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 发表于 2006-5-15 16:48:36

美丽的春愁(李庆荣)

春光旖旎,春思无限,“思发在花前”,在月下,在暖阳里,在煦风中-----引无数惆怅无限忧愁,由赏心悦目而心情沉重,由了无挂碍而不胜依依。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
一个“悔”字,足令“不知愁”的闺中少妇愁深似海了。在她眼中,在明媚的春光面前,一切荣华富贵的追求都黯然失色,而亲人长相厮守,共享春的美妙,当是人生一大乐事。人生苦短,莫负春光!
如果说闺中少妇的离愁别绪是“闲愁”、情愁,那么诗人杜甫在“城春草木深”之时,由“国破山河在”引发的忧愁,则是国家民族之愁。安史之乱,山河破碎,对有强烈正义感、爱国心的诗人,怎会不“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在诗人心中,本该令人心旷神怡的花开鸟鸣都成了忧愁的化身。同样,因金兵南犯而颠沛流离的女词人李清照也在为国破家亡的命运担忧:“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双流。”以至忧愁不堪承受,极力想办法排遣:“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投入春的怀抱,置身青山绿水之中,也许能转移注意力,调适心情。但一转念,“又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春天多情的景色,只能使人触景生情愁更愁。于是,游春的打算只得作罢。其情其状,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现代中国人受春愁煎熬却丝毫不减当年。“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一纸《马关条约》将宝岛台湾从祖国大陆分割出去的次年春天,台湾诗人丘逢甲写下的诗句道出了国人共同的忧伤和无奈。在一个世纪多的漫长岁月中,炎黄子孙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的愿望与日俱增,然而令人痛心的两岸分割局面何时才能了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天是美好的,而现实又总是有太多的缺憾,这对于一个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情怀的民族,无疑将在每个人心中生发太多的忧愁。然而,这春日里的忧愁又何其美丽!
啊!不尽的春思,美丽的春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丽的春愁(李庆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