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年糕(徐洪志)
春节吃年糕,是我国大江南北共有的食俗。年糕,亦作粘糕,隐喻“年高”(长寿)、“年年高”(生活年年提高),有吉祥、祝福之意,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人诗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明代才子唐寅也有诗云:“题糕射粽说奇才,馈食春朝笑口开。记否堆盘枣梨蓼,年年吉语惯听来。”关于春节吃年糕的来历,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在远古时期有一种怪兽称为“年”,一年四季都生活在深山老林里,饿了就捕捉其他兽类充饥。可到了严冬季节,兽类大多都躲藏起来休眼了。“年”饿得不得已时,就下山伤害百姓,攫夺人充当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个聪明的部落称“高氏族”,每到严冬,预计怪兽快要下山觅食时,事先用粮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条条,揿成一块块地放在门外,人们躲在家里。“年”来到后找不到人吃,饥不择食,便用人们制作的粮食条块充腹,吃饱后再回到山上去。人们看怪兽走了,都纷纷走出家门相互祝贺,庆幸躲过了“年”的一关,平平安安,又能春耕作准备了。这样年复一年,这种避兽害的方法传了下来。因为粮食条块是高氏所制,目的为了喂“年”度关,于就把“年”与“高”联在一起,称作为年糕(谐音)了。
另一传说是,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帮助阖闾夺了吴国王位,并帮助他整年经武、强盛国势,但后来阖闾志得意满,命令伍子胥筑“阖闾大城”以显示他的功德。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席间群臣纵情酒乐,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见此情景,国相伍子胥深感忧虑。他叫来贴身随从,嘱咐道:“满朝文武如今都以为高墙可保吴国太平。城墙固然可以抵挡敌兵,但里边的人要想出去也会同样受制。如果敌人围而不打,吴国岂不是作茧自缚?忘乎所以,必至祸乱。倘若我有不测,吴国受困,粮草不济,你可去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取粮。”随从以为伍子胥酒喝多了,并未当真。
没过多久,吴王阖闾驾崩,夫差继承王位,听信谗言,伍子胥力谏吴王拒绝越国越王勾践的求和,遭到嫌弃并被赐死。伍子胥自刎后,越王勾践便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姑苏城团团围住,吴军困守城中,炊断粮绝,街巷内妇孺哭声惨不忍闻。这时那位随从记起伍子胥从前的嘱咐,便急忙召集邻里一起来到相门外掘地取粮,当挖到城墙下三尺深时,才发现城砖是用糯米粉做的。顿时人们激动万分,朝着城墙下跪,拜谢伍子胥。这些糯米粉救了全城老百姓。于是在伍子胥的家人主持下,分给城内饥民,大家暂时度过了饥荒。苏州人敬仰伍子胥的爱国忧民的精神,此后,每到寒冬腊月,就准备年糕,一来表示对伍子胥的怀念,二来可供在送旧迎新的春节与亲朋好友分享。
春节食年糕之俗,最早见于明朝刘侗写的《帝京景物略》,说当时北京每至“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高。”还作祭神祭祖供奉之物。清顺禄的《清嘉录》说:“黍粉和糖为糕,曰‘年糕’有黄白之别,俱以备年夜祀神,岁朝供先,及馈贻亲朋之需。”徐珂的《清稗类钞》称:“年糕,糯米而成,本为馈岁之品,至清光绪、宣统时,则以为普遍之点心,常年有之。”而至今日,年糕仍以春节为盛。
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百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年糕在天津同样是春节的传统风味小吃。传说是南宋建炎年间,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为抗击金兵入侵,在击鼓督兵上阵之前,以糯米做糕犒赏将士。虽其说各异,但也表明年糕在天津也由来久矣。天津年糕分黄白二色,象征金银,寓意财源茂盛。所以前人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做法是将糯米粉(白色)或黍米粉(黄色)用温水和好,小枣洗净放入锅内煮开,捞出后拌进和好的面里,放在蒸锅里蒸。蒸熟后,有的还要趁热在年糕表面上撒些青红丝、碎蜜饯果料。在农村,则多用黍米(又称黄米)粉加小枣、爬豆制成。每到旧历年底,家家都要蒸上十来锅。出锅后晾凉,切成条放到屋外,待结冰后放入大缸内,来年正月早晚饭腾热上桌,红黄相间,香甜柔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