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讲解:第三章
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在西周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分封建制,把天下分成许多小的国家,每个国的国君都叫诸侯,虽然他们高高在上,但是还有天子在上管辖着他们。所以讲完天子,就该讲诸侯的孝了。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说的是诸侯的位置很高,如果不骄傲自满,再高的位置也不危险。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说的是,行为做事谨守法度,注意节省开支,即使国库非常充裕了,也不奢侈浪费。
我们在读这段文字时,要注意了,实际上“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是在《天子章》“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的基础上的具体效果。试想一下,一个爱父母的人,不敢以恶言、恶语、恶行等行为加之于人;真心尊敬父母的人,不敢慢待于别人。那么他无论在多高的位置上也不会骄傲,不骄傲做事时,就会谨慎办事,不会出错。不会出错也就不会有危险。正是因为一个人不骄傲,才不会盲目地攀比,因为不攀比,才会“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位置高了就容易有危险,因为位置高了容易自满,自满而后听不进去话,听不进去话而后做事易脱离实际,脱离实际而后就易犯错,犯错而后导致自己危险。所以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会高而不危,正是因为高而不危,所以才能长期做国君,长期地拥有这样高贵的位置。当国库充裕的时候,不奢侈浪费,才会长期富有。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侈之风一旦形成,人们在消费时就不再考虑其他,最终会导致败家败国。所以要长期富有,必须节俭。这也是我国的古训。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诸侯做到了前面两步,就能使自己永远高贵,永远富有,然后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国家(社稷:社,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土地和谷物是国家的根本,因此社稷也是国家的代称),而使自己领导的人民和睦。(这些就是诸侯,在家事亲之后,在外事君的具体运用和表现,最后达到立身。)这些是诸侯孝的全过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即《诗经》。《诗经·小雅·小旻》中的句子。在这里引用《诗经》的话战战兢兢,战战兢兢到什么地步,用一个人走在悬崖边上,脚下是深渊,因为一失足,就有可能落下深渊,所以每一步都要谨慎;又用一个人走在薄冰上的心理状态,对每一步,都在意、都谨慎,来形容诸侯要做到孝,对自己的每一言一行都不敢马虎的状态。因为一旦马虎就有可能使自己身败名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