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心 发表于 2012-6-8 09:44:34

母亲失手掐死13岁赖床儿子,引发“中国式母爱危机”反思

(转载)
      http://www.zj.xinhuanet.com/special/2012mom/index.htm中国式母爱相关资料背景


       妈妈:打几个喷嚏,放了几个屁都数着
  阳阳:妈妈,请你别这么过分地爱我
  学学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母亲失手掐死赖床儿子引发反思
  上好闹钟每隔两小时给孩子盖一次被子;每天数着孩子打了几声喷嚏;很少让孩子跟外面接触,怕感染细菌生病……这样一位把儿子作为生活全部重心的母亲,5月6日这天却因为孩子不肯起床吃早饭,失手掐死了13岁的孩子。
  阳阳在生前的日记里写着:妈妈,请你别这么过分地爱我。
  案件发生地的浙江师范大学,众多教育专家呼吁,出事的母亲只是极端个例,但是这位母亲身上有许多无底线付出和无止境控制孩子的中国妈妈的影子。从虎妈、狼爸到武汉的高三学生集体挂氨基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施隐性伤害的父母比比皆是。
  
       案件回放
  儿子赖床,她失手掐死孩子

  5月6日,星期日,蒋文飞和儿子周末休息在家,而丈夫则外出上课。
  上午8点多,早早起床的蒋文飞做好了早饭,而儿子还在自己的房间睡觉,叫了几声,孩子没有一点反应。虽然是周末,但是小蒋很早便和儿子定下规矩,周末可以睡一会懒觉,但是最晚不能超过9点。喊了几声没有反应,她就走进儿子的房间,掐了一下儿子的脖子,看儿子还是没有反应,又掐了一下,自己就出去了。
  据小蒋交代,掐脖子只是和儿子在玩游戏,以前也这样过,连掐了两下,儿子不理她,她以为儿子是和她闹着玩,所以就不再理儿子。
  定下的规矩不能变,眼看到9点,小蒋见儿子还是没有起床,就有点生气了,再次走进儿子房间,用手掐住儿子脖子,儿子咳嗽两声,因为平时最关心儿子身体,看到儿子身体不好还和自己玩,她就更觉得恼火了,手劲就大了些,而随着手劲加大,小蒋发现儿子不正常了,一摸呼吸,竟没有了半点气息。
  阳阳说:“妈妈,请你别这么过分地爱我”

  “她自己告诉我,阳阳一天打几个喷嚏,放了几个屁她都数着。如果有一个喷嚏没打出来,她都会惦记着。为了防止晚上着凉,每天晚上上好闹钟,每两个小时起来帮孩子盖一次被子。”一名经常为阳阳输液的护士说。
  在位于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的校园里,认识这对母子的人,都对母亲的无微不至印象深刻。“儿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工作上可以说就是对付对付。”浙师大中非研究院与中非国际商学院党总支书记徐今雅说。她与这一家人是十分亲密的同事兼朋友。母亲小蒋现在是浙师大中非研究院研究生院的行政人员,而父亲是经济管理博士,研究院的副院长。
  母子二人是浙师大校医院的常客,孩子挂盐水,母亲寸步不离。而身高1米47,体重38公斤的阳阳,虽然比同龄的孩子瘦弱些许,但是聪明乖巧,总是一边挂盐水,一边看书或者做作业。
  “她自己告诉我,阳阳一天打几个喷嚏,放了几个屁她都数着。如果有一个喷嚏没打出来,她都会惦记着。为了防止晚上着凉,每天晚上上好闹钟,每两个小时起来帮孩子盖一次被子。”一名经常为阳阳输液的护士说。
  徐今雅说:“这个妈妈为了儿子,什么都会去学,去钻研,孩子的一切都由做妈的包办,还曾经被邀请给柳湖小学的家长们传授过“育儿经”。”
  徐今雅说,因为身体弱一点,阳阳出去玩的想法经常得不到批准。“小蒋觉得外面有细菌,跟别的孩子接触容易感染”。怕出了汗不能及时擦干引起感冒,小蒋经常不让阳阳上体育课。
  爸爸要求阳阳每天写日记。因为很少出去玩,没有什么题材,日记写来写去,写的都是爸爸、妈妈、校长,只见过一次的一位大使爷爷,以他为题就写了三篇日记。
  徐今雅说,阳阳有一篇日记的标题是《妈妈,请你别这么过分地爱我》。

       网友评论

       熟人说:

  “这个妈妈很细心,有点控制小孩”

  “偏偏越是看重,就越容易出事,因为做母亲的恨不得替儿子做人,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对,这时的爱就出现了偏差,甚至成为一种害。”

  “这个妈妈很细心,有点控制小孩。”熟悉这对母子的人告诉记者。阳阳偶尔也被允许打篮球。他前脚到了球场,妈妈后脚就到,全程陪着。邻居说,“他们形影不离”。

  柳湖小学与阳阳家所在的小区隔着马路相对。尽管只有短短的一两百米距离,尽管阳阳已经读五年级,但妈妈每天接送。老师们都对这位母亲印象深刻:中午经常要给孩子送吃的来。

  浙师大校医院院长说,孩子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病,就是慢性支气管炎,但是妈妈很紧张。“一两声咳嗽就挂盐水,用很重的药,这个孩子挺可怜,身体简直用抗生素‘腌’起来了。”

  熟悉这对母子的人,没有人相信她会故意杀了儿子,只对母爱的杀伤力感到震惊。“这是典型的因爱生害。”孩子的父亲在痛楚中对身边的朋友说。

  “现在的家庭,就一个孩子,输不起,所以做妈妈的百般小心,煞费苦心,生怕有什么闪失。”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李长吉说,“但是偏偏越是看重,就越容易出事,因为做母亲的恨不得替儿子做人,没有把自己的位置摆对,这时的爱就出现了偏差,甚至成为一种害。”

  李长吉说,母爱是有层次的,要满足孩子的多个层次需要,而社会竞争又这么残酷,对母亲来说,孩子的点滴成长无一不是对她的考验,“这种考验之下,合格的父母并不多,小蒋的身上,其实集中了不少母亲的影子”。

  “母爱是伟大的,但是做母亲又是一门专业。”李长吉说,“学习怎么做一个合格母亲,当然也包括父亲,是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命题。”

  专家说:

  “孩子是独立个体,别把孩子当私有财产”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有主张,根本不可能按照父母的想法成长,更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就会很痛苦,就会陷入一生与孩子的‘拔河’。 ”

  专家认为,这名不幸母亲的身上集中了很多母亲的误区。

  柳湖小学倪军建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不懂得母爱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孩子的权利。

  专家批评说,虎妈、狼爸,这些年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花样日益翻新,但是核心都是控制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沿着父母设计的轨迹发展。“这些个案中即使有少数孩子成绩很好,考上了名校,也说明不了什么,上好大学不代表孩子一生的幸福。”

  “国内教育中缺失的一个基础,恐怕是正视孩子的独立性和权利。”李长吉说,“孩子生下来就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不是母亲的,不是父亲的,不是社会的,他是他自己,父母亲只是监护人。”李长吉说,“如果家长能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时提醒自己孩子的独立人格和权利,那么在教育中,许多误区可以避免。”

  “孩子是孩子,家长是家长,家长代替不了孩子的主观感受,家庭教育中,家长必须认清这一点。”浙师大心理学教授任俊说。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的确时常自相矛盾。又要让孩子安全不出事,又要给孩子自由,独立自主,怎么两全?要让孩子充分地玩,又要让学习好,怎么做得到?做好监护人,而不是控制孩子,这其中的界限在哪里?

  任俊说,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情感有主张,根本不可能按照父母的想法成长,更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家长就会很痛苦,就会陷入一生与孩子的“拔河”。 “从心理学角度讲,很多母亲为孩子做了很多多余的事,这些事不是孩子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母亲的成就感。”从这种意义上说,孩子有时是大人达到目标、实现愿望的工具。

  教育专家认为,假如懂得尊重孩子的权利,母亲不会强迫孩子起床吃饭,至少会去找到孩子不想起床的原因;假如尊重孩子的权利,武汉一中就不会出现高三学生集体挂氨基酸的景象;假如尊重孩子的权利,陷于小升初混战中的杭州各名校就不会利用孩子们疲于奔命的考试和在校门外排起的长队来为自己制造广告效应;假如尊重孩子的权利,就不会有这么多打着爱的名义公然实施的对孩子的伤害。

      关于中国式母爱链接:
      
    “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不久前,一则中国留日学生机场弑母的消息,引发了人们对于80后“独一代”教育问题的关注。
  这个血淋淋的悲剧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当母亲的常常说:孩子,只要你一心念书,妈妈为你做什么都愿意。然而,她们无私的爱却可能让孩子的未来折翼,甚至酿出一个个家庭悲剧。
  “中国式母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位母亲的醒悟
  儿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心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这样的话来。而你,也在尴尬的沉默里,随即气嘟嘟地放下碗筷,甩门出去。我从窗户里看着你远去的背影,瘦削,懒散,有一点任性,你还是赖在父母怀里,始终不肯独立。
  可是,亲爱的儿子,你已经25岁了,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需要呵护的女友,还有两位日益老去、需要你照顾的父母,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你成熟、让你彻底地离开父母的羽翼、放下啃老的惰性、独自去承担一个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吗?
  记得从很小的时候,你就习惯有事找妈妈。你总是说:“妈妈,我的衣服脏了,你帮我洗洗。”“妈妈,明天我们去郊游,你帮我收拾好要带的行李。”“妈妈,女友想吃老醋茄子,记得下班后给她做。”
 一直以来,我也习惯了听你这样吩咐,总以为,对你的每一点好,你自会记得,且在将来我们老去时,可以得到你同样细心的呵护和照料。而我和你的父亲,也节省下每一分钱,为你在银行开立了单独的账户,只为某一天,你拥有了自己小家的时候,能取出那些钱来,给你一份切实的帮助。
  可是如今,我却发现,这样牺牲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并没有培养出我们想要的那个懂得珍惜的孩子,却反而造就了一个羽翼退化、意志严重消磨的社会弃儿。我们越是爱你、纵容你对父母无休止的依赖和索取,你心底里的自私和懒惰就越是无休止地滋长……
  你5岁那年,要妈妈帮你整理满地的玩具;10岁的时候,看见同学脚上气派的皮鞋,你就哭闹着让我也去买;15岁时,你写情书给班里的女孩子,说:“我妈妈认识很多人,谁要是欺负你,尽管告诉我”;20岁那年,你读大学,每次打电话来总是抱怨,说食堂的饭菜如何糟糕。
  如今,你每天回家来蹭饭,还时常带女友回来居住,我一边工作,一边还要为你们的一日三餐奔波劳累。这番忙碌,让我连一丝的微笑也无法挤出。
  我终于承认,25年来,我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今天之前你的生活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今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
  也请你,像那些自立自强的人一样,从父母的身边搬走,用自己的薪水租房去住。我会给你鼓励和勇气,可是我不会再给你金钱上的帮助。
  孩子,妈妈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该对你的所作所为感到愧疚。那么,就让我们彼此原谅,重新开始吧。

向犹太妈妈学习如何爱孩子
我相信,中国妈妈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妈妈无时无刻不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她们也毫无怨言。
  沙拉原来也是这样。她是出生在上海的犹太人后裔,育有两子一女。后来,沙拉离婚了,带着三个孩子移居以色列。初到以色列时,沙拉靠卖春卷来维持全家的生活。
  那时的沙拉还是习惯地按照中国式妈妈的思路来想问题: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她每天送孩子们去读书,然后自己开始做春卷、卖春卷。当孩子们回家后,她又一个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则围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妈妈把饭菜端上桌……她对孩子唯一的要求是:只有能考上大学就行。
  这样的情形维持了一段时间,终于有一位邻居大婶看不惯了。有一天,她过来对沙拉的大儿子说:“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应该学会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看着你母亲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然后这位大婶又不满地对沙拉喊道:“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自己想怎么溺爱就怎么溺爱。你这样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
  沙拉后来发现,在以色列家庭里,孩子无一例外都要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是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艰苦生活。于是,沙拉诚恳地接受了这位邻居大婶的意见。
  为了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她以有偿的方式让孩子们帮忙卖春卷,卖掉一个春卷可以提成20%,而孩子们正是在卖春卷的过程中学会了和陌生人打交道。沙拉还画了一张值日表,挂在家里的墙上,值日表上规定了谁哪天洗衣服、做饭、打扫房间。经过“家庭会议”,大家一致决定设立“值班家长”,并且规定了“值班家长”的任务。沙拉的大儿子担任“值班家长”的第一天,一大早就拖好了地板,并就近买来了面包当早餐,还宣布当天的晚餐是炒白菜和煲一个汤。因为三个孩子轮流值日,所以每周日的早晨,沙拉都可以睡个懒觉,而当天负责值日的孩子会到冰箱里取出酸奶、面包,再煎个鸡蛋,然后把早餐摆好。
  宠爱孩子人人都会,甚至连母鸡也会,可是,学会这样“狠心”地去爱孩子,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了。如今,沙拉的两个儿子都成了成功的钻石经销商。
  沙拉在她写的一本书里这样总结犹太妈妈教育孩子的秘诀:“心软是害,狠心是爱。谁溺爱孩子,谁总有一天会为孩子包扎伤口。”

如此“中国式母爱”该休矣
 不久前有一条不起眼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大意是:吉林一位家境贫寒的母亲在得知自己患骨癌后,竟忍着巨大的伤痛,为年仅9岁的儿子织完了他25岁前所需的所有毛裤。
  看完这条消息,我最直接的感受,不是感动,而是悲愤。
  该报道为了突出母爱的伟大,列举了许多细节,比如,“由于左腿曾做过手术,张宇的妈妈每天只能是坐在床上编织,因为身体虚弱,每织5分钟,就得躺下来休息20分钟”。当家人劝她别织时,她说:“我一旦走了,小儿子只有9岁,没有人照顾,一定要趁着自己还有口气,多为小儿子织些毛裤留着以后用。”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母亲的形象——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创设最好的生活条件,不顾一切、毫无保留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但是,过度的关爱,尤其是像这位母亲那样对孩子的爱,其实是可怕的,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看似是爱孩子,其实是以母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独立性的塑造与养成。
  就拿上面那位患骨癌的妈妈来说。在她的思维里,像很多中国母亲一样,她认为孩子尚小,自己能为他多做一点是一点,哪怕只剩下一口气。但是,这位可敬的母亲,你能为你9岁的儿子织完他25岁前的所有毛裤,但你能为他织完一辈子的毛裤吗?除了毛裤,还有毛衣、外套呢?还有他以后上学怎么办?娶媳妇怎么办?而且,我在想,当她的儿子每每穿着母亲用生命为他编织的毛裤时,他一定有种深深的负罪感!在这个孩子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个沉重的阴影!
所以我认为,如此“中国式母爱”该休矣!每一位母亲,真的都应当沉下心来想一想:我到底要帮孩子帮到什么时候?
摘录:【农民三句话培养好孩子】:
1、孩子,爸妈没本事,你要靠自己;
2、孩子,做事先做人,一定不能做伤害别人的事;
3、孩子,撒开手闯吧,实在不行,回家还有饭吃。
【城里人三句话害孩子】:
1.宝贝,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爸爸妈妈来办;
2、宝贝,记住不能吃亏;
3、我告诉你,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没饭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母亲失手掐死13岁赖床儿子,引发“中国式母爱危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