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是一切善行的根本(一)
1.佛教的实践展开为社会伦理时,基本原则就是慈悲与平等心。2.众生该想的唯有以慈与悲及于一切众生,不要想瞋恚或害意。
3.在佛陀时代,生物不可虐待,不可伤害,不可刀杖众生。这种「无伤害」的理想,极受尊重——不害一切众生。
4.在慈悲及于禽兽的精神下,不杀生物自然是一件重要的事。这种思想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时期就很强调。在原始圣典中说「其它任何东西都不可害」,就是这样的意思。
5.慈悲是一切美德之基础。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的善根,皆以慈为根本。
6.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
7.我们须培养关怀一切有情的心:修行得愈好,我们的心愈是慈悲;环境愈差,我们对众生的责任感愈强,于是我们修行也愈容易进步。
8.因此我们应借着各种机会,生起更强大的愿力,希望自己愈加精进以服务众生!
9.迈向慈悲心之路的第一步,首先要培养对他人的同理心或亲密感。这份亲密不是肉体或情感上的亲近,而是对一个人的关切与责任感。
10.在经典里曾经提到过,我们所遇见的乞讨乞丐或是让你悲悯的老病狗,可能都是诸佛、菩萨所化现的,在你的修行之路上示现,要来帮助你增长慈悲心,迈向成佛之路。
11.我们生存的本质必须依靠他人的合作与慈悲,我们愈是关心致力于别人的福祉,我们自己所得到的利益也愈多。你愈是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你就变得愈孤单可怜。
12.当一个孩子看到别人的善意,以微笑和爱对他表达关怀,孩子自然感到高兴和安全;相反的,当孩子看到别人的恶意,意图伤害他,他就被恐惧所笼罩,对于孩子的发展会造成伤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