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 发表于 2014-5-28 19:18:56

一朵美丽的云

一朵美丽的云——浅谈王继忠和他的诗歌 是去年的夏天。记得是一天的上午大约九点左右,我正在一家小书店——“席殊书屋”看书。这是小镇上差不多是唯一的一家除了新华书店之外的书店。当然,还有的几家书店都是以卖教辅书籍为主的,严格的讲,他们不是书店。此时店里只有三两位顾客,他们在各自的角落里翻看着书籍。我也在看着大概是钱钟书或是张爱玲、卡夫卡的什么书,就听忽然从门口处传来一声:“同志,有散文诗吗?”这年头还有读散文诗的吗?我的心头一阵激动。我的目光向门口望去。只见来人在离门不远的地方站着,手里握着一顶被时光吹打得已经泛黄的旧草帽,不停地舞动着在为自己扇风。显然是刚刚从建筑工地上下来,他身上满是泥土的衣服,前胸已被汗水湿透了。我忽然觉得来人好熟,仔细一看,竟是多年不见的好友王继忠!我忙过去,拉住他的手。此刻,他也认出我来,真是老朋友见面分外高兴。这可是我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啊!王兄大我十岁,是老大哥了。记得我们是在1981年4、5月份吧,县里召开的文学创作会议上认识的。随后有机会读了他发表在今朝、新港上的诗歌和小说。那时候,我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发了小说《希望》等作品,正豪情满满,以为得志。记得曾经和几位朋友谈过这样的话,什么某某实在不要走什么文学之路了,就他目前的水平实在是白费劲,真的没有什么必要之类的话。当然,王兄不属于我批评的对象,因为我们并不经常在一起活动。但,我一直有一个类似的观点,王兄的文学创作生命就像地上的小草,他的生命不会坚持多长时间,就会自生自灭的吧。后来,或许是在证明我的论点吧,王兄果然在宝坻沉寂了多年。这段时间,不光王兄沉寂,就是我和我的一帮誓为文学奋斗的文友们,又有几人没有沉寂呢!豪爽义气善长小说创作的孙继忠、多情细腻以散文、诗人见长的周连长、几许孤傲、几许另类的孟令海、飘逸洒脱的诗人石清波……这样一帮文友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大浪淘沙一般的淘汰掉了。现在想想,当年的我们哪个不是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啊。然而,在今天看来,是我错了。大错特错了。面对王兄,当年的自己是何等的幼稚浅薄啊。王兄将他的诗集送给我,这是他多年默默耕耘的收获的一小部分。作为一位长期扎根生活在农村的业余作者,王兄将文学视为自己终身的事业,一年年播种着,收获着属于他自己的诗歌与文学。他的头发斑驳了,额头的皱纹深了,他的眼睛昏花了,但他依然坚持着,面前的文稿和站立着的躯体就是明证。他那古铜色的脸庞如同雕像一般带着庄严和神圣。两只长期劳作的手青筋曝露,充满力的质感。就是这样的一只手,一笔笔写下了那么优美的诗歌,优美的文字。他的爱是那样浓烈,面对“雏燕飞走的那一刻秋雨无情哗哗作响我的心阵阵冰凉”;面对残月,他“将生命化作月亮的另一半将月补圆”;面对着熟睡的农民工,他满腔柔情:他形容他们“像蟀琴似虫鸣如城市宠儿的呼吸”。他的诗境界朴实浑厚,节奏鲜明,充满质感。如他的《你是一朵云》: 你是一朵云那朵美丽的云自远而近悠悠飘进我的心 你是一朵云那朵让人眷恋的云自远而近又从我心头悠悠飘去 蓝天没有白云怎显得美丽我那片蓝天似的心怎能缺少你 你是一片云一朵美丽的云时时在我心中飘起 王兄的诗歌节奏和韵律感强,琅琅上口,颇富感染力,如《手》: 张开一副茧掌攥紧两个拳头伸掌擎起家的蓝天出拳击碎艰难险阻十指合拢牵住光阴岁月一指伸出谁知数落多少星斗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多哲理性,颇有冰心《繁星》、《春水》的厚味:“脚手架搭得再高也被人踩在脚下高楼大厦再宏伟也得用脚手架托高”(《脚手架》);“长年垒着方正却锛掉了自己的棱角”,林立的楼群拔地而起“丰碑之下却难留脚印半行”。当然,客观地讲,他的诗歌并非完美无缺,也还有提升的空间。如果给王兄提点希望的话,最关键的是应该增加一些哲学的思考。也就是站在哲学的高度,跳出自己熟悉无比的农村环境,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诗是建立最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写出的,如果再多一些哲学的思考,成就会更大。我有理由相信,王兄的创作的收获期正如一朵美丽的云朵,自远而近,触手可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朵美丽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