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指望和心理咨询师走得太近
别指望和心理咨询师走得太近http://b1.cnc.qzone.qq.com/ac/b.gif别指望和心理咨询师走得太近
文/李建茹
来访者的话
“怎么还要到你的诊室去呀?要不我们找个茶馆坐坐,或者到哪家餐厅一起吃个便饭,顺便就把事情给谈了。”
“医生呀,您不知道,我说服不了孩子到这里来做咨询。我想请您上门服务,到我家去跟孩子聊聊,车接车送不是问题,费用您只管提。”
“咱们是经朋友介绍认识的,从此咱们也就是朋友了。往后您有什么需要就说一声,人与人之间不都得相互照应吗?”
现实社会中,人们是讲究亲情和关系的,关系学的运用似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心理咨询师会经常听到诸如上面提到的各种盛情邀请,感受来访者或家属的亲近示意。他们希望与心理咨询师建立和保持一种与社会基本人际关系相似的友好关系,简单说就是拉近距离。
作为心理咨询师一方,可以理解来访者这种做法是为了得到重视和关照,希望得到尽心尽力的帮助。但事实上,拉近关系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因为职业守则中规定:咨询关系不能“越界”成为普通的人际关系,不能夹杂其他非专业的内容。
工作中,笔者就遇到过来访者家属的不解,当她的邀请被婉言回绝后,她摇着头对我说:“你们这行规也太不灵活,太不近人情了吧!”我告诉她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表面上的刻板和不近人情,实际上是为了保证咨询关系及咨询效果。如果来访者清楚这一点,就会觉得心理咨询师的坚持是最大的人情。
当一位来访者渴望拉近和心理咨询师的距离,其内心有着怎样的期待呢?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透视一下。● 拉近关系是渴望与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心理咨询师的好感,从而得到最真诚的帮助。这是多数来访者的意图,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心理动机。
● 借助生活模式打造人际关系,是来访者有意无意地制造一种模糊的感觉—因为彼此是朋友关系,于是咨询就变成了朋友之间的“聊天”,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咨询关系的实质,使来访者内心减少了心理问题带来的“耻感”与不安。
● 有的来访者不习惯在关系中“放低”姿态,即便咨询是一个平等的、开放的、深入的交流过程,他们也还是需要有一个自认为的心理平衡作为支撑点—那就是在咨询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掌控感。他们时常提出一些“反客为主”的需求,这常常是来访者不自觉的做法。
● 一些来访者有较强的防御心理,虽然主动前来,但在和心理咨询师对话时,出于防御的目的,有可能回避真实的感受。如果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变得模糊一些,就能够避开某些“犀利”的、令自己不愿意正视的问题。来访者经常是矛盾的,渴望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内心不被触及。
当然,来访者的其他一些心理动机,也是通过模糊职业界限、改变职业性质获得满足,比如希望心理咨询师提供更多的方便之处,寄希望于熟人好说话;希望通过拉近关系来“讨价还价”,降低咨询费用;希望日后与心理咨询师成为朋友,建立其他可利用的关系。这类心态导致这类来访者的言行总是想超越咨询关系的界限。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不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和来访者“打成一片”呢?所谓的“好关系”究竟怎样影响到心理咨询过程呢?这牵扯到心理专业工作的设置。
简单地说,“设置”就是对工作的职业要求:心理咨询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所有的规则限定都是为了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若要心理咨询师做到敏锐和客观,要理解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是非常重要的。打个比方,如果将心理咨询师比做一面镜子,那么这面镜子最好是能真实地呈现来访者的相貌。但所谓的“好关系”就变成了把镜子贴在鼻子上,两者之间没有了必要的边界,我们还能看清楚什么呢?当然,若是把镜子拿得远远的,镜子中的一切都变得十分模糊,我们也不能真正看清楚。所以,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帮助来访者的热情、真诚与接纳的态度,还要用心体验来访者的喜怒哀乐,这面“镜子”要不远不近才行,随时调整角度才行。这就是双方关系中的恰到好处。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保持工作关系的同时,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又不断地附加其他社会交往的内容,就难保工作的过程不变味。这与一位职业品酒师要具备敏感的味觉,同时还要拒绝接触任何破坏味觉的食品是同一道理。 如果遇到来访者提出类似的要求,该怎么办呢?这是在建立咨询关系之初就要讲清楚的,是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不仅从业者自觉遵循,同时也让来访者清楚。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关系,比如亲朋好友、领导的关系户,要根据情况权衡一下,不适宜自己做的可以转给其他同行;如果决定自己来做,也一定要回避关系中的不利因素,不让咨询过程承受额外的压力。http://b1.cnc.qzone.qq.com/ac/b.gif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