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就是爱(二)
找回自己内在的爱周玲莹
这本书虽小,却花了我二年的时间翻译,因为在翻译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连串离奇的事件,把我从里到外剥了两层皮,让我仿佛脱胎换骨般地变成了另一个人。而且,若非这个转变,我是无法将此书蕴含的灵性译出的。
二年前,我参加若水老师主持的八天静观避静活动,《宽怒十二招》的原文书是避静省思的主题。当时的我,在商业界混了将近二十年,脑海中都是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生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必然的生活准则,因此我的内心随时充满着忧惧与愤怒,表现于外的则是喜怒无常。我总觉得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殊不知最亲近的家人朋友才是我的受害者。长久下来,我终于受不了这种生活方式,急于找出脱困之道,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在静观避静活动中,若水老师一再谈到“爱”与“宽恕”,我内心的疑团随着活动的接近尾声而日益扩大:何谓“爱”?为什么我找不到自己的爱,它从何处来?我当时最深的感受是:周遭的人都是带给我痛苦的人,我真的看不出他们的爱,也找不到自己的爱,更无法把爱给出来。那么,我如何了解“宽恕”的含意呢?
活动结束时,若水老师听到我的疑惑,干脆把原文书交到我手上,她说:
把它翻译出来吧!我相信你会在翻译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宽恕的意义。
我自认无翻译的本事,但内心对“爱”与“宽恕”的那股好奇心远胜过自己的恐惧,于是我接下了这份挑战。
刚开始翻译,每当看到书上说“宽恕自己”,我的内心就会冒出无名怒火,心想:“哼!我的苦都是别人害我的,因为他这样说或那样做而造成的,根本不是我的责任,为何我要宽恕自己?"
到后来,我实在无法接受这个观念,便愤而把书丢开,不肯再碰它一下,视它如眼中钉。然而“宽恕自己”的这个疑惑却始终盘桓在我心田里不肯离去。就在此时,我与先生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我认为冲突是肇始于对方的不讲理,不肯以同理心来看待我,一切都是对方的错。
在口角争吵至最激烈时,我突然分裂成两个人,坐在我身旁分裂出来的那个我,冷眼看着正在大声辩解的我,说:“这个女人,我一点都不喜欢她,无论她说得多么有道理,光是她说话的语气、声调、态度,我就无法接受她。”
这个突发状况与觉察,让我当场吓了一大跳,立即悟出我可能真的需要宽恕自己。然而,我仍不肯相信自己原是这样的人。接下来数天,我一直处在这种分裂状态,冷眼旁观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其中一个我说:“看!这就是你!”
另一个我说:“不!我绝不是这样的人!”
我的内心不断抗拒着,想起《宽恕十二招》书中所说的“接纳自己的现状”。我才不得不对自己说:“好吧!我承认那就是现在的我!”说完,很奇怪地,那两个我立即合而为一,分裂的现象不再出现,我也走出了人格分裂的疑惧。
发生这件事以后,我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开始由外在现象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并逐渐看到自己各种不适切的行为以及其背后的恐惧。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些都是我的现状,我害怕得吃不下、睡不着,不知该如何去面对。先生很关心,也很担心地说:“早就告诉过你,这种灵修的书不要看太多,你看!现在尝到苦头了吧!你还是多看些企管的书吧!”
我有气无力地躺在床上,痛苦地挣扎着:“放弃吗?”
“不!好不容易走了一半的路,怎可往回走?而且,如果现在放弃了,我以后一定没勇气再走这条路。”
确定自己的走向之后,内心逐渐平抚下来,并决定在日常生活里,按照此书所说的去进一步觉察自己。因此,在第一招“承认恐惧”里,我觉察到自己在生活事件中的各种情绪感受,并勇敢地面对它们,与它们同在一起。在第二招“了解自己渴望的是爱”,让我进而看到,我与别人的各种“你错我对”的争吵,都是在要求对方的关怀与尊重。我明白自己要的是爱,却用“非爱”的手段去争取,难怪别人无法真心地爱我,而这个内疚也使我无法真心地爱我自己。
《宽恕十二招》就这样带领我慢慢走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它与我细细对话,教我如何穿越自己的恐惧走出黑暗,教我如何追寻自我的肯定,教我从要求别人的爱中找回自己内心本具有的爱。那个爱早已存在我心,不曾失去过,只是我把它遗忘了,而且还一直企图从别人那里要。这个爱,正是我赖以宽恕的力量,是我走出黑暗的光明使者。有了它,我才能找到回家的路。
在翻译的过程中,上天为了加强我学习的信心,特别赐给我一位好友杨惠米在旁鼓动我—陪伴我。我们为了深入了解此书,曾一起将书中的观念,具体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彼此分享,受用无穷。渐渐的,我们把往外指责、怨天尤人的那根手指头收了起来,转而反观自己往外投射的内心世界。幸好有这段学习经验为我们暖身,当《奇迹课程》中文版出书后,我们便能很自然地将《奇迹课程》学员练习手册的观念,继续运用在生活中,诚实地自我观照。
此书付梓的前夕,我内心充满了由衷的感激,感激陪伴我度过半生的家人,感谢曾耐心地聆听与鼓励我的朋友,更感谢若水老师不仅给我翻译此书的机会,还仔细地为我审文润稿,使这本小书能以优美而流畅的文宇呈献给读者。
愿我们从此一起在爱与宽恕中成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