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一章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之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过去的教学模式不象现在一样,过去讲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一般跟着老师走,甚至住在老师家,通过老师的一言一行,学习老师的内在的为人处事之道。老师通过观察学生的的一言一行,发现错误认识,及时纠正。传道于无形生活中,例如:我们知道的《论语》,实际上是孔老夫子与弟子们平时在生活中的对话,而孔老夫子按照一定规律整理出来的。而我们通过孔老夫子及弟子的言行,进而体会到其中的道理,学成其业,自解其惑。
这部《孝经》是孔老夫子对曾子说的,为什么孔子不对其他弟子而对曾子讲,因为曾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孝之人,而且对孔子提倡的“道”身体力行。如《论语》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而且曾子修养学识极高。《四书》之一的《大学》就是曾子写的,不但如此,曾子还把孔子的“道”传承下去。曾子还是子思的老师。子思著有《中庸》。
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是前代的贤王,“至”是最的意思,“至德”是最好的德,而不是一般的德,“要道”是极其重要简便的规律。整句话的意思是,曾子啊!先代的贤王有一种经久不衰的德,简便而重要的道,最好的德行,以此能理顺天下,老百姓按此理做,彼此之间相互和睦,无论上级还是下级之间都没有抱怨,你知道吗?
曾子一听,马上离开自己的席位,如果是电视剧,当时曾子与孔老夫子席地而坐,孔子一发问,曾子马上诚惶诚恐,立即离开坐位,毕恭毕敬的侧立于孔子边上,回答说:“我思想不敏捷,怎么能知道哪?
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你坐下,我给你讲。孔子把孝看的无比重要,在《论语》中就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人就会说那是曾子说的,不是孔子说的,之所以收进《论语》中,是因为和孔子的道一致,所以才会收入。至于孝之所有生也,教字本身就是孝和文的构成。教就是孝的文化,人所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是教化。
孔子接着讲:一个人的身躯、毛发、皮肤,是父母给予的不能毁坏或受到伤害,这是孝的开始,孔子为什么这么讲,爱护身体就是孝的开始。因为当一个人懂得自己爱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使自己不受到伤害,不用父母操心,就是孝。我觉得,这是孔老夫子的原意。在古代,人们非常尊重圣人的教导,过分之后看成是金科玉律。例如三国时,一次曹操在行军出征中,正赶上麦苗快熟了,下了军令,无论谁马踏青苗,格杀勿论(以此军令赢得民心),结果曹操自己的马惊了,踏了青苗,曹操为严格军令要自刎,结果在大将们的劝阻下,不自刎,但为严格军纪,曹操割头发代替首级。可以看出,古人多么看中父母给自己的一切。(现在许多电视剧中把割发代首作为一种逃避惩罚的手段,其实不是那样的,例如在清朝初年推行该行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许多人为了头发宁可选择了死。)
在社会上独立,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使自己的名声在后世中传扬,以此显示父母的教育,是孝的结果。这段话说的很简单,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做到,理论上讲是如此,但当我们实际做的时候,又有许多难度了。因为,一个人能自爱才能爱人,爱人而后才能被人爱,被人爱而后才能在社会上独立(包括思想上的、心理上的、行为上的、事业上的),独立之后,才能按“道”(自然规律)去行事,按自然规律去做,才能扬名于后世。此间过程必须是一步一步,而且要求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做一做很容易,真正做到脚踏实地就很难了。那为什么说把自爱乃至扬名与孝联系在一起,因为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没有想过为什么出生,而在活着的时候,会找个借口,我在为什么做,我在为谁做。借口有许多,例如:为了事业、为了孩子、为了父母、为了吃喝玩乐……等等而活着,甚至为了自我教劲而活着,如:某女士身高1.65米,体重45㎏,而她还在为减肥而奋斗,这也是她活着的借口。再如:我们熟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也是借口的一种。孝本身也是一种为了活着,乃至活得更好的一种借口。不过孝起于亲情,还于自爱,立事扬名,而归于亲情,于其自然中。首尾相连,一个人在幼年时学父辈孝敬祖辈的行为,在模仿中学得以孝,而立事扬名,他的子女,在言传身教下,又而成功。而其孙仿其子。如此循环,不教而安。
我们具体行孝时,是开始于对父母的行孝,和父母交流沟通,尊敬父母。而后是我们走向社会后,对那些在社会上有地位、有道德、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像对待父母那样尊敬他们,因为我们懂得尊敬长者,长者才会教导我们,使我们少走弯路快速成长,而后才能在社会上独立。那么我们如何事亲,《论语》中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这样的,现在的行孝之人,认为行孝就是养活老人。那么狗和马现在讲话宠物都是养活,如果你不尊敬父母,怎么区别养的是宠物还是父母。中于事君,许多人都解释为效忠君王,我个人认为,不能这么解释,因为孝经第二章是天子章,第三章是诸侯章……如果把君做为君王理解的话,那么孔老夫子完全可以说成是事天子或事诸侯。而没有必要讲事君,再有,如果真是效忠君王的话,那么,那么只有大臣才可以,老百姓没机会接近君王,很难效忠君王,中于事君就成了空话,如果是空话,那么历史早就淘汰了《孝经》这本书,那么应该怎么讲。我个人认为看一下《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的(《说文解字》是汉朝许慎的,离《孝经》成书的时间比较近,差错应该很小)
《说文解字》对君子是样解释的:君,尊也,从尹口。尹,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尹”字是手拿大棍子的象形。意思是手拿大棍子管教人的人,由此产生官员和智力的含义。“君”字是尹和口构成。“尹”字表示官员,整个字的意思是用口命令官员办事的人。引申表示有社会地位的人,再引申表示有道德的人。
最后引用《诗经·大雅·文王》中的话,怎能不怀念自己的祖先,继承并发扬他们的美德。 1.佛说: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第二种是众生恩,第三种是国王恩,第四种是三宝恩,这四种恩,每个众生都承受等量。
2.
佛说:妈妈对我的恩,我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来说也说不完。妈妈思念孩子,没有什么比得上。从怀孕开始十个月,行住坐卧受苦恼却不能说出来。想要吃什么穿什么,虽然得到了也不欢喜,担忧的心没有一刻休息,一心就想着好好生下这个孩子。当遇到产难时(以前女人生孩子,备好喜庆的物品之外,还要备好寿衣等死人用的东西,所以生日也叫“母难之日”),就像百千把刀来割(医学上把痛的程度分为九级,女人生产的疼痛就是第九级)。如果平安剩下孩子,大家都欢欢喜喜,宝宝一声哭啼,十个月受的苦,妈妈都忘光了,就像听到美妙的音乐一样快乐。宝宝睡在妈妈的肚子里,由妈妈的甘露泉喂养,这个恩德,就算高山也比这低,就算大海也比这浅。如果能够随顺母亲,不违背母亲的心意,天人都要护念他,福德是无尽的。如果用一劫(百千万亿年)的时间,每天早、中、晚,割自己身躯的肉来养父母,这样都不能报答父母对我一天的恩。
3.
佛说:世界上谁最富有,谁最贫穷呢?家里有妈妈在,这叫做富。妈妈不在,叫做穷。妈妈在的时候,叫做日中,妈妈不在了,叫做日落。妈妈在时,叫做月明,妈妈不在了,叫做黑夜。所以大家要好好孝养父母,这和供养佛的福德是一样,没有差别的。
4佛说:有福的人,请一百个持戒高僧大德,一百个仙人,一百个朋友到装满七宝的地方,供养百千种上妙珍膳,垂璎珞,以百宝庄严床卧具,以百药治疗病。就这样做百千劫(亿亿万万年),这样得到的福德,还不如一念孝顺心,用一丁点东西,供养自己的父母,侍奉自己的父母,不如供养父母功德的百千万分之一。
5.
佛说:从地上积累珍宝,积累到二十八天,拿这么多珍宝去布施别人,不如供养自己的父母。
6普贤菩萨说:供养父母和尚尊师,这种知恩的人,虽然在生死轮回中,但是善根不坏;不知恩的人,他的善根断灭,所以诸佛称赞知恩报德的人。
7佛说:最大的善,不会大过孝;最大的恶,不会大过不孝。
8佛说:世上要是没有佛,好好侍奉父母,侍奉父母就是侍奉佛。
9佛说:如果把父亲放在左肩上,母亲放在右肩上,这样千万年,衣被饮食,床座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屎尿,也报不了父母恩。
10佛说:在家居士,如果不供养父母师长,这是“失意罪”。
11佛说:修世间法的时候,要从供养父母师长里修。
12佛说:我曾经因为四件事情舍弃我的生命,一是,为破众生各种烦恼。二是,为了让众生平安快乐。三是,为了除掉自己贪着自己的身体。四是,为了报答父母生我养我的大恩。
13佛说:我不但今天赞叹孝顺父母,我在无量劫中经常赞叹的。
14佛说:如果人少许供养父母,这样获得的福德无量,而少许不顺父母,罪也无量。
15佛说:有八种人,你要毫不犹豫的去布施:一父、二母、三佛、四弟子、五远来之人、六远去之人、七病人、八看病者。
16佛说:有四种恩最难报答。一是父恩,二是母恩,三是如来恩,四是法师恩。所以供养这四种人,会得到无量福报。
17佛说:用饭食供养贤圣,这不如孝顺侍奉父亲。
18佛说:我世世都奉持诸佛至孝之行,所以我德高福盛,然后成为成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19.、佛说:世上的父母应该极亲极爱的,可是众生轻慢父母不尊重;我现在为了摧伏这种我慢,所以为此出家救护。
20、佛说:菩萨世世都用时令鲜果供养佛陀比丘和父母,菩萨世世都这样对父母——如果父母睡着了,不敢吵醒父母,如果要叫醒父母,都用好听的声音。如果有好吃的,不会独吃,总是先给父母吃。
21、佛说:人生世间,不孝父母,不敬沙门,不行仁义,不学经戒,不畏后世者,其人身死,当堕地狱。
22、佛说:众罪最恶的,其中之一就是不孝父母。
23、如果不孝顺父母,自己的东西都拿给妻子儿女,或者把父母的东西,自私给妻子儿女。父母好话,自己不肯听从,因为老婆骂父母。这种人叫做“世间最大劫贼”。
24、不孝父母,轻慢尊长——堕落三恶道。
25、想往生西方净土,要修三种福:第一种就是孝顺供养父母师长,不杀生,修十善业。第二种是受三皈依戒,不犯戒,不犯威仪。第三种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典,也劝别人读。
26、佛说:得到大财物,要先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法师。
27、菩萨于无量阿僧祇劫,孝养父母,衣服饮食,房舍卧具,乃至身肉骨髓。因为这样孝顺供养父母的因缘,自致成佛。
28、佛说:父母是三界内的最大胜福田。(众僧是出三界的福田)。
29、佛告诉迦叶长老说:众生恼乱父母,让父母心忧恼,得多病报。供养自己父母和病人,得少病报。对父母没有爱敬心,得丑陋报;爱敬父母尊长,得端正报。在自己父母和贤圣在的地方,无心奉侍,得少威势报;在自己父母和贤圣所在地,恭敬奉迎,得大威势报。不知敬父,不知敬母,得出身卑微报;善知敬父,善知敬母,得出生贵族报。不供养父母,得资财少报;供养父母,得多财富报 。
30、佛说:凡人有两种方法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哪两种方法呢?——孝顺供养父母,孝顺供养菩萨。
31、佛对阿难说: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这个功德殊胜难量。我想起我过去世,我慈心孝顺,供养父母,甚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苦厄。我以这个孝顺供养父母的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王,乃至成佛,三界特尊,都是因为孝顺父母的福报。
32、如果让父母生气,父母说一句恶话,子女会马上堕落三恶道(生活各种不顺,大家也可以试验一下,抵触顶撞父母,冲父母发脾气,24小时内就会有不顺的)
愿望所有众生都能够孝顺父母,供养父母。愿我们把一切的好运都回向给父母。愿望一切如母众生皆能远离痛苦烦恼,永远吉祥如意!阿弥陀佛! 佛法无边,
我辈俗人静心参悟佛理而不得。为之奈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