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4 14:00:38

清东陵

在那些或热闹繁哗、或孤寂荒凉的大殿、碑亭之间穿行,

  脚下踩踏过的、眼前看到的、耳边掠过的、手指抚摸过的...

    一切都是那么的近,又似乎那么的远...

    在短短的几个小时的时间里,穿越近300年的历史,真像在时间隧道中。

  看历史留下的色彩:

    红墙、黄顶、绿瓦、青砖、白色的石刻、灰色的窗、黑色的...够丰富

    看历史留下的种种痕迹:

      倒掉的碑楼、碎裂的碑石、模糊了的刻字、斑驳的墙壁、褪色的房瓦、高突不平的路砖基石...

      当然还有飞檐、斗拱、华丽精美的、富丽堂皇的、美轮美奂的...

  看到的这一切一切,都静默着,仿佛是凝固的无语的表情。

  它们见证了帝王们的生于死,沉淀在这里,述说着那曾经辉煌的历史,那曾经腐朽的朝代。就像一位老人,默默的指引着我们去了解那辉煌背后的衰亡。

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4 14:25:07

明天继续发片

就此封爱 发表于 2010-10-14 15:28:11

为什么孝庄文皇后死后没有埋在东陵里面呢。

铁马金戈 发表于 2010-10-14 16:03:45

回 2楼(秋天de风) 的帖子

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75岁高寿时去世,她为大清王朝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后代子孙们的尊敬和爱戴。令人不解的是孝庄死后并未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的昭陵,也没进清皇陵,而是葬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这几乎成为千古之谜。
       野史里说,因为孝庄皇后下嫁给多尔衮,已不是皇太极的皇后了,所以她没有资格入葬昭陵,也无颜与皇太极合葬。这种说法应该是没什么根据的,因为清廷官书从来没有孝庄皇后下嫁多尔衮的记载,康熙帝以后各帝始终承认她是太宗皇帝的皇后。
       未与皇太极合葬,史料有这样一段记载。孝庄皇后生前就为自己葬地之事早有考虑,她曾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嘱你: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别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们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康熙皇帝一向孝顺祖母,孝庄皇后死后,康熙帝遵照遗嘱,将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东陵附近。
      至于为什么孝庄又被葬在了清东陵大红门东侧风水墙外,而不是在皇陵内呢?史料分析真正的原因是:
      第一:顺治的孝陵处于陵区内至高无上的位置,而孝庄则是顺治的生母,将她葬在陵区内任何地方,位置都低于孝陵,这就与她的辈分不相称。
      第二:孝庄虽葬在遵化清东陵,但与远在沈阳的皇太极的昭陵仍是一个体系。孝庄皇后的陵名叫昭西陵,因此看,与清东陵是两个不同体系,不能混只能葬在东陵区外,以示区分。
      第三: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最高辈分的墓主人的陵寝开始。孝庄皇后在清东陵所有内葬人中辈分最高,所以谒陵时,每次都必先从孝庄皇后的昭西陵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将昭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
      第四:清代,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皆走左右门。把昭陵建在大红门左侧,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她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大红门左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大红门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所以从地理环境上看,也应该将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侧。
      从以上几点看,将孝庄皇后葬在东陵陵区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原因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淡蓝色的云 发表于 2010-10-14 16:15:12

回 3楼(铁马金戈) 的帖子

说的不错

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4 16:48:30

回 2楼(秋天de风) 的帖子

孝庄陵叫昭西陵,他不属于东陵。昭陵是关外三陵之一。而昭西陵是关外昭陵的一部分。因此他没有在东陵的风水墙以内,说明他和东陵不是一回。昭西陵也就是孝庄陵是雍正皇帝建的。孝庄死于康熙27年(大概是记不太清了)在暂安殿安放了37年 于雍正3年冬下葬昭西陵。

远大 发表于 2010-10-14 20:20:49

继续发吧,很想接着看!!!

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5 08:28:52

继续发片

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5 08:45:40

继续发片。

本拉登 发表于 2010-10-15 08:55:36

还有偏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清东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