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名人荟萃之地
宝坻——名人荟萃之地 作者:刘秉荣写这篇文章之前 ,必须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刘秉荣,天津市坻区黄庄人。1945年出生,1965年2月入伍,曾于部队中任记录、文艺期刊编辑、主编、武警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作家、大校警衔、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先后出版《菜刀记》、《红一方面军纪实》、《红二方面军纪实》、《红四方面军纪实》、《沧海横流》、《贺龙大传》、《国民政府秘史》、《北伐秘史》、《辛亥革命秘史》、《清末绿林纪实》等40部著作及数百篇中、短篇小说、散文等,总字数达2000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制日报》特约记者。我写这段文字毫无吹捧自己之意,实在说,在军内外,我也算得上个名人。但是,在我们村,我只能排在第六七位。至于在我们宝坻县内,就无法排了。为什么这么说,缘宝坻县名人太多了,如相声泰斗马季,平民艺术家赵丽蓉,作家浩然,电影演员里坡,京东大鼓泰斗董湘昆,电影导演张客等等艺术家,足有几十位,至于政界有全国政协主席李 瑞环,知青典型侯隽、邢燕子、铁姑娘张秀敏等,宝坻可谓名人荟萃。宝坻因何这么多名人呢?先说说宝坻县的由来。
宝坻地处北京、天津、唐山三市中心地带,乃京东八县之一。据史载,宝坻因古代产盐而得名,“卤乃国之宝,取如坻如京之义”。“坻京”形容盐产丰富,堆积如山。宝坻立县时间为金世宗大定十一年(1172),时金世宗东巡至此,看到这里人烟繁庶,下旨立县,名为宝坻,并列为上县。后人称“宝坻”作为“盛产鱼盐、芦苇谓之宝,水中高地曰之坻(chi池)”。到后来,宝坻县由于位于九河下稍,连年水患,封建政府对河防失修和连年的兵祸、天灾,宝坻成了“灾地”,民众无法生活,就逐渐形成了靠耍嘴皮吃饭的情形,一来二去的宝坻县就形成了说书唱戏的多,剃头修脚的多。特别是东三省和津、京、唐地区,凡有说书唱戏的,剃头的,差不多都有宝坻人。这样,老师带徒弟,一代代地传下来,竟造就了许多在艺术上有成就的艺术家。笔者这里不讲远的,只讲讲近、现代的宝坻在文化界中的名人情形。由于宝坻名人太多了,笔者也只能有重点的介绍。
先说说我的家乡黄庄乡。为什么先讲黄庄呢?前几年,区里组织撰写地名志时,曾提议将黄庄设为“艺术家之乡”,后因种种缘由没能落实。但是,黄庄乡却实实在在的可称为“艺术家之乡”。
黄庄位于宝坻区东南,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朝庭宦官刘瑾在黄庄监修普照寺,封此镇为“皇庄”,直属朝庭管辖,为朝廷支封纳税。《明史》对此有载。1936年改皇庄为黄庄,1953年建乡。我小时候常听老人说,黄庄原名凤凰庄,因为南蛮子“憋宝”而坏了风水,因而失去了出大人物的机缘。“大人物”没出,艺术家到是出了几名,有相声演员马季,河北梆子演员金宝环,电影学院院长张客,电影、话剧导演蒋毓麒,沈阳军区军职创作员孙俊然、画家王振德。
马季于1934年出生黄庄镇,原名马树槐。(侯宝林先生认为“槐”字艺术性不足,遂取匈牙利喜剧影片《牧鹅少年马季》之名改为马季)。他家住黄庄镇的东头,父亲马子衡,常年在外经商。马季2岁时就离开了黄庄,随父母到了天津、北京。马季年长我11岁。我和他的叔伯弟弟马树森是同班同学。还有和马季父亲同辈的马子金、马子连也是我的同学。记得50年代末我还上高小时,夏天的一个晚上,村里铁业社的“电匣子”播放马季表演的相声时,村里人都围着听,一边听一边议论说:“马季是咱黄庄人,是马子衡的儿子。”言语中露出自豪之感——虽然马季2岁就离开了黄庄,但他的根在黄庄。1985年的一天,我去马季先生家,这是我第一次与先生见面。马先生听说我是黄庄人,很高兴。不巧的是,马先生的母亲生病住院,却很重。先生的母亲是香河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香河与宝坻近邻。虽然先生心情不好,但非常亲热地与我这同乡谈长论短。1991年,马季到宝坻县城演出,黄庄镇的老村长袁庆明到宝坻与马季会面,请马季到黄庄看看。马季很爽快答应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成,可能身体不好,愿望没有实现。如今,京沈高速公路修通,北京到黄庄用不了2个小时,我想先生一定在适当时机回黄庄看一看的,毕竟先生的根在黄庄。
金宝环的家在黄庄镇东头。她原名季彩霞,金宝环是其艺名。1924年7月23日出生于黄庄镇。其父季金亭,在北京同乐班与李金奎、荀慧生等人坐科梆子班8年(后李、荀2人改学京剧)。季金亭曾给光绪帝演过戏。我小时候就听村里人讲季金亭戏班子的故事。季金亭的外号“凉冰”。有一个外地的戏班子班主叫“热铁”,两个班子对演,“热铁”的戏班子败了,故村里人戏说“热铁”怕“凉冰”。我小时候看过金宝环的戏,那时我也就刚刚懂事,金宝环回乡看望乡亲,村里搭台唱戏,和她配戏的宁老疙瘩等,都是村上的业余演员(其实这些人的功夫不浅,宁老疙瘩很是演丑的,演技极佳,可惜没有机会得以施展,当了农民)。演得戏是《打狗劝夫》,看戏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我早早地把板凳扛去占位子,这是我看金宝环唱得唯一一次戏。
金宝环在14岁时即向京剧教师金灵仙学戏,学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等。1937年日军侵华时,金宝环随父回黄庄,苦难之中仍不忘练功。后父女2人与银达子(王庆林)等河北梆子著名演员组成了天津市的唯一河北梆子剧团,金宝环成了剧团主要演员,她先后演出了《木兰从军》、《游龟山》、《蝴蝶杯》、《喜荣归》等传统戏和许多新戏,并到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唱《蝴蝶杯》、《打金枝》等。金宝环在《打金枝》中饰金枝,银达子饰唐王。主席对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金宝环在河北梆子的艺术上努力探索,不断改革创新,并深得观众赞??。她的唱腔被录为唱片,各地电台经常播放,流传甚广,她被称之为天津河北梆子四杆大旗之一。她的演唱发声被誉为“声纯如金,音洁如玉,气坚如磐石,字清如泉水”。歌唱家马玉涛很欣赏金玉环的唱法,因而拜其为师。
我几次到天津想拜望金宝环,都因故没能如愿。不料金老师竟于1993年5月11日在津病逝,十分遗憾。黄庄人听说金宝环去逝了,都非常悲痛。使我心里略为安慰的是,金老师的磁带出版了许多,我也买了不少(只要见到就买),这样,经常可听金老师的优美唱腔。
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院长张客,于1914年11月出生黄庄镇,原名张金鉴。我和他的堂弟张金广的女儿是同班同学。她常提起张客,但那时还小,也没在意。入伍后,我当了放映员,放映《上饶集中营》时,记住导演张客之名,但我没把导演张客同黄庄的张金鉴联起来。一直到了198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了电影学院,在张客的家中,拜访了老人家,那时,他已退休。这时,我才知道《上饶集中营》的导演张客即张金鉴,是我们黄庄镇人。?
张客于1921年在黄庄镇读小学,1929年考入北京艺文中学校,曹禺曾在此学校就读,此张客高一年级。1931年张客参加了天津鹦鹉剧社,在天津春和大剧院演出田汉创作的《颤栗》等独幕话剧。时谢添演主角,张客任导演。1935年底,张客用“张江”之名考取了上海戏剧电影表演研究所,亲听郑君里、陈鲤庭等人讲课。并参加了上海左翼剧联的活动,参加演出抗日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此后,参加了《大雷雨》、《青年进行曲》等剧演出。一次,赵丹看张客排戏,指着张客问郑君里这是谁,郑君里一时情急,说“这位客人是张……”张客顺嘴说“我叫张客”。此后,张客为纪念他与郑君里、赵丹的友谊,将错就错,正式将名改为“张客”。
多年来,张客与赵丹、郑君里等演出莎翁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等。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抗敌剧团”,在郭沫若的领导下,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之中。他先后创作和演出了《游击队的开始》、《武汉的春天》等抗日救亡戏剧。他创作和导演的《包得行》一剧,受到夏衍、田汉、欧阳予倩的称赞。1944年,张客到了昆明,先后导演了《日出》、《雷雨》等曹禺的多部戏剧。?
1947年张客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到上海昆仑影业公司任副导演,与蔡楚生、郑君里一起执导。解放后,他在上影任导演,导演了上影的第一部影片《农家乐》,接着与沙蒙同导了冯雪峰编剧的《上饶集中营》。1954年底张客被调到北京电影学院任导演系与表演系主任。此后,他又执导了《红叶题诗》等影片。1979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1980年随中国电影代表团到英国访问。?
张客一生热爱电影事业,并写了《论电影艺术的视觉性》等影视学术著作。
黄庄镇出的另一位著名电影、话剧导演是任荪。他原名蒋毓麒,曾用名余践,笔名大别鳌(即乳名),1913年11月11日生。荏荪的家庭是晚清时的官僚地主,外婆家是黄庄镇一带最大的商号股东兼地主。解放后,蒋家商号的房子成了小学校,我就在这里上的小学。这片清代建筑在文化 大革命中拆毁了,十分可惜。1929年,任荪考入北平大学商学院。后到东北奉天(今沈阳)经商,九一八事变后,任荪回到天津,在一私立英文专科学校学习英语,因与舅父政治观点不一致,他一气之下声明与家庭脱离关系。此后,他与青年会干事桂逢伯相识,参加了爱美剧社,从此他走上了戏剧表演艺术。1934年,他参加了中国旅行剧团,和白杨、姜明等一起演出了《茶花女》、《复活》、《雷雨》等戏剧。1935年一二九运动间,任荪随中旅剧社到南京、汉口、长沙等地演出。1937年八一三后,在汉口演出时,邓颖 超与田汉、郭沫若、洪深等常到中旅看演出。在阳翰笙支持下,经邓颖 超同意,任荪被介绍到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接着到了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翌年,荏 荪与欧阳山尊等被任命为抗大文工团艺术指导。尔后,随抗大总校转赴太行,任荪先后任抗大文工团副团长、团长,并加入了中国共 产 党。他率团配合抗战,自编自演了许多配合抗战的小型话剧、治报剧等。他执导了《保卫马德里》、《钦差大臣》、《雷雨》等戏剧。1941年获“党的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战士”奖章。?
1944年,任荪入延安鲁迅文学艺术学院深造。他导演了秧歌剧《夫妻识字》等。1945年他到了东北局宣传部东北文工团,不久任凯丰的秘书。
1949年,任荪到了哈尔滨亚麻纺织厂任厂长。1956年重返文艺岗位,调长春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正当他与沙蒙合导《党的女儿》时,他因家庭成份等问题被打成右 派,下放到农村。1961年“摘帽”后,在排京剧片《秦香莲》时,任副导演,1978年改正错划右 派,恢复了党藉。1986年,他导演《勿忘我》,被吉林省委任命他为吉林艺术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我和任荪没有见过面,但听说过。我的姨家表兄和他是没出五服的叔伯兄弟。他家的情况我小时也听了不少,他的堂兄蒋毓昆因是大财主,被绑票的“撕了票”,出殡时张学良还派了一队兵去保护,流水席摆了几天,连要饭的都给了孝袍子,送殡人上万。任家是黄庄一带的大财主,而实际上他早与家庭断绝了来往,虽然如此,反右和文 化大革命仍没放过他,使他当了近20年的右 派,一个艺术家最好的时光就这样断送了。?
在黄庄镇8华里远处有个小村叫貉子沽,一直属黄庄镇。孙俊然就于1937年2月29日出生在这里。我有个亲戚是这个村的,小时候我到过那里,村子不大。1949年黄庄镇大水淘天,庄稼颗粒无收,只上了4年半小学,年仅13岁的孙俊然只身闯关东。他打过铁,扛“半拉子活”,站过柜台,炸过麻花。1951年参加了地方工作,1956年入伍。凭着毅力,他于文 革前自修了大学文科、英语全部课程,历任了文书、干事、秘书、黑龙江省军区宣传处长、绥化军分区政委、沈阳军区副军级专职作家。他从1958年开始发表处女作,1962年被黑龙江省作协吸收为会员。1980年加入中国作协。1975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长长的乌拉银河》。这是描写鄂伦春族的长篇小说,接着又出版了描写赫哲族人民生活的作品。这两部作品,都填补了两个少数民族长篇小说的空白。接着,孙俊然连续出版了长篇小说《殇》、《窦尔敦外传》、《鸾凤奇冤》、《沙龙遗恨》、《教堂下的木屋》等多部小说,他成了一位“优质、高产”的军旅作家。孙俊然从一个只读4年半小学的流浪子成为一个作家,这成功的路上的艰辛只有他自己体会最深,谈到成功之谜,他说:“只有两点,一是珍惜和提高自己的存在价值,二是勤奋,此外再没有什么秘诀了。”比我大4岁的王振德1941年出生于黄庄镇,他是当今花鸟画泰斗孙其峰的弟子。他家和我家相距很近,他家临街房是“同仁堂”药铺,和我家是斜对门,王家在黄庄是大户,王振德的父亲王倬早年的书法风格接近潘龄皋,以“二王”为基础,用颜赵做骨,兼取苏米之体势,形成了自己的书风,而今旅顺博物馆收藏其作品。王倬与当时的书画名家安徽人萧谦中交谊很深。后来王振德在天津美院执教时,接的是李智超教授的中国画论课,李智超为萧谦中最好的学生,时任天津美院院长的孙其峰谓此为艺术上的缘缘轮回。
王振德小时即受到父亲在书法艺术上的教导,在天津上中学时,又深得美术老师惠夷之先生的厚爱,惠早年随靳石庵学画,是齐白石先生的再传弟子,因此,王振德在初中时就有幸见过齐白石、陈半丁、孙其峰、张其翼等人。王振德后考入北京师院,期间,他参加了李义昌先生指导下的美术组,李先生常带他们到叶浅予、胡佩衡、阿老、启功、曹嘉祺先生家中。毕业后,王振德被分配到天津一所中学任教。1977年底,孙其峰先生将他调入天津美院。王振德在教学的同时,还撰写了关于画论及国画研究的论文和教材,后来,他又到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大学研修美学理论,得到程十发、于希宁等人教诲。1991年,王振德任美术史论及其同课教学部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王振德的艺术成就,一是对书画艺术理论的研究,二是书画的创作。对其画的创作孙其峰谓其所画花鸟山水“意象古雅,笔墨精妙,气势开阔,韵致生动,诗文书画融为一体,富于书卷气息。其书法以‘二王’为基,颜赵为法,上溯宋元诸家,广涉碑简经贴,兼攻篆书与行书,故而点画蕴藉,结体别致,自成温雅敦厚之格调。”
而今,王振德在中国画学的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方面正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着。
PS:论坛屏蔽的词语太多,真烦人。 二、评剧在我国北方流传甚广,其发源地在京津唐地区,宝坻人不仅爱听评剧,而爱唱评剧。在我小的时候,几乎村村都有业余评剧团,我们小孩玩时,都用高梁杆扎成唱戏的“官帽子”,用青麻制成胡子,模仿戏剧人物。评剧乡土气息浓郁,加之唱腔优美,使我至今百看不厌。在宝坻这块土地上,孕育了一大批评剧名家,有“中国第一彩旦”赵丽蓉一家人,赵妈妈姐弟8人,二哥赵连喜、三姐赵艳蓉、四姐赵雅蓉都唱评剧,而且都是人民喜爱的演员。此外,象名花旦评剧演员李艳文,名小生孔广山、李福安、刘小楼、王育昆、杨振邦,名丑“乐不够”刘存德和马喜顺、王方、张来,艺名“金叶子”的名小生来凤仪,艺名“大香蕉”的名旦刘小香,艺名“滚地雷”的名小生刘成章,人呼“戏篓子”名彩旦兼丑的刘宝山,其弟名小旦刘宝玉,绰号“马大牙”名老生马学庸,其弟名青衣马学礼,艺名“歪脖红”的名老生马锁头,绰号“肚囊宽”(会戏多)的名丑李宝泉,艺名“露水珠”的名小旦王兆永,艺名“蝈蝈”的名花脸邓荣廷,绰号“大嘴巴子”名旦张金凤、艺名“小白菜”名旦李忠,艺名“小金红”的名小生张金红,人称“辛老五”的名老生辛俊岐其弟名丑“辛老六”辛俊德,莲花落艺人“海里蹦”徒弟名丑杜鸿宽,绰号“大观包”的名彩旦马云,马云之女名青衣马玉珍、女婿名小生赵贺明都唱评剧。艺名“瞎妈妈”名彩旦筱桂英,名小生王明楼,名旦张存海及其兄张存凯,绰号“黑泥鳅”的名彩旦杨兆忠,名旦牛怀,名花旦王荫亭,名彩旦蔡成恩、蔡铭恩,名老生谢怀,名小生杨茂生,艺名“大白薯”的名丑宋德广,名丑艺名“大木头”的刘春林,名小生杜文彬,艺名“筱少芳”的名旦党淑萍等等。前辈的著名评剧演员有壁月珠、盖五珠、董海瑞、赵莲玉、明月珠、爱春阳、王仙舫、王润航、刘金山、李保全等。据撰写《宝坻县志》的张宝年同志考查,新凤霞也是宝坻县人,小时被卖到天津,为此,他曾向新凤霞说明此事,新凤霞对此并没提出反对意见,她还写了《评剧的摇篮宝坻县》一文中写了她十几岁即在宝坻乡村演出情形,表达了她对宝坻县这块土地的深切眷恋。?
评剧分为西路和东路两种,西路评剧起源于宝坻,由当地莲花落并结合民歌和方言的特点,又吸收河北梆子音乐及“哈哈腔”等腔调而形成的一种声腔,当地称之“蹦蹦戏”,外地艺人称是“西路调”,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此唱腔改称为西路评剧。西路以“金叶子”来凤仪为代表,金叶子是宝坻县周良社人,其不仅扮相英俊,且嗓音天赋极佳,被时人誉为“金嗓子”,其唱声能传二里之外。东路评剧产生在昌黎、滦县、乐亭一带,唱腔以冀东的莲花落、乐亭大鼓、滦州皮影、唐山秧歌及地方小调为借鉴,初名“平腔梆子”,其代表人物为成兆才(滦南县人),成兆才能演唱能弹拉,能创作剧本,堪称评坛精英,一代宗师,其一生创作了近百个剧本,至今久演不衰的有《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宝坻人爱评剧入了迷。小时候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村里来了唱“蹦蹦戏”的,晚上“打通”(开台前打三通鼓),佟马喜的妈正在贴饽饽(红高梁面做的主食),她听到打通鼓响,慌得把饽饽贴到了门框上,怀里抱个枕头(误为孩子)就跑了出去。类似这样的故事,各乡各村都流传,可以说,凡宝坻县人,都是评戏迷。我现在保存最多的录音带、录相带也是评剧。“文 革”期间江青看中小靳庄,说那里样板戏唱得好,其实不只小靳庄,可以说村村都唱戏。正是这样一块土地,孕育出一大批著名的评剧演员。由于著名演员太多,我只把我最了解的做一介绍。
先说说赵丽蓉,我和赵妈妈可谓老熟人了。1984年,我看了《杨三姐告状》后,赵妈妈的演技把我折服了,我给她老人家写了封信。很快赵妈妈给我来了信,信中说她不会写字,信由别人代写的,她不是什么名家,只是普通的演员,并欢迎我这小老乡到她家做客。我在位于紫竹院附近一座高层住宅楼的三层赵妈妈家中见到了老人家。赵妈妈笑容满面地欢迎我这小老乡 到来。我说起《杨三姐告状》中的杨母演得太好了,而且这种老太太的形象我十分熟悉,我说她观察生活观察的细,演到家了。赵妈妈说演员要有悟性、灵性。再有还要看高人的演出。此后,我常去看赵妈妈,1999年春节晚会之后的第2天,我给她打电话,向她拜年,问候老人家,并说过两天去看她,没想到赵妈妈竟一病不起了。
赵妈妈是宝坻县黑狼口乡西庄人,距我们村黄庄镇30多里。黑狼口镇我入伍前去过几次,西庄离黑狼口镇 8里远,。据说前清年间,有一宝坻藉大臣犯了罪,他提出发配到黑狼口,皇上一想到了黑狼口里准没命,就御笔一批“同意”,这大臣就发配到黑狼口,结果回了家。这故事是赵妈妈讲的,赵妈妈于1938年出生于奉天(沈阳),乳名“老爱”,8岁的时候回到宝坻老家西庄上学,仅呆了一年多就随母亲到了上海,在芙蓉花的班子“复盛剧社”里唱戏,取小孩子的角色,赵妈妈虽然在宝坻家乡的时间不多,但她对家乡的感情很深,1985年她回到西庄老家时,还见到了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她对老师的那份亲热就别提了,这也是赵妈妈亲口对我讲的。
赵妈妈多次告诉我,当年,她看过好多高人演的戏,从中学到了不少好东西,像老白玉霜、等人的戏她都看过多次。京剧等剧种名家的戏她也看了不少,如高百岁、金少山等 。赵妈妈的老师叫马金贵,赵妈妈嗓子并不好,但适应性强,多高的弦也能上去,加上她悟性高,连算命先生和唱小曲的唱的调儿都能很好借鉴,所以,师傅们都夸她是块料——我和赵妈妈谈起《杨三姐告状》中杨母哭灵的唱腔时,我说一听就是宝坻农村老太太送殡时的哭腔。赵妈妈说她把这哭腔略改了一下,我说改得好极了。艺术就是要从生活中提炼汲取。赵妈妈演了一辈子戏,执著的追求了一辈子艺术,虽然丈夫打成了右 派,虽然她一生中遇到那么多波折,但她还是坚强地坚持下来了,她不仅艺术上成功,为人更是难得,观众都喜爱她,特别是宝坻县的乡亲们更喜爱她。1991年春节前夕,宝坻县组织了一次全国评剧名家演出盛会,共12个评剧团参加,赵妈妈等都参加了演出。赵妈妈对我说,她到街里买东西,前前后后都跟着一堆人,卖东西的都死活不要钱。那次,她“买”回了年画和花花绿绿的窗花,贴到家中,赵妈妈说她看到这些画就象到了家。
赵妈妈走了,但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宝坻人的骄傲。
在宝坻籍的评剧名家中最著名的有刘小楼、孔广山。
刘小楼1922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出生于宝坻县官庄,7岁随父学戏。后拜“滨庆社”的王庆寿和“德奎社”的赵双奎、赵庆奎为师。他9岁登台,十四、五岁时演二小生,十七八岁时演正小生。他与著名演员刘翠霞、芙蓉花配戏,1943年后与刘凤霞、小白玉霜、鲜灵霞、李莲芳、新翠霞、郭砚芳等人配戏,都演的珠联璧合。刘小楼成为名噪京、津、冀一带的“头牌”小生。
1950年后,刘小楼参加了哈尔滨市评剧团任副团长,后任团长,从此他与喜彩苓长期合作。刘小楼是个文武全才的小生,他的唱工独具特色,不仅高亢清脆刚劲,又潇洒深沉轻柔,在表演上,他不仅求戏曲小生行之大同,而且又严求本剧种小生表演之小异。刘小楼在他60年的舞台生涯中,扮演的许许多多人物都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将其所学,向青年一代无私传授,可谓桃李满天下。
孔广山的艺名刘小亭,宝坻县王补庄乡六各庄人,1924年4月16日生。他13岁拜刘宝山为师学艺,为此更名刘小亭,对外称父子关系,与刘小楼兄弟相称。刘小亭的戏路很宽,不仅学小生戏,师傅也要他学小花脸戏,武生戏。孔广山虽学文武小生,但对老生、小旦、丑、彩旦也颇为精通。他从艺50余年,先后同刘翠霞、芙蓉花、小白玉霜、鲜灵霞、新凤霞、新翠霞、郭砚芳、小玉芳、六岁红等名角配过戏。他唱腔基础扎实,技巧娴熟,所扮演的人物个个都光彩熠熠,令人叹服。他的嗓音条件并不好,但能扬长避短。新凤霞在1990年谈到孔广山时说:“宝坻县前辈老评剧演员刘宝山,带着两个演员一儿一徒,儿子刘小楼、徒弟刘小亭。那是三十年代末,在天津各评剧班唱戏。刘宝山肚瓤子很宽,无论小生、老生、三花脸、旦角戏他都能教,是个好老师。在天津南市中华戏院,我同刘小楼、刘小亭同台演戏。小楼嗓子好,扮相也好,脾气大,经常跟小亭发火。小亭嗓子不如小楼,但他会唱,能唱出感情。"新凤霞还说:"记得当时有一种说法,唱评剧的演员,如果在宝坻县演戏,农民观众不欢迎,他不算是毕业的评剧演员。小亭师兄特别重视这一点。他陪同我多次去宝坻县演出,又去各位老前辈家里拜访,请他们出来看戏。坐在老乡坑头上请教他们。有前辈老乡夸奖,也有不满意,说我们唱得不够味儿,小亭偷偷跟我说:’老人们提出什么意见,你都要当面同意接受,可不要使老人不高兴啊!’可见小亭师兄对家乡人非常尊重。"
1986年11月3日,这位人民喜爱的评剧演员在天津去世了。本来我已约好要拜访老人家,终因一时忙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据统计,解放后,在全国各地的评剧团中,几乎都有宝坻县籍的演员。宝坻是名符其实的评剧摇蓝。?
三、宝坻县在文艺界的名人可以说面面都有,在京剧界,有"一代武生泰斗"尚和玉,文学界有著名作家浩然,曲艺界有京东大鼓名家董湘昆,美术界有工艺美术家陈占贵,书法界有书法家王梦赓,音乐界有著名板胡演奏家袁野,电影界有著名演员里坡等。
先说说尚和玉。尚和玉1872年生于宝坻大套村人。其名璧和玉乃其字。在京剧武生表演中,尚和玉与杨小楼是继俞菊笙、黄山月之后,倍受人们崇尚的派,堪称泰斗。
尚和玉因家境十分困难,7岁时被玉田县九和春梆子科班招走,此后,学习武生8年。17岁起唱“野台戏”,主要在京东8县,由于其功夫深,被誉为“活赵云”。时北京城中戏剧名家荟萃,尚和玉便到了京城,进了“玉成班”,班主田际云(艺名响九霄)要他应工演武花脸重头戏《收胜关》,尚和玉一时语塞,一怒之下,离开北京去跑"帘外"。经三年苦练后重返京城,再进“玉成班”,演《收胜关》一炮打响,轰动京城。经田际云引荐,尚和玉拜了当时的京剧三大流派之一俞菊笙为师。尚和玉不负师门众望,苦心磋磨,艺事大进,不仅成为俞派传,后来还与杨小楼一起光大俞派,并发展成杨、尚两派。庚子事变后,尚和玉在上海与周信芳同台演出,不久即红遍上海。1926年,尚和玉应梅兰芳之邀,参加了梅剧团,独挑大梁梅兰芳、萧长华等长期配戏。1939年北京梨园公会立匾时,在净行(花脸)顾问栏中,第一名即为尚和玉,第二名是翁偶虹,其次才为金少山、郝寿臣、候喜瑞。尚和玉在著名的“富连成”科班连任了两个班的顾问。从清末到建国后50多年中,与尚和玉合作的已有余叔岩、言菊朋、马连良、刘喜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侯喜瑞、奚啸伯等红极一时的演员。
尚和玉还是一位戏剧教育家,追随其者甚众,尚亦好提携。他先后培养了许多京剧人才。解放后,尚和玉在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学生中较著名的有浩亮,田中玉等。在中国戏曲学校典礼之际,周 恩来总理关切地对尚和玉说:“你年纪大了,还在为培养下一代做贡献,真感谢你呀。”
再说浩然。我同浩然老师相识于1972年冬。当时,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举办了一期文学创作学习班,我参加了学习班。学习班上请了浩然老师讲课。吃饭时,浩然老师大概从我口音上听出乡音,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宝坻县,他笑着说:“咱们是老乡,我家是宝坻县单庄子。”
“宝坻老乡”几个字把我和浩然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此后,我得知浩然老师姓梁,原名梁金广,1932年农历二月十九日生,他只上过4年小学,是喊着“共产 党万岁“、“毛主 席万岁”而走上了作家之路的。他在10多岁时即父母双亡,靠乡亲们拉扯大。1946年,13岁的浩然当了儿童团团长,17岁时调到区里工作,这后,又调到县里,先后做了8年的村、区、县干部。1954年6月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61年调到《红旗》杂志当编辑。1964年调到北京市文联,成为专职作家。浩然老师凭着他那刻苦好学的精神,深厚的生活基础,对共产 党和人民的热爱,先后写下了《喜鹊登枝》、《一匹瘦红马》、等短篇小说。从1962年到1964年,他写下了120万字的长篇小说《艳阳天》,成功地塑造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领头人萧长春的形象。接着,又完成了多卷本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第一、第二卷。应该说《艳阳天》全书洋溢着作者的朴素真挚的感情和浑厚的生活气息,也标志着浩然老师的文字创作进入成熟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用今天的眼光审视,这部书也是一部“宏扬主旋律”的好书。至于《金光大道》一书,在当时哪个“气候”下,“高、大、全”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若说教训,用浩然老师的话说,就“应该什么都不写”。可他又是个勤奋的作家,是共 产党培养的作家,他又不能不写。但是有一点他很明白,就是“不当官”。1974年,正是“举头望文坛,南北一浩然”的时候,我去他在北京月坛的家中看他。他对我讲:“官是无论如何不能当的,高处不胜寒啊。”他又讲到中央有关部门要他随于会咏到日本访问,浩然没去。浩然对我说:“日本人只认作家不认官,我去了,日本人对我热情了,不就‘震’了于会咏的‘主’嘛!”我与浩然老师相处这么多年,这两点我记得最清楚,他确实是辞了官的。当时汪青打算要他出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他死活不干。“四人邦”粉碎后,当时各报刊批判他、骂他的文章铺天盖地而来,但我了解浩然老师,我认为他不是趋炎附势的人,是正直的。那时,谁也不登他家门,谁也不理他,甚至有的人还“踩咕”他。他血压升高,痛苦不堪。我去看他时,他说:“我兢兢业业,实心实意地跟着党走,党犯了路线错误,我怎么知道?”那时候,我利用自己在北京军区宣传部掌握着全国各地报刊的有利条件,把批判浩然老师的所有文章,都剪下送给了他(此后这些文章成了珍贵的资料,浩然老师把这些批判文章编辑成集出版了),浩然老师对此很感动,他说:“谢谢你,小刘”。我说:“浩然老师,我从你身上学到很多东西,也悟到很多东西,知道怎么做人。”
由于浩然老师不当“四人帮”的官,不追名求利,党和人民谅解了他,他经过所思,又重新振作,他给自己写下16字的座右铭:“甘于寂寞,安于贫困;深入农村,埋头苦写”。1980年,他在《新苑》上发表了中篇小说《浮云》。而否,经过三载寒暑,写下了反映京东农村改革内容的长篇小说《苍生》,作品发表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1989年,河北电视台将《苍生》拍成了电视剧,赵丽蓉出演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赵丽蓉对我说:“浩然的书就是给我写的。”我说:“您那,把别人的戏都夺走了。”
《苍生》播出后,我看着虽然过“瘾”(主要看赵老师的戏),但对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和导演不满,音乐作者应以京东的评剧、皮影、京东大鼓等曲调为主旋律,可惜作者一点没引用。而导演也没设计几个演唱评剧或皮影戏的场面,实是憾事。1990年,长篇小说《苍生》被评为大众文学特等奖,李瑞 环、王 震、薄 一波、贺敬之在人民大会堂为浩然颁奖。
1987年,浩然被北京市双文明先进村通县王甫上营村聘为名誉村长,三河县段甲岭镇名誉镇长,三河县政协名誉主席。1990年6月,浩然担任了三河县文联主席。在建党60周年之际,北京市委授予浩然“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1996年1月29日,廊坊市委授予浩然“繁荣廊坊文艺特别荣誉奖”,同年5月9日,中共三河市委、市政府授予浩然“三河文艺绿化特别荣誉奖”。这期间,浩然被任命为《东方少年》杂志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大众文学学会副主席。
再说里坡。眼下40岁往上的人,提起电影《回民支队》的马本斋、《林海雪原》的傻大个子,无不赞誉里坡成功的塑造了这些人物形象。
里坡原名李庆章,1928年农历六月十四日出生于宝坻县大口屯镇镇北村。大口屯镇是回民聚集之地,这为里坡后来塑造马本斋,打下了一定的生活基础。里坡天资聪颖,在镇里上小学时就和同学一起说相声,演出节目。1943年,他在北京竟存中学读初中期间,参加了业余团体古城剧社的演出。后因家庭生活困难缀学在北京石景山炼铁厂当了雇员,后又回到家乡推着拱车子(独轮车的一种)卖羊肉。1945年7月,他考入了“寒声”剧社。同年在张家口演出时,参加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挺进剧社”。此后,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他随部队演出了许多话剧、歌剧。如杜烽写的《李国瑞》等。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随67军文工团入朝参战,在硝烟炮火中演出。1953年,他参加了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土地》成功地塑造了谢成刚这个角色。1954年调入总政文工团活剧团。期间,参加了《探亲记》、《英雄虎胆》、《渡江探险》、《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演出。1958年,八一电影片厂拍摄《回民支队》,里坡塑造的马本斋的高大形象,使他的名字也随着马本斋的大名而震动了全国。1959年,他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这一年,他在《英雄岛》、《林海雪原》、《十二次》、《海鹰》4部电影中饰了角色,所饰角色,均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后,他又参加《红日》、《英雄坦克手》、《草原雄鹰》等影片的拍摄,又成功的塑造了团长刘胜、坦克团长、畜牧场场长人物形象。
文化大 革命后,里坡一面演出,一面担任导演。他不仅在《铁甲OO八》、《猎字99》等影片中饰我军高级干部,还执导了《南海风云》、《风雨下钟山》等影片和多部电视剧。1995年,宝坻县广播电视局组织拍摄《京都宝坻人》节目时,拍摄了里坡的专题。这时,我得知他有了病,不再参加演出和执导了,深为遗憾,盼里坡老师早日康复。
大口屯镇还出了一位演员,就是在影片《闪闪的红星》中饰演春伢子的刘继忠。刘继忠1960年6月13日生。父亲是个工人,他7岁进北京灯市口小学读书,是学校中的文艺骨干。1972年下半年八一厂在拍摄《闪闪的红星》影片挑选小演员时,他朗诵课文《囚歌》时,被导演王革选中。刘继忠饰演的春伢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74年10月他穿上了军装,进入了八一厂的演员剧团。此后,他一面读书,一面参加电影拍摄,先后在《黄河少年》、《井冈山》、《反击》、《渔岛怒涛》、《今夜星光灿烂》、《解放石家庄》等影片中饰演角色。他演出认真,善于思考,勤于总结,所饰角色真实感人。如今,当年的春伢子不仅是一位好演员,还成为一位好导演,他已在多部电视剧中执导。里坡高兴地说:“我们大口屯镇在影视界后继有人了。”
著名板胡演奏家、作曲家袁野是里坡的好朋友,也是我的好朋友。他曾任武警部队文工团团长。袁野原名袁天祯,后改袁野,笔名原野。1936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宝坻县城关镇。其父袁锡臣,在宝坻南街开了一个字号“福天成”的杂货铺。为招揽生意,其父买了一台留声机,袁野小时候最爱听唱。这台留声机,开启了他那音乐的天赋。袁野还爱看戏,听算命先生的唱。1949年,袁野到京郊读书,他喜得了一把二胡,此后,几乎每天二胡不离手,1950年夏他入中学时,恰好学校有一个小乐队,袁野就成了其中一员。乐队组织者是一位姓魏的音乐老师,二胡拉得好,他对袁野帮助很大。不久,部队文工团的一位领导看中了他,袁野入伍了,进入了部队文艺团体。从此,他在演奏、作曲的道路上,迈开了大步。
袁野入伍后,不仅掌握了各种胡琴的性能,还学会了两种西洋乐器。从1955年起,他专攻板胡演奏。不久,他在首都的剧场演出了难度较大的板胡独奏《对花》,掀开了他对板胡艺术辛勤探索的一页。
为探索板胡演奏这门艺术,袁野到过河南豫剧院,向常香玉的琴师学过豫剧板胡;到过河北梆子剧院向琴师学河北梆子板胡。到过陕西、山西等地梆子剧院,向琴师们学习。袁野博采众长、悟其中之真谤,逐渐形成了自己演奏的风格。
从1958年起,袁野与张长城合作创作了《红军哥哥回来了》,这曲子立即传遍全国,被收入了《中外名曲欣赏》集,接着又创作了《山东小曲》、《秦川年丰》、《快乐的战士》、《山乡节日》、《春满田间》、《牧乡》等许多充满乡土风味,生活气息浓郁的作品,深受听众欢迎。在演奏中,他和张长城首创了板胡二重奏《对口令》等。这需高超的演奏技巧,袁野与张长城2人在音色、力度、强弱的处理和控制上配合默契,达到浑然一体的程度。袁野为拓宽演奏路子,针对双千斤板胡,创作了《百灵》、《泉乡》等一批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部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录音或录象,有些出版了唱片、录音带或曲谱。
从1958年起,袁野先后在中国青年艺术团、中国艺术团、中国民族歌舞团、中国民族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武警部队歌舞团工作,先后访问了前苏联、蒙古、朝鲜、瑞典、挪威、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他通过板胡的演奏,把中华民族的艺术,介绍给了世界各国人民。著名书法家于邦贤为他书写了“中原丝竹雅,沃野杏花红”的条幅,对他的板胡演奏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我正写这篇文字之际,袁野打来电话,说他要到香港举办个人演奏音乐会,我祝愿他成功。
再说董湘昆。董湘昆是京东大鼓的泰斗,我和他的侄子是战友。从他侄子口中,我了解到许多董湘昆的情况。
京东大鼓产生于北京东八县的农村,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语言音调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板腔体鼓曲。上世纪初,京东大鼓传入天津,由刘文彬等人的演唱,使京东大鼓以浓重的乡土气息博得了天津广大听众特别是中下层市民的喜爱。刘文彬老先生也逐渐成为30年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京东大鼓演员。刘文彬,1911年出生于宝坻县尔王庄乡黄花淀村,原名刘存有,1966年去世。
董湘昆是宝坻县方家庄乡何庄子村人,1927年生,12岁时,由于家里人口多,实在无法生活,到了天津,在一个宝坻人开的印刷局学徒。这家内掌柜的也是宝坻人,爱听京东大鼓,几乎天天收听电台播的刘文彬演唱的京东大鼓。《施公案》、《刘公案》等,一来二去,董湘昆也会唱了。他还经常到天津,“三不管”的地方听相声、坠子等,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天津解放后成立基层工会,董湘昆参加了基层工会文工团,演出河南坠子、大鼓书等节目。从1953年起,就专门唱京东大鼓了。这时,刘文彬发现了湘昆,遂收董为徒弟,在天津市一家饭庄,拜师照拍。刘文彬的儿子刘少彬也唱京东大鼓,并弹弦子,常为董湘昆伴奏。董湘昆师承刘文彬,但不拘于师傅的唱法,他在师傅演唱的基础上,对京东大鼓的唱腔唱法做了规整,使这曲种更加完整,更受广大群众喜爱。
董湘昆是个工人,他的演出始终是业余。多年来,他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创作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如《治安模范孙桂珍》、《邱少云》、《雷锋在列车上》、《白雪红心》、《娶女婿》等一大批段子。一次,他在蓟县表演反映焦裕禄内容的《白雪红心》时,台下好多人都哭了。
多年来,董湘昆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不管是雨雪还风霜,他从不误场。他常常骑着自行车驮着乐器去参加演出。改革开放后,他还给自己定下规矩,不通过组织的组团不参加,来路不明的钱不收,不健康的节目不演。
为普及京东大鼓,他多次在天津市举办京东大鼓学习班,亲自授课,他不仅分文不取报酬,还毫无保留地把艺技传给学员。一些学员从外省市来,生活上有了困难,他倾囊相助。董湘昆还收了几个外籍徒弟,其中一个美籍的叫傅希孟的徒弟,向他学了京东大鼓后,在美国为华人演唱《大西厢》等,深受当地华人欢迎。在董湘昆的多年努力下,使刘文彬先生创始的京东大鼓,传遍了华北、东北以至远隔重洋的美国等地。如今,董湘昆已年过7旬,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多培养徒弟,并希望徒弟们能超过自己,把京东大鼓这门艺术曲种弘扬发展。
董湘昆不仅是个好演员,更是个好工人。多年来,他多次被评为“五好职工”、《先进生产者》,被选为天津市政协委员。1982年5月,天津市文化局、市总工会联名授予他“工人业余曲艺家”的称号,并受到全国总工会第10次代表大会的表彰。?
文章写到这里,还有许多宝坻籍的文艺界的名家需介绍,但笔者想读者读到此,对名人荟萃的宝坻也会有一定的了解了。 1988年,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为宝坻县题写了“人杰地灵”几个字。先生之语不差矣。愿我的家乡宝坻,世世代代要人杰地灵,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使宝坻成为宝地! 这些都是宝坻的名人。宝坻是一块宝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