的,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往往扼杀了这种本能。
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分,只要读好书,一切该自己去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劳。许多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代少年儿童没有经受过父辈劳动的艰苦,更没有经历过祖辈残酷战争的考验。所以,一些青少年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上跌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追本溯源,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因为学校也怕孩子受伤,一旦受伤,轻者会受到家长的责怨,重者会被推上被告席。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对某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因为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在日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他们要求孩子赤身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那里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其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该中学不设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也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洗冷水澡,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学生得到磨炼;在法国,做父母的绝不让孩子乱花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轻易相互借钱。如果想用零用钱,只有去打工,他们的的教育是自食其力不靠父母;而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孩子中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所以,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最大隐患。。也许,他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他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他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他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所以,我们从小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的好事情,想得到任何一种愿望,都要用自己的无私、大度、真诚、勇敢去分享,从而培养孩子勇敢者的气魄,无论遇到何种不快和不如意都要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令孩子在逆境中,在经历风雨后的人生显得更加灿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