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绽放 发表于 2012-1-3 09:31:02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能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他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能和经验。 启心知行国学堂http://www.qixin022.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4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