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那个水塘(王宗征)
儿时,我家院门外有一个大水塘,那时,里面的水特别丰溢。到了夏天,老天降水多,村里多条街道的雨水都排到这里,水塘的水面更显得开阔。小孩子在里面洗澡,水性差的很难潜到水底。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这个水塘是村里最大的,也是最有名的。那时,水塘里不光水多,而且鱼多虾多。村人还种植了莲藕,夏秋时节,莲藕将水面遮盖,更显得水塘生机勃勃。由于塘水清澈,人们能清晰地看到里面鱼虾嬉游。汛期时,水塘也成了青蛙繁殖的天然水域。水深蛙多,到了夜晚,蛙声齐鸣,甚是热闹。蛙与水的和谐,便成了自然的“戏剧”和生态平衡的“写真”。关于这个水塘,当时还有一些神秘的传说。听老人们讲,水塘的东南角有一个大泉眼,泉水既清澈又丰沛。因为早些年家乡十年九涝,水患是常有的事。人们怕大泉眼涌流不止,淹了村子,索性用一口大铁锅将泉眼封住。到现在,我一直不明白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细细想来,村里之所以有这样的传说,说明村人对那时候过剩的水的深恶痛绝,憧憬着肆虐的泉眼不再祸“村”殃民。而如今,水却年年缺,不知找到那口大锅,掀开它,大泉眼还有没有。如果有,真愿意水能汩汩涌出。其实,这不过是一种痴想,况且,这个水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被填平,上面还盖上了民房。现在,莫说是水,连水塘都无影无踪了,还到哪里去找那个令人艳羡的大泉眼呢!
想起这个水塘被填平,我心里就隐隐作痛,感到万分惋惜。好端端的一个大水塘,为什么被填平?水塘的消失,更增添了我对它的怀念。儿时,我对水塘感情太深了:学会游泳,是在这里;学会捉鱼摸虾,是在这里;学会滑冰车、打陀螺,也是在这里。我还曾和小伙伴在水塘边的树丛中玩捉迷藏,那水色掩映的绿阴里,留下了我们嬉笑的岁月、成长的脚印。我还曾在水塘边栽植过南瓜,用塘水浇灌长出来的南瓜个头大,吃起来甘甜宜人。水塘的一幕幕,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勾起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当然,也时常激起我对填平水塘这件事的愤慨。
为什么要填平水塘?其实,在任何一个村,水塘的作用都很大。它不光能蓄水、养鱼养虾,如果对它稍加修饰,让水中有莲藕,岸边有绿树花草,甚至有些芦苇作点缀,鸟儿欢聚在这里,鸣唱戏耍,该是一道多么美妙的景致!水塘还是村里天然大水缸,用它浇灌植物,用它消防灭火。水塘也是调节气温的“天然空调”。在水塘边居住,即使是酷热的盛夏,也会感到湿润清凉。水塘的好处太多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填平它?
我想,水塘万万不能随意毁掉,而且水塘的水质要保护,防止因为污染变成“臭塘”,还要做好水塘的水产养殖和美化环境的工作。几年前,作为区政协委员,我写了一个关于保护农村水塘的提案,引起区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我也曾撰写过一篇关于保护农村水塘的短文在《今晚报》上刊发,引起读者的关注。而这些呼吁,都是源于我对儿时那个水塘的怀念,也是源于对一些村队只图眼前利益盲目填平水塘做法的不满。水塘是我们生存空间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肆意毁掉它,就是对我们生存空间的破坏,生存条件就会恶化,终归得不偿失。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一些村庄已经注意到对水塘的保护、治理、开发和利用。这是于自己、于大家、于整个村子和社会都称得上是好事情。我们要让每个水塘都变成“聚宝盆”,长出碧波荡漾的水,长出称心如意的心情。
由怀念儿时的那个水塘引出这么多话,我想这不是小题大做。但愿“保护水塘”的话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样,我对儿时水塘的伤感或许能多少得到一些抚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