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 发表于 2006-10-8 10:09:43

为书痴狂(马阳)

父辈以上都是躬耕陇亩之人,对读书人艳羡不已。其实,即便有书,他们也没有时间和心情去读,挣钱、养家糊口,永远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到了我这一代,家虽然还是不富裕,却终于有了和小朋友们背起小书包一起上学校的福分。从此,我便真正成了家里第一个“专业读书人”。当时,书虽然读得起,但由于生长在比较贫穷、闭塞的农村,只知道傻傻的和小伙伴一起玩耍,却不知道书应该怎么读。
上小学五年级时,我模仿苏东坡的《清明》、白居易的《忆江南》翻造了两首古体诗词,在小伙伴当中广为传诵。传到校长那里,校长将我褒奖了一番。这无疑激发了我的读书兴趣,从此我开始找书读。
那时要读书,只能是一个字——借。由于成绩好,许多小伙伴的家长都愿意他们的孩子和我一起玩耍。自己人脉拓宽,也就有了更多的借书渠道。择友的标准也相应“提高”——谁家书多就和谁友好。后来,学到随园主人的《黄生借书说》,对“书非借不能读”,引起了深深的共鸣。
读高中时,社会环境变了,可以读的书也多了,但为了迫使自己考大学,除了应考书籍资料,其它书都被老师和家长列为“禁书”。胆大的孩子课余时间还敢偷偷地读一些,本分老实的我只能将自己拘泥于“必考范围”之内。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从上大学开始的。记得初入学,辅导员把我们带到了校内图书馆参观,我这个乡下人真的傻了,天下竟有那么多的书,我何时才能把书读完呢?
从此,我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读书人。我读书有一个特点,也可说是缺点,那就是凭兴趣所至。感兴趣的精读、不感兴趣的泛读。《红楼梦》、《平凡的世界》、《围城》三部书,每部我都细细读了不下十遍。上大学期间,图书馆几乎每天必去,不去就若有所失,那几年,不知有多少书被我那双笨拙的手触摸过。
参加了工作,书也是我每天必读的。首先与当地图书馆建立了伙伴关系,其次是到旧书摊儿“淘宝”、逛书店,同时只要自己通过报刊、杂志、网络看到一本好书,无论价多高、路多远,总是想办法把它搞到手。有时也自问,好多人都在挖空心思琢磨挣钱、盼着升官,自己却绞尽脑汁儿找书读,难道真像别人说的读书读成了书痴?好在妻子不十分反对,经常半怨半嗔地对我说:“将来你死了,用书把你这个书痴埋了算了。”
“真的吗?”我傻傻地问。
“真的。”妻子故意带着愚弄我的口气回答。
管他真与假,书痴就书痴吧,反正我这辈子离不开你了——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书痴狂(马阳)