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心 发表于 2011-5-27 10:47:27

孝经讲解:第二章

                                                            天 子 章 第 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现在开始具体讲“孝”了。首先从天子开始讲,换句话讲就是古代最高的领导人。古代的天子讲的是“以身作则,教化百姓,引导百姓于无形。”因为上有所好,下有所行,百姓是草,天子是风,风吹草倒。“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天子的一言一行不但要考虑当时的效果,而且要考虑长远的效果。这和现在有所区别,现在动辄讲管理,那么什么是管理,就是领导人以自己的聪明方法,调动下属去干活。至于下属的想法,只要不影响管理者的思路,就不去管他,如果影响了,则动以罚、惩等手段,维护管理者自己的行为、思想、自尊等。那些所谓的管理者,一般学历比较高,比较善于自圆其说,加上本身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造就了学历越高的人就越固执,对不同的思想有强烈的排斥心理。而我们的老祖宗,讲的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者就是引导百姓,一心归正,自我监督,每个人发挥自己最佳的长处,而不扰于世。我们的祖先就是这么做的。

  爱父母的人,不敢以恶言、恶语、恶行等行为加之于人。真心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慢待于人。有人说了,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好处在于,无论对方是你的臣子、奴隶、仆人等,他们都有自己的自尊心,他们固然不敢公开反抗你,当他们内心不高兴的时候,做事就不会尽心,只做其表。然而,如果他们在你这里得到了相应的尊重,他们凡事都会尽心,为你节约每一分钱,每一点物质,为你节省时间,尽可能做到更好。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对一件事“尽心地做”和“应付着做”有何差异就知道了。

  天子以爱和敬的心情对待父母,就可以把自己所行施教于百姓,树立典型于四海,百姓加以模仿,这就是天子的孝。

  在《书经》的《吕刑》(又称甫刑)有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一个人有了值得庆贺的事,老百姓就有了依赖。

  这句话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一人”,过去在周朝及以前的朝代,天子自称为“予一人”,意思是一个普通的人,而百姓对天子也称为“一人”,意思是高高在上的人,天子一个人有了亲敬父母的这样可以庆贺的行为,那么,老百姓就有了真正的依赖,因为老百姓在效仿天子的过程中,天下就真的安定,自心也安定了,生活得也就幸福了,这都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的天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孝经讲解:第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