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心 发表于 2011-9-7 09:35:47

你是我的镜子!

http://b31.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da536d115a399af04f89bdaab33c7731781863828f00d2d5ac640c2b67b21abe17ab2dba7c2782e2cddefc2ac5f064b271a9a4c4f10fa6626f3f1c2deff896bf3517ba01a05f6fbc04c4ffcd072d2476e9cc2252&a=28&b=31 (一)
      生活中,我们都要照镜子。通过镜子,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相貌、着装和举止等。这种普通的镜子只能照出我们的外表,却无法照出我们的心灵。
      我今天想说的不是指普通的镜子,而是指能够照出自己心灵的镜子。
      “你是我的镜子”。其中的“我”,是指自己的心灵;“你”,是指一切外在于我的人、事、物。
      当我们看到、想到、闻到、感知觉到外在的人、事、物之时,自然就会产生一些感受、想法、观念等。通过我们对外在的人事物的感受、想法或观念,就可以透视自己的内心。
      举几个例子就清楚了。
(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的是淫,经学家看到的是易,才子们看到的是缠绵,革命家看到的是排满” 。
      这里,《红楼梦》就是“你”,就是我的镜子!
      一本书、一个物、一件事,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中感知到的是什么。是它触动了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结,才引发了自己的这些看法。
      我们生活在相同的世界里,但是对同样的事物,每个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原因在哪里呢?
(三)
      宋代苏东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禅师打坐参禅,苏东坡觉得身心通畅,于是问禅师道:“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么样?”
  “好庄严,像一尊佛!”
  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
    佛印禅师接着问苏东坡道:“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么样?”
  苏东坡从来不放过嘲弄禅师的机会,马上回答说:“像一堆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也很高兴!禅师被自己喻为牛粪,竟无以为答,苏东坡心中以为赢了佛印禅师,于是逢人便说:“我今天赢了!”
  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妹妹就问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赢了禅师的?”苏东坡眉飞色舞,神采飞扬地如实叙述了一遍。苏小妹天资超人,才华出众,她听了苏东坡得意的叙述之后,正色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像牛粪!”
      这里,他人就是“你”,就是我的镜子!
      一个人是什么样或怎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认为他(她)是什么样或怎么样的一个人。
      正像李子勋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对他人的看法和感觉都是自己的内在感受在他人身上的投注;你内心没有的东西,你不可能在他人身上看到。
         当一个人成佛时,大地一切众生共成佛道。因为在一个佛的眼里,一切众生也都是佛——甚而至于他连众生和佛的观念、分别都没有。而在众生眼里,佛也被看做是众生——即使也被人礼拜,却是按照众生的心来测度的。(四)
      精神分析有一种防御机制叫投射。
      投射又称外射作用,是指个体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转移到他人或周围事物上,认为他人或周围事物也有这样的动机和行为。
      如我们常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见青山多抚媚,青山见我亦多情”等就是投射作用的写照。又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投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通常又是无意识的。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这种变换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就是把来自本我和超我的内部危险变成外部危险,因为对自我来说,内部危险比外部危险更难对付。一般来说,人们有较多的机会学习怎么样对付客观性恐惧,但要获得控制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的技能却比较困难。
(五)
      在意象对话中,强迫症患者会有一种意象,就是房子中充满了死猫、死老鼠等脏东西,于是他会有一个强迫性的冲动要不断地打扫房间,每天不得不几十遍的拖地。实际上,充满了死猫、死老鼠等脏东西的房间是一个心理意象,是他内心冲突的表现,而和他现实居住的房子毫无关系。
      问题是在他的心里,而不在外界。他内心有自己不愿面对、不愿接受的,甚至讨厌、憎恶的事情,这种内心的冲突会引起焦虑。为了缓解焦虑,他会无意识地将这些自己不喜欢的投射在外边,并认为只要解决了外在的冲突就好了。实际上呢,外在的冲突有时也可以缓解或解决,但是由于根源在自己内心,这种冲突就会不断地呈现这件事上或再转到其他事情上。
      也正是这个原因,内心缺乏美的人,到处看到的都是丑;内心缺少爱的人,也就感受不到别人对他的爱;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觉得不安全;内心充满污秽的人,走到哪里也难看到清静;内心不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不会快乐......
      相反,一个内心充满美的人,到处都能够发现美;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到处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一个内心充满安全的人,走到哪里都能够坦然;一个内心清净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有污秽之感;一个内心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地狱也会常常快乐...... (六)
      外在的镜子能够照出自己的心灵,我们只是将自己的一些特性投射在了外面的人事物上了。
      所以,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爱的更多是自己;当我们恨一个人时,我们恨的更多的也是自己。
      正如荣伟玲老师在《在爱情中我们寻找什么?》中所说的:
      “爱情的唯一终极目的,是成为一条道路。我们通过这条道路,寻找我们自己。
    我们何以爱上这个人而不是他人呢?
    我们应该好好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爱上一个理性超级强大的人,是可以把自身理性化的一面投射给对方,然后自己安心做个任性的感性的小丫头吗?
    爱上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是为了投射自己感性的一面给对方,从而避免在自身中被感性淹没吗?
    爱上一个特别优秀的人,是否把无法达到的完美愿望投射给对方,从而让自己轻松一点呢?
    爱上一个崇拜自己的人,是否我们需要依赖此种崇拜来加强自己不坚实的强大感呢?
    我们在爱自己感到缺乏的、需要认同的那部分,我们在爱压抑了的‘影子自我’。
    是的,我们爱。我们在爱中,开始向我们的影子自我认同,我们在爱中,通过与对方的融合,整合着我们灵魂的面貌。”
(七)
    我们每个人一生辛辛苦苦地在寻找——无论是寻找自己喜欢的人、还是自己喜欢的事物(金钱、权利、地位、名誉、物质等),其实寻找的不是别的什么,正是自己——自己内心的和谐!也像荣格所说,心理治疗的终极目标不是消灭症状,而是实现人格的整合。
    症状只是自己内心冲突的外化,而冲突的任何一方都是自己,那么你消灭任何一方,都只能使自己的心灵残缺——实际上也是无法消灭的,它只能被转化或达到内心的和谐。
    但是很多人却错用了方向,总在外面汲汲以求,以为自己找到了什么人、事、物,得到了什么人、事、物,自己的问题就解决了,自己就幸福了,自己就快乐了。这就是禅宗祖师常说的:心外求法即是外道。“外道”并非鄙视或贬低,只是说这些人虽然很用功,但是用错了方向。如同南辕北辙一样,不知道万法以心为本,不从心地法门用功。
       是故佛教说:唯识无境,即世界上所有的事事物物都无实体,不过是心识所变现的假相,故识上加唯字者,表示除识以外无一物也。
(八)
    永明延寿禅师曾在《宗镜录》中说“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心。色不自色。因心故色。故经云。见色即是见心。”
      天下没有其他东西,一切唯心造,一切原来都是自己!
       众生生生世世都在和自己想象中的人相亲、相爱、相仇、相恨、相斗、相争,都是在用自己的左手扳自己的右手,都是自寻烦恼。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如是如是......

(九)
      以上所说,仅是指众生的妄心,就是识。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那么真心何在呢?是不是在妄心之外还存在一个真心呢?NO!佛接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众生狂乱的妄心歇下来,真心即可显现。简单地说,心就像一面镜子,众生的这面镜子有了污垢,虽然也能照物,但是已经歪曲变形,而众生却执以为真;悟者的这面镜子已经恢复清净,自然能够显现真实。当然这种比喻不是很恰当。
      这里引用莲池大师《竹窗随笔》的《心喻》: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译文〕
  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试举一二,譬如以镜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的时候,镜不会因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的时候,镜也不会把物的影象保留下来.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在黑暗中便失去了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附录:心灵的地图 ­
      人的内在就像一个太极图,有阴也有阳,阴中还有阳,阳中也有阴,阴阳互动、互存、互依、对立又统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
      假设阴代表自体表象,阳代表客体表象。自体表象中又有好的自体和坏的自体;客体表象中也有好的客体和坏的客体。这所谓的好坏主要来自成长过程中父母(这里简化为以父母为代表的重要他人——父母、亲人、家族、社区、社会文化、传统、价值、道德、伦理、法律等等,只要对自己有影响的,都是重要的,即是一件小事、与人的短暂接触、瞬间的感悟等)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父母的评价,再内化为自己的结果。 ­
      自体表象中好的自体与坏的自体,两者之间也是阴阳互动、互存、互依、对立又统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关系。 ­
      客体表象中好的客体与坏的客体,两者之间也是阴阳互动、互存、互依、对立又统一,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的关系。 ­
      当然,如果再细分的话,在好的自体中,还能按程度不同再次进行区分。。。。。。其他的亦然,总之,不可以用很机械的方式去理解。这也可以用系统论的观点去解说,一切皆处在一个动态的系统之中。 ­
      人在本质上处于分裂状态:自体表象与客体表象的分裂、好自体与坏自体的分裂、好客体与坏客体的分裂。。。。。。 ­
      正因为存在着好自体与坏自体,于是就喜欢好的自己,而排斥坏的自己。于是就有了内斗内耗、压抑排斥,自己折磨自己、自己战斗自己、自己压抑自己,于是自己变得虚弱、僵化、理智、痛苦、逃避、排斥。但是坏的自己也是自己,它如影随形,是永远无法逃避、排斥、消灭的。 ­
      正因为存在着好客体与坏客体,在投射的作用下,外界于是也被分成了好的与坏的,好的就喜欢,坏的就讨厌、排斥。于是就造成了自己与外界的对立、仇视。于是自己变得虚弱、僵化、理智、痛苦、逃避、排斥。但是坏的外界是由于比较接近自己坏的客体表象才产生的,而坏的客体表象也在自己心里,如影随形,也是永远无法逃避、排斥、消灭的。 ­
      是故灵峰蕅益大师就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愚人除境不除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旣除矣。境岂实有。达境本空。便能素位而行。不愿乎外。以所歴位。无非无外之法界也。” ­
      也就是说,对于外在人、事、物的讨厌、拒绝、仇恨,都是对自己某方面的不接纳,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而已,根源在于自己。 ­
      所以,心理真正健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善于接纳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悦纳自己,只有完全地接纳自己,内心才不会再分裂,而是变成了一个整体。只有内心和谐了,外在的世界自然也就和谐了。 ­http://b31.photo.store.qq.com/http_imgload.cgi?/rurl4_b=da536d115a399af04f89bdaab33c773156c920ed1f39ba33cb336d360fe01180a876574385c1468428c5f9425cf2abb21939b3e5e31c3f9e0b34310bed29ac30af6416a294ececb9b44d7ead979e99de8911389b&a=28&b=31       想用一个图来表达,但费了半天劲,才画成这个样子。其实,心是最复杂的,也是无法说清楚的,各个部分之间错综复杂,互相牵连,而一旦画成形,已经失去了很多的信息。

小鹦鹉 发表于 2011-9-7 12:57:12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

天达 发表于 2011-9-8 22:00:5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是我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