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心 发表于 2011-6-13 08:43:29

孝经讲解:第七章

                                                             三才章 第七

  曾子曰在:“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至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三才是天、地、人的合称。古人在做事的时候,很讲究顺天、应地、和民心。所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占天时有天的照应很容易成功,三国时期,马超和曹操大战于渭水,时当九月(中国之历法,现俗称农历)尽,天气爆冷,曹操驱兵担土浇水,连夜筑完土城,为曹操战胜马超赢得了时间。这是占天时的例子。占地利也能使人容易成功,例如世界上有些国家他的地下有丰富的矿产,他的国家也就很富有的;有些地区有天然的美景,当地人不用太多的努力一样富有;这就是占地利。占人和一样可以使人成功,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何况上下一心,万众合力,没有不富有的。

  也就是说天时、地利、人和占一样就可以成功。如果三才都占起了,那是非常了不起的。这一章之所以叫三才章,也就是意味着孝同时符合了三才。

  曾子曰在:“甚哉,孝之大也!”曾子听孔子讲完,没想到原来无论贵*与否,每一种人都要行孝,因此可以真的带来不治而治的天下和顺,百姓和睦,上下无怨。所以很感慨地说:“太深奥了,孝真的很广大!”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孔子进一步讲到,孝的这种行为,可以父子相传,就像天的运行规律一样可以永恒的往复,而不会有差错;孝的这种行为,只要你做到了,就会有想的所得,就像大地一样,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的大地法则一样;孝的这种行为,也是人的最基本品行。天地的规律,是人所应效仿的。遵循天道,我们则可以得到光明,效仿地道,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以此来理顺天下。如果以此种方法教化百姓,不用严厉苛刻的手段,也可以成功,其政令法律即使不严谨也可以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为什么这么解释,我们可以参照《论语·为政第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就是说,当这个国家,用严密的法律和政令管理人民,用严酷的刑罚去规范人民的时候,百姓就不会懂得什么是耻辱,会把钻法律和政令的空子为荣;如果用好的品德来教化百姓,用礼节去规范百姓,百姓懂得耻辱了,就会从内心规范自己。

  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的法律政令在严密在严谨,百姓天天想钻国家的空子,天天想打擦边球,能治理的好吗?因为要管一个人的想法是非常难的;相反另一个国家的人,心中连礼节都怕违反,有耻辱感,何况法律哪?那么,这个国家治理起来,是不是非常好治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至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先代的贤德之王看到通过教化,可以转化人的心性,从自己做起孝敬父母,爱护百姓。领导是风,百姓是草,风吹草倒,百姓会效仿领导。因为领导做到了之后,百姓就不敢遗弃自己上了年纪的双亲。其中最有名的典故是大舜孝感天下。舜的父顽,母器,弟傲。他父亲甚至跟弟弟多次合谋杀害他,他都能以宽容的心以德报怨。其中最惊心的例子有三个:第一次是他修粮仓时放了一把火,要烧死他;第二次是趁他深挖水井时,填了一堆土,要活埋他;第三次是让他无节制地饮酒,想趁他喝醉时杀死他,但都没得逞。舜始终不计较,始终孝敬父母,做了一个好榜样。他对这样的父母都不遗弃,正常人家百姓的父母大多数比舜的父母好,有了一个榜样大家也就不遗弃上了年纪的父母。

  当百姓不在遗弃上了年纪的父母,和父母关系改善之后,在教导百姓于好的品德和事宜做的事情,百姓才会高高兴兴的去遵守。作为领导自己先做到了对对长者的恭敬,对于同辈的谦让,百姓效仿之后也就不再相互争斗了。

  然后引导以礼乐,百姓就会和睦了。我们先介绍一下礼,礼是养欲的,使人的欲望得以休养。不至于无限度膨胀。礼的作用是去别出尊卑贵*。例如:处长有处长的待遇;局长有局长的待遇;部长有部长的待遇。绝不能等同,这也是礼。在《史记·礼书第一》有这么一段话,记载了礼的由来:“礼由人起。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

  接下来在介绍一下乐。介绍乐之前,我们先讲一下声、音。什么是叫做声哪?声是,一下一下的是叫声。例如:当、当、当、当、当。那什么叫做音哪?音是连续的有变化的声叫做音。那什么叫做乐哪?乐是在音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畅心陶志。

  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被音乐所左右,因为音乐会使我们共鸣。好的音乐会使我们有好的心情,不好的音乐会使我们有不好的心情,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人而不觉。过去我们讲同声相应,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一定要听好的,否则我们内在的情绪甚至于思维被左右都不知道。

  不信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当我们唱高亢有力的歌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也随之兴奋;当我们唱低迷悲伤的歌曲时,我们的心情都不好受。所以我们听歌曲时,一定要认真选择,歌曲对我们影响非常厉害,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心情就变成歌曲的状态。所以古人对音乐看得很重。音乐也是教化百姓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我们在解释一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也就是引导百姓知道尊卑贵*,使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抱怨;再引导百姓听好的音乐,心情舒畅。百姓之间就会和睦相处。

  百姓和睦之后,在给百姓讲好坏善恶,使百姓知道那个该做,那个不该做。百姓知道了那些不给做的事情后,就会自己禁止那些不该做的行为。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孔子再度引用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的两句话。赫赫,是声威显赫,气派宏大的样子。师,是指太师。太师、太保、太傅为周代三公,是周代最高行政长官,其中太师的地位最高。尹,尹氏。尔,你,瞻,仰望。两句话的讲解是这样的,威武显赫太师尹氏啊,百姓都在仰望着你。这两句诗的用意,是以比喻的文体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你这个做师尹的要注意啊!你犹如南山的那块大石岩一样,你在万民所望、众望所归的权位上,威权赫赫,不可一世,但全国人民雪亮的眼睛都盯着你看,他们把治理国家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啊!这便是原诗句的本意。

  孔子借用了这两句诗,来表达孝的这种行为,应该是万民所敬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孝经讲解:第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