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户外我的梦,2011年3月最美乡村婺源之行!
最美乡村,江西婺源,我的油菜花情节! 月亮湾 李坑 你真的去了??????????????、、、、、、表示羡慕我的婺源我的梦
最初想去婺源,已经是两三年之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朋友给我介绍说三月的婺源就是人间仙境,徽派建筑、油菜花海,还有那小桥流水的人家!毒的我向往不已!最近这两年每年三月都要去上海,总想顺路去婺源,可每次都是阴差阳错的擦肩而过。终于在今年的三月鼓起勇气,关掉手机!向着我梦境中的婺源飞奔而去!3月18号从宝坻出发,到北京和绿野网的驴友们会合,出发前往江西婺源。我们乘坐的是卧铺大巴车!奔驰牌的!司机师傅说这是中国第一辆奔驰卧铺大巴,呵呵,第一辆啊!你能想象得到这车有多老吗?最快时速也就是九十迈。饿滴个神啊!18号晚上八点从积水潭出发,一路南下,进入安徽境界后开始在蒙蒙细雨中行驶。19号下午五点才到婺源的晓起!我们整整做了21个小时的车啊!幸好是卧铺车,还能躺着睡大觉,要不然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下了车,迎接我们的是阴沉的天空和牛毛班的细雨!吃饭喝酒入住宾馆,腐败吧!!梅雨季节的婺源那叫一个潮湿啊!我哥们刚到宾馆就把袜子洗了,结果直到22号离开婺源那袜子也没干!!
20号,早上六点起床,开始行程。先去灵岩洞,个人感觉没什么意思,想看溶洞就去贵州了,干嘛跑婺源啊。灵岩洞之后去大鄣山卧龙谷,这里的景色很一般,感觉没什么价值。下午,终于到了有油菜花的地方,百柱宗祠,这里的徽派建筑和油菜花都非常的漂亮。百柱宗祠建造于康熙年间的百柱宗祠,座落在婺源古坦乡黄村,百柱宗祠,实为九十九根主柱,是设计者想造个深藏民间的“金銮殿”,还是构造艺术上的巧合不得而知,总之为了避讳,建筑者干脆称之为“百柱宗祠”了。然后又去了彩虹桥,这里的油菜花开的比较漂亮。和我想象的梦境一样的美。彩虹桥还是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拍摄基地,“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彩虹桥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廊桥,建于南宋(1137年)规模最大——全长一百四十米,保存最完整,设计最科学的一座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婺源上千年隶属古徽州,她的文化、建筑、民俗、菜系等都属徽州范畴。从古村落看,西递、宏村已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成为皖南古村落的代表。婺源的任何村落,山水、田园难以代表自己的特点,而彩虹桥在整个徽州,乃至中国仅此一桥,她是徽州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婺源的象征,是婺源标志性的建筑。彩虹桥的桥面部分是木质,不可能永久保存,它面临自然腐化。先辈们考虑到将来的维修,所以整座桥没有雕梁画栋,做工都显得粗糙、不清细。用随时可请的普通木工来建造,只要做到厚重、结实、耐用就行。因此,八百多年来。历代都有维修,充分体现了越简单实用的工艺,越容易传承与延续的哲学思想。彩虹桥的木质部分是古人围绕后人易于维修而设计的。接下来就是很具有皖南风光特色的思溪延村了,思溪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落背山面水,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的自然风光之中,房屋群落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山水互为点缀,如诗如画,意境神美。村口明代“通济桥”和“如来佛柱”,是古时村落水口组合建筑的孑遗;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充分体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清代“银库”屋,当世现已少见;“敬序堂”花厅,一派古色古香,为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理想之地;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9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组成的“百寿图”,堪称“木雕精品”。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选择这里拍摄电视连续剧《聊斋》。村里有一口井,聊斋故事讲的就是从井里上来个狐狸精,然后和书生相爱的故事!我弱弱的在井边停留了一小会,总想看看有没有狐狸精会出来。哈哈哈!延村位于婺源中部思口镇西南侧,邻近婺清线,离县城仅13公里,交通便捷。村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现存有明代私塾和清代“馀庆堂”、“聪听堂”、“笃经堂”等民居56幢,多为明清时徽商晚年归隐所建。房屋风火山墙、青瓦坡顶;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门罩翘角飞檐,门枋砖雕别致;内分前厅、后堂、厨房等,前后均有浅天井;堂屋内三间两厢、方柱石础、格扇门窗、青石板铺地。屋内梁枋、雀替、护净、门窗等处龙凤麒麟、松鹤柏鹿、水榭楼台、人物戏文、飞禽走兽、兰草花卉等图案的寓意深刻,不仅显示出精湛的工艺,而且蕴藏古文化的神韵,令人赞叹不已。一天走了好多地方,幸好卧铺大巴车全程跟随,要不然非累死不可。回到宾馆,继续喝酒腐败!
21号,还是早上六点起床,早餐后先游文公山。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主峰海拔315米。因山腰葬有朱熹(文公)祖墓,故名文公山。山上林木葱翠,周边是十万亩阔叶林海,森林覆盖率达95%,林内有野生动物金猫、鹿、锦鸡等。朱熹的祖墓坐西北朝东南,以石块垒砌墓周有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春,朱熹首次回故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寓意“二十四孝”,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现存16棵。其中最高的38.7米,有“江南南杉王群”之誉。其他景观有积庆亭、古驿道、义积桥、仿竹亭等。婺源是朱熹的故里,不游文公山,不算到婺源。之后就是小桥流水的李坑了。李坑是一个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县城12公里。李坑自古文风鼎盛、人才辈出。自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村里的文人留下传世著作达29部,南宋年间出了一位武状元,名叫李知诚。村落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村中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更有两涧清流、柳碣飞琼、双桥叠锁、焦泉浸月、道院钟鸣、仙桥毓秀等景点在其中,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是婺源精品线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游过李坑,我们前往汪口。汪口由宋朝议大夫(正三品)俞杲于大观年间始建,距今有1100余年历史。因这前碧水汪,故名“汪口”。始迁者为期后裔如水绵长,又名“永川”。汪口位于婺源县东江湾镇压的西部,离县城紫阳镇23公里。向西至瓷都景德镇84公里。往南至国家风景名胜区三清山58公里。向东到皖黄山101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历史上被儿为“千烟之地”的汪口,如今仍有500来户,1700多人口,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住房,仍保留明清时代的特色和风格。古村廓处于丘陵地带,村周青山环抱、绿水依流。有诗云:“鸟语鸡鸣传境外,水光山色入阁中”,景色十分宜人。汪口自宋清代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中:有进士5人,举人2人,大夫7人,七品官以上之文武官员36人,学士10人,著作33卷。故有“书乡”之称。汪口古为徽州府城陆路经婺源至江西饶州的必经之地,又系婺源县城连通东北乡水路,货运到乐平、鄱阳、九江等处之码头。明清时期,这里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景象繁华。虽经千载沧桑,但留下的历史遗迹诸多。汪口过后,就是江湾了,我感觉江湾商业气息太浓又缺少自然风光,只是因为是伟人故里而已。江湾,伟人故里、千年古村,始建于隋末唐初,最初有滕、叶、鲍、戴等姓人家在江湾河湾处聚居,始称“云湾”。北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萧江第八世祖江敌始迁江湾,子孙逐渐繁衍成巨族,后改称江湾。自唐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为婺源东大门。这里山水环绕、风光旖旎、文风鼎盛、群贤辈出,孕育了明代隆庆年间户部侍郎江一麟,明代工部主事江宏晚,明代朝廷太医江一道,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江永,清代户部主事江桂高,清末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等一大批学士名流,村人著述多达88种,任七品以上仕宦者25人,是当之无愧的婺源“书乡”代表。村中至今还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滕家老屋等一大批徽派古建筑和江永纪念、南关亭、东和门、徒戎桥、水坝井等景点,古村古风古韵,极具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回到宾馆后,继续腐败喝大酒,因为这是我们在婺源的最后一个晚上,好多朋友都来参加我们的散伙饭!!!席间一通感慨,晕乎乎飘飘然!大醉而睡!
22号,离开婺源的日子,游览庆源—江岭,领略梯田风光,这就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人都说最美乡村婺源从江岭开始!江岭梯田风光,在海拔千米的高山上;梯田如链似带,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壮丽雄奇;水面映着蓝天和古树;梯田下面,山窝里藏着一小撮粉墙黛瓦分外温柔可亲。这是婺源田园风光的代表。从江岭开始,公路始终在山间盘旋,从江岭向下看,只见层层梯田,曲折的线条,山谷盆地中的小河,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围绕着青山,构成了一副极美的婺源农村风光画卷。作为“中国最美乡村”中田园风光的代表作“江岭风光”不仅是世界级摄影基地,更由于古树、河流、梯田、农舍、农作物合理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天人合一”在这里得以完美展示。尤其是山顶人家成了江岭风光的大背景,远眺白墙黛瓦掩在黄花绿树间,阵阵云雾飘来,恍若天上人间。庆源:建于唐广德年间,现保存明清民居百余幢,因粉墙均以三六九规格的青砖砌筑,故有屋塌砖在,祖业永存之说。村基布局呈双身船体形,全长1公里,两岸往来,有16座石板桥相通。村内街道、小巷皆为石块铺成,每隔四五十步,有对衬的双阶下到溪畔;村外有明代拱桥三座,一桥上建有社公庙,高低两层。水口处,数石突兀,大小如人之二三倍:旁有古松二,一松树能长出松柏两种叶子。村内多果树,梨、枣各达200余株;另有银杏一株依溪畔挺立,树龄迄今1200多年,高28米、胸径2.04米。远望庆源村,银杏树如鼓风而扬的船帆。上午十一点,我们开始返程!在婺源的这几天,我最奢侈的期望就是给一个晴天,结果未能如愿!遗憾啊。卧铺大巴一路疾驰,到了黄山服务区时终于看到太阳了!掐指算来,18号从北京出发后,我已经四天没见过太阳了。有阳光的日子真是美好啊。带着这份美好,我的婺源之行也画上了一个句号。我的第一次婺源之行,烟正蒙蒙,雨正蒙蒙!婺源,我还会再回来的,我要为我们的下次相见祈祷一个晴天! 梦的起点 遍地黄花! 继续发图 最后一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