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 发表于 2006-5-14 09:53:55

读书偶记系列

http://www.10kong.cn/pic/ls/PA040172.jpg

按:读书偶记系列,可以说是我平时读书时得到的一些感想和看法,或者是出于自己观点的历史的串讲,所以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识,其中错误、谬误的地方太多太多,所以,就抱着我“姑且说之”,大家“姑且‘看’之”的态度好了,闹着玩。

韩非之死

韩非,春秋时韩国人,法家代表人物,善刑名法术。屡次上书请用,但得不到君主的重视。后来,秦王嬴政仰慕其才华,韩非便以韩国使者的身份来到秦国。为施展报复,上书秦王说:如今秦国疆域数千里,雄师百万,军级严明,天下无双。所以,我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求见你,为你谋划挫败各国合纵联盟的策略。如果你执行我的主张,不能称雄四海,占领、消灭赵、韩、楚、魏、齐、燕等六国,就杀我示众,用以警告那些乱出主意的人好了。秦王听了他的话,很高兴,不过没有立刻委以官职。丞相李斯很嫉妒韩非,私下里对秦王说:韩非终究是韩国人,总会心向韩国,不可能真正为秦国出力。如果长期让他留在国内,早晚是个祸患,不如及早将其除掉。于是,秦王便将韩非交官吏治罪。李斯以探望为名,派人送毒药逼韩非自尽。后来,秦王后悔,想要赦免他时,他早已死在狱中了。

历史上,对韩非的死,杨子《法言》中说,是因为“说不由道”。这里的“道”,有天道、礼义、仁德等含义。就是说韩非游说秦王,他的指导思想是与“道”相背离的。作为说客,韩非知道“说难”——说服他人服从自己的意愿是件很难办的事情,所以,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不择手段:为秦国谋划,不惜出卖、灭亡自己的祖国。最终,他背叛了作为说客的准则,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并为史家所不齿——“罪固不容于死矣,乌足愍哉”。

关于这一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一周记中也有精辟的阐述,虽然他当时的评论是针对智伯的死,但同样也适用于韩非。他说:智伯之死,才胜德也。他所说的“德”与上面讲的“道”大体上是一致的。意思是说,没有“德”的指导,才能越大,做出来的事情危害也越大,乃至为了一己私欲,无所不为,荼毒众生。所以,司马光把“才胜德者”称为“小人”,对这样的人,我们要时刻加以警惕的。因为,不光在古代,在当今的社会中,这种人也有很多。所以,重温历史这段典故,其教育意义还是很深远的。


我的博客,我的文集:http://10kong.10kong.cn

时空 发表于 2006-5-15 20:28:02

佛是干屎橛

禅宗是佛教的一大宗派,鼻祖就是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得如来“正法眼藏”的迦叶尊者。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直指人心”。因而,禅宗的教育形式便不拘一格,颇具特色。如“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禅宗认为“言语道断,心思路绝”,真正的佛法是“不可说”的。所谓“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只能靠自己去修、去证。否则,以为什么什么就是“法”,就著相了,是心外求法、身外求法,属于南辕北辙。所以,禅师教育弟子,亦只是随机点化,不可能有“法”传给他。这就像世间的教学一样,“传道、授业”,老师的任务是把学习方法给学生们讲明白,真正学到知识,有所成就,还是靠自己像做题一样地去求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道理。如果自身不努力,老师再高明也没用。
    然而现实中,偏偏有那么一班人,把希望全放在老是身上了,以为老师有“法”,天天缠着问个没完。所以,大禅师们只好随机应变,用种种五花八门的说教,帮助弟子们打消不正确的想法和念头。因此,便留下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禅门公案(典故)。其中,最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一个,就是“佛是干屎橛”。
    《景德传灯录·临济义玄禅师》载:僧人问临济义玄:“如果是无位真人?”,玄便打,道:“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又,《五灯会元》:僧问云门问偃:“如何是佛?”,文偃答:“干屎橛”;又如:僧问归省:“如何是清净法身?”答:“厕坑头筹子”,等等。其中的干屎橛、厕头筹子(厕筹),均为印度民间便后拭粪之物,无位真人、佛、清净法身,都是佛门尊称。
    那么何以要把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扯到一起,甚至把佛和污秽的东西相提并论,不怕犯慢佛、慢法的罪名吗?其实,在禅宗看来,这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它的真实作用,仅是借这么一个话头,来打破参问者的妄想执着,使其恍然有悟罢了。在佛教看来,妄想执着是生死烦恼的根本,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去掉它,可是盲目地追求一种其实是“了不可得”的“法”,恰恰又落在妄想执着的圈套里了,这就是上述参禅者的通病。禅师所做目的,就是把你从那个圈套中拉出来。试想,一个带着满脑子疑惑的小和尚,向他的老师虔诚地问:老师啊,您告诉我,什么是佛?老师眼珠子一瞪:干屎橛!小和尚还不立马晕菜?什么是佛,什么是法?脑子里一片空白,那一念间的清净就是嘛。
    据说,通过类似的点化,很多人当时就悟道了。当然,继续糊涂的更是大有人在,个人悟性、机缘不同的缘故,禅师的教学方法本没有错。现实中,有的人学习不好骂老师,其实除了少数老师有问题外,大多是因为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态度自己造成的结果,还是妄想执着,什么事都指望从老师那里拿来。
    历史上,信仰佛教的人数不胜数,连皇帝也有很多,比如梁武帝和李后主,但他们都成就了吗?不好说,没有见到哪本典籍上有过记载。梁武帝一生敬佛、礼佛,建寺庙无数,供养三宝,可是到头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全都在逝去光阴里湮没了。比他更虔诚的李后主,《南唐书·浮屠传》上说,拜佛磕头,脑门子都碰出包来,又亲自为僧侣“御制”厕筹,做好了,还要放在脸颊上试试,看有否芒刺,那个态度,简直是无以复加、古今少见吧?然而,他又如何,不也像自己一首词中所描述的那样“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什么也没有留下,什么也没有得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偶记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