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只猴子
1952年,日本幸岛的科学家将红薯扔在沙地上喂猴子。猴子喜欢生红薯的味道,但是讨厌上面的泥沙。
一只年轻的母猴艾默发现在附近的小溪里可以解决泥沙的问题。它把这个诀窍教给了妈妈,不久伙伴们也学会了这个方法。
1952年到1958年之间,所有年轻的猴子都学会了清洗红薯上的泥沙,这样红薯吃起来更可口。而成年猴子中,只有效仿自己孩子的猴子才学会了这种方法,其他的成年猴子还是吃脏红薯。
接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在1958年的一个秋日,一夕之间幸岛上几乎所有的猴子都学会了洗红薯!
起先是一定数量的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确切的数目不得而知。不妨设想,那天早晨太阳升起时,有99只幸岛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进一步设想,早晨之后第100只猴子学会了清洗红薯。
这时奇迹发生了!到了晚上,幸岛的猴群里几乎每个成员在吃红薯之前都进行了清洗。这第100只猴子增加的能量以某种方式强化了,从而创造了一种思维上的突破!
科学家们观察到了更惊人的事情,清洗红薯的习惯随后跨越了海洋……在其它岛屿以及大陆上的猴子也开始清洗红薯!可是这两群猴子完全没有任何关连或接触。
所以,当一种意识达到某个临界值时,这种新的意识会由一个大脑传达至另一个大脑,尽管确切的数值可能不同。这“第100只猴子现象”意味着:当只是有限数量的人知道一个新方法时,它仍是这些人的个体意识,但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只要再有一个人接纳了新思想,之后几乎每个人就都接纳了这种新思想!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一百只猴子效应」:当某种行为的数目,达到一定程度(临界量)之后,就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而从原来的团体散布到其它地区。对组织而言,只要认同某种观念或行为的人,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风起云涌获得更多人的认同、支持。这让我感觉到,有时我们会觉得某一种好的行为只有少数几人去做,根本对这个社会来说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某种行为达到某种程度之后,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所以我们对于好的善行一定要好好努力、继续维持,不要放弃,有一天也会影响更多人。 善行一定要好好努力、继续维持,不要放弃,有一天也会影响更多人。
————————————什么事情都是一个道理
大街上 开始有一个人开着音响在哪里跳舞 再后来 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去跟着围观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 跟着参与 路过 路过 那年猴子都有红薯吃咳~~~ 那年我还啃树皮吃 猴子比人聪明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