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两张近代宝坻老城的手绘图和照片,绝对罕见!
http://i3.6.cn/cvbnm/69/af/45/4732391dd991394773eef84c06b181b9.jpghttp://sref.cnki.net/CRFDPIC/R200701091/R200701091.0107.1.jpg宝坻县城位于北京正东香河县之东,归河北省管辖。宝坻县城地处香河、蓟州、宝坻之三角地带,大辽时建新仓镇,金时改为县城。建县之时先做一规划图,然后按图施工。县城建成之时约在金代,已历经几百多年。作者于20世纪70年代初,曾往宝坻县考察,与原图反复印证,当年建城之时,规划图十分完美,至今已大不相同,考其旧址,尚可辨认。
宝坻全城呈东西略长的矩形,全城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和四座角楼,各角楼都做有侧脚的大砖台,台上建有角楼,角楼两层上覆歇山顶,十分壮观。全城四座城门都开券门门洞,城门外都建造瓮城。除瓮城北门开于左侧外,瓮城其余城门均开于瓮城右侧,这是其他县城所没有的。
宝坻县的护城河不做直线河。当年建城时,护城河即挖筑成弯曲形状,每面都有四五个回弯,这是此城特有的。各城门的出入桥,都对着瓮城的中心架设,但是在瓮城的城门外,还要拐一个“S”形的弯曲状。
城内大街都以纵横相交,从南城门到北城门的一条大街是笔直的,街道比较宽,显示出它是一条主要大街。东西方向的大街共三条,均为二级大街,南部第一条横街在东半城,东至东门。西城南横街,西至城墙,当中一条为西门里大街向东,通过南大街直达东城根的文昌阁。第三条横街是东至城墙,西达城隍庙。这三条横街,哪一条也不直通,这是从全城防御性的角度设计的。
宝坻城内还有一条大河南北贯通,从南城门东侧入城,弯弯曲曲经过三条横街,从北城墙东部出城,入口与出口全部由水门通入护城河,在北方一个县城内有河水贯通的是很鲜见的。
城里的公共建筑中,西半城有四座,东半城有五座。西半城有:
县治:在西半部的南横街,坐北面南,大街的南侧有大影壁,大门为三门建制,即一高两低式,进门为大堂,建筑高大,做庑殿顶,其余都是附属房屋。
关帝庙:为武庙,建在南大街之西侧,县治之东面。
城隍庙:建在各城的西北角,西北横街可通入。庙前大牌坊三门四柱三楼式,十分壮丽,进牌坊之内即是城隍爷大殿,三间庑殿顶,用直棂窗。
广济寺:在西城门内大街路北,坐北面南。在山门之后,即为大雄宝殿。做三开间,重檐庑殿顶。大殿建在高台之上,愈显宏伟壮丽。
东半城有公共建筑五座:
大觉寺:大东门里大街路北,坐北面南。
文庙(学官):在中横街路北,大门前有活水泮池,泮池与大河不相连,如此处理,是为达到清洁卫生的效果。
魁星楼:建在学堂的东邻,楼做三重檐,庑殿顶。魁星楼是供奉魁星之处。据《日知录》:魁者奎也,二字通。奎星是北斗七星之第一个。同时奎为文章之府,所以以庙祀之。
文昌阁:建在东城城根,中部的横街东端正对文昌阁。文昌为神之名,又是星名,其本为梓潼帝君,住四川,姓张,名亚子。死后人们为他立庙。唐宋时代封为英显王,他掌管文昌府之事,还掌人间录籍。元代加号为帝群。普天之下学校皆崇祀之。
真武阁:建在城内东北角,北部紧邻北城墙。庙建高台,呈八角形,在其上又建方形楼阁。
这个县城虽然很小,但在建设与规划时,却特色鲜明,如一般县级城不做角楼,北京城也只有东南角楼和西南角楼两座角楼,而宝坻县城竟然做了四座角楼;瓮城的出入门,所开的方向与其他各是不同,即是“三左一右”的方式;护城河不是紧临城墙,也不是平直的,而是弯曲、不规整的,各城门的出入桥正对城门楼,由瓮城出入时,必然产生“S”形的路;大河引入城,在东半城斜向弯曲通过,城内公共建筑有许多是高台建筑。 太罕见了
呵呵呵
从没见过 城墙里边是不是都是庙啊 看起来挺气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